趙欣若
保定學院中文系
?
《外國文學》課堂實踐環節的設計與研究
趙欣若
保定學院中文系
《外國文學》課程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三大文學課之一,這門課程對于學生的知識結構、審美鑒賞能力、人生價值觀念、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培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現在的學生卻越來越不重視這門課程的學習,甚至許多學生在大學畢業時居然都不知道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歐洲文學史上的四大吝嗇鬼形象、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列夫托爾斯泰的三大代表作等外國文學常識,更別說認真地去品讀幾部文學史上經典的作品了。究其原因,一方面當然與時代發展和價值觀念變化有關,畢竟文學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是我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外國文學》課堂改革勢在必行。
在我看來,外國文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在于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加入適當實踐環節,明確學生在課堂中主人翁的地位,充分調動和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適應時代的發展,培養真正的實踐型應用型人才。而改革的重點就是在外國文學的課堂教學中加入實踐環節,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實踐,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培養學生閱讀、思考、分析、鑒賞、理解、表達、心理等綜合素質和能力,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滿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學模式,我認為外國文學課堂改革的方式是,從有限的課時中拿出三分之一的課時作為實踐環節,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外國文學經典作品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幾部,在每個學期初以小組的形式分配給學生,大體一個小組六至八位同學。學生們在課下閱讀、查找資料、調研、討論、排練。等教學進度講到這部分內容時,由分配好的這幾位同學上講臺來實踐。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性。我的課堂實踐環節的設計方式有以下幾種:
外國文學的一些經典作品也是教學重點篇目,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司湯達的《紅與黑》,巴爾扎克的《高老頭》,狄更斯的《雙城記》,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需要學生們鑒賞和理解。學生們以小組的形式在課下閱讀、討論、查找資料、撰寫教案,等講到這部分內容時,分配到這一組的同學們逐一站在講臺上為全班同學講授。講授的方法與老師完全一樣,包括板書、講解、提問、答疑等環節,每位同學講授一到兩個內容的知識點,時間為十五分鐘左右。要求重點突出、教態大方、教案詳備、脫稿教學、語言流利、板書清晰、思維有序。然后在座的同學們對他們進行提問和評價,最后老師對他們的課堂表現進行總評,并對這部分課程內容進行總結。比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這部經典作品,學期初分配給六位同學,這六位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在課下閱讀和準備,等到教學進度進行到這一章時,這六位同學逐一上臺講解。六位同學講解的內容和角度一定不能重復,可以分別從創作背景、內容簡介、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主題闡釋、藝術特點等方面來分配。
外國文學的一些經典名篇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如華茲華斯的《抒情歌謠集》、惠特曼的《草葉集》、普希金的抒情詩和《葉甫蓋尼奧涅金》、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經典獨白“生存還是毀滅”等,優秀的詩歌作品只有在誦讀中才能感受和體會出作品的意蘊,教師單純講授枯燥無味,無法展現作品的真正價值,學生也不容易接受。針對這部分內容,學期初分配給幾位同學形成一個小組,在課下朗讀、記憶、鑒賞和解析,課堂上講到這一內容時讓學生朗誦或者背誦這些名篇名段,讀完之后做簡單解析。要求所選篇章具有代表性,朗讀聲音洪亮、感情充沛,解析簡單明了、一語中的。這樣,既陶冶了性情,更加深了他們和在座同學們對作品的理解。
選取外國文學中的經典戲劇,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莫里哀的《偽君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作品,擇取其中最精彩的一幕或兩幕,在學期初分配給幾位同學,讓學生們在課下排演。當課堂教學講到這一部分內容時,讓這一組學生在課堂上現場表演。要求戲劇編排合理、允許適當改編,角色到位、臺詞熟練、表演投入、道具適度等。等到演完后,由每位同學講講他所扮演的角色特點和自我感受。然后,在座的同學們對他們的表現做評價,指出優點和不足,最后老師再總結。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們對作品的理解,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鍛煉了他們多方面的能力。
外國文學教學中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如“浮士德”精神,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對照原則,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托爾斯泰主義,多余人形象等,需要學生必須理解和記憶,這既是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各級別考試的重點。為了讓學生更有效更主動地學好這些知識點,在課堂教學中,講到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加入討論環節。課堂討論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每組六到八位同學,以就近原則分配。老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討論結束后,每組推選一位同學匯報討論結果,并接受老師的提問。
培養實踐型、應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通過以上四種形式的課堂實踐,學生們可以切實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既避免了傳統教學枯燥刻板、一言堂式的弊端,更將教學改革由簡單的課堂互動提升到課堂實踐的新高度。學生成為了教學活動中的主人翁,大大鍛煉了他們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培養了真正的實踐型應用型人才。
保定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外國文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環節的設計與研究,課題批準號:151022
趙欣若,女,文學碩士,講師,保定學院中文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