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軼斐
河北省石家莊市同文中學
?
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藝術性提問
賈軼斐
河北省石家莊市同文中學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口語訓練的重要手段。精彩的提問是誘發學生思維的發動機,能開啟學生智力的大門,打開學生滔滔不絕的話匣子,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師生情感的交流,避免單一的注入、“滿堂灌”,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藝術性的提問呢?
同一問題,可從不同側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樣。例如:講授“美國內戰”一節時,可提問:“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是什么?美國內戰有什么歷史意義?”這類問題,容易使學生感到厭煩,難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但是,若一反常規地發問:“為什么說美國內戰的爆發是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為什么說內戰掃清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這個問題,學生感到似懂、新鮮有趣,思維的波瀾也就因之激起。這樣,既使學生認識到了矛盾對立雙方的斗爭,提高了辯證思維能力;又起到了增強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作用。
教材中有些內容,學生似乎一看就懂,處于無疑的境地。若我們從淺處深問,在無疑處激疑,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講授“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一節時,學生對“國民政府的北伐”這一內容似乎極易就掌握: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對象;又清楚北伐的經過、結果。從現象上看,仿佛“無疑。”若及時設問:“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戰爭的繼續,但性質則完全不同,這如何理解?”;“既然張作霖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為什么日軍還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濟南慘案的發生,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雖一時答不上來,但可促其思維。老師趁勢對其引導,從而使他們排除了疑點,深化了知識。
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在提問時,可故意設置障礙。學生雖不能及時回答,但可令其有所發現。例如:在講授完“王安石變法”這一內容后,可如下設問:“王安石變法失敗了,但王安石被列寧譽為‘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這該如何理解?”“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而我們已學過了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他們為什么能成功?”“通過學習了我國古代的幾次著名的改革,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何啟示?”這樣,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發散、求異、既保持了思維的活力,又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中有不少難點,需分步驟才能解答清楚。這時提問應由淺入深、環環相扣、逐步引導,以期收到各個擊破的效果。例如:圍繞解放戰爭時期“民主運動高漲”這一史實,筆者提出了一連串問題:“造成國統區民主運動高漲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造成國統區民主運動高漲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對‘高漲’兩字的含義是怎樣理解的?能用其他詞,諸如‘爆發’、‘形成’等來代替它嗎?”;“為什么說國統區的民主運動,成為反對蔣介石統治的第二條戰線?”這樣,經四步設問,加上老師的進一步點撥、引導,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他們很快就得出有關結論,因而這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針對某些特殊的歷史問題,可通過提問的方式來引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因此,若能在提問中直接引起對立意見,則其激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講完“大河流域的亞非古國”后,可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凹偃鐏喎俏拿鞴艊惶幵诖蠛恿饔蜻@個有利的位置,那么,這些地區能不能成為文明古國?”這一問題,引起了學生不同的看法。通過設問,激起了學生的積極討論,教師總結時,不要求唯一答案,只要自圓其說,允許各抒己見,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顯而易見,問題的設置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藝術,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課的興趣,增強學生分析問題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靈活性。久而久之,每節課思考“問題”的積累,必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持之以恒,對提高教師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處。但是,追求藝術性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一些原則性:其一、課堂提問要量力而行。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認真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正確認識學生并科學地估計他們的知識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從學生出發。其二、課堂提問要適度。問題過易或過難,都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或抑止心理。其三、課堂提問要靈活。提問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密切注意學生的反應,注意正確分析判斷學生的回答情況,并及時做出相應的處理;其次,單位時間內的群組疑問應涵蓋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及其思維線路,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提問不斷延展其思維軌跡,感知知識信息。把握突破途徑,從而通過自我思考而獲取新知,提高能力。其四、課堂提問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盡可能多站在學生的旁邊和中間,而不是站在他們的對面和上面,要讓學生自然地把教師當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語氣及手勢,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
提問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加強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夠在教學中科學地設計并進行課堂提問,就可及時喚起學生的注意,創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優化課堂結構,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展示教師的教學藝術,顯現教師的教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