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存梅
張家口市橋東區衛華小學
?
研訓一體化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宋存梅
張家口市橋東區衛華小學
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斷引領教師職業發展的自我超越。在新課程背景下,堅持以校為本,實行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一體化發展具有現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校本研訓有其內在的邏輯聯系,學校領導必須增強一體化意識,引導和激發廣大教師積極參與研訓一體化的熱情和主動性,并在此基礎上健全制度,開展實踐活動,以訓促研,以研代訓,實現教師專業的有效成長。
校本研究;教師培訓;專業成長
實踐表明: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不在于崗前培訓,也不在于在職的脫產培訓,而是在教育教學實踐與研究之中。基于這種理念,我們確立了整合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一體化發展的構想,進行以校為本、立足教學的實踐探索,逐漸形成了校本研訓一體化的教師專業成長機制。
1.理性審視:教師專業成長的再認識。現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師與學生,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學習、協同進步、共同成長的共生體。教師的成長促進學生的成長,反過來,學生在其能動的成長過程中也必然促進教師的成長和進步,兩者之間是互惠互利、協同發展的,是影響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共生關系”。只有教師成長,才有學生的成長。然而,在長期的教育實踐和人們的傳統認識中,教師是蠟燭,是春蠶,只是不斷地消耗自己,卻沒有如何充實自己,發展自己,重塑自己。從當前教育改革的現實需要來看,時代在迅速發展,知識在不斷更新,尤其是新課程的實施和推進,新的理念需要以學習為基礎,新的方法和模式需要在實踐中重構,教師若不能“與時俱進”,必然被這個時代所淘汰。而且,學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教師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我們認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必須以師生的共生成長為前提,立足于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它是超越傳統的教師職業發展的一種深切體驗。
2.過程整合:教師專業成長的新模式。校本研訓是針對學校師資隊伍實際和教育教學現狀,著眼于學校未來發展需要而進行的教育研究和教師培訓。校本研訓要求每一位教師將工作看作是實踐,是學習,是研究,是自我培訓;在每節課的教學中進行深入探究、反思糾正,不斷完善研訓方式;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既當作研究課題,又當作培訓內容;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檢驗問題解決的有效性。既可以培養教師的研究能力,又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校本研訓一體化的過程既是教師研究的過程,又是教師實踐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成長的過程,整個過程體現了學習與實踐的一體化和研討與培訓的一體化。因而,學校對校本研訓一體化的實踐與探索是深化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普遍和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需要。
3.任務分解:教師專業成長的切入點。增強校本教研與培訓的有效性,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有效提升,需要理論引領,這是人們的共識。因而,組織教師學習理論,指導實踐,探尋實踐的途徑,本身就是校本研訓中的一種學習研究。教師作為校本研訓的主體,在教研過程中通過各自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深入研究、反思、改進、完善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亦是校本教研中頗具實效的課例研究;它既驗證理論指導的有效性又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進教師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學校在組織校本研訓的過程中,需要把學校教師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亟待解決的真實問題提煉成課題進行系統有序的探討,并對教師的課例研討給予正確的導向。這就是課題研究,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科研方法。因此,校本研訓一體化必須將理論型的學習研究、科研型的課題研究和實踐型的課例研討加以有機整合,使之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切入點。
4.流程重構:教師專業成長的新機制。校本研訓一體化具有行動研究的基本特征,是從上而下、從下而上雙軌運行并螺旋上升的教科研行動;在學校教育情境中以學習研究為前提,以課題研究為導向,以課例研究為核心,實現教育、教學、教研、科研和培訓的有效整合。其運作流程是:
校本研訓一體化的運作:學校把課題研究作為培訓教師的重要途徑,并將其分解為系列子課題;教師自主選擇子課題進行課例研究,使之成為自我培訓的載體。這種研究的問題源于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和理論學習研究中的感受,參與的主體是學校的教師,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是學校的師生。
1.關注教師專業成長的實踐性。學校倡導“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整合教學、教研、師訓等,從組織機制上聯結教師的日常教學和教學研究,圍繞課例研究,建立研討型的教研常規,在日常的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
(1)集體備課:形成優勢互補的學習共同體。集體備課是開展課例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學校要求各年段學科備課組每周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每周一位教師主講備課過程,其他教師給予補充,共同研討課時計劃,設計課堂教學,形成學習共同體。通過集體備課,促進教師反思、交流、互動、共享成果,推動教師集體智慧與個人風格的有機統一。
(2)聽課評課:倡導多元反饋的常態課研討。聽課評課是深化課例研究的重要手段。學校要求聽課教師端正教研態度,積極參與課前、課后的討論交流,關注課堂教學的返璞歸真、師生互動的展示過程、學習評價的激勵包容,逐漸生成效果與特色兼具的常態課研討風格,形成領導調研式、課題研討式、同伴互助式、校際交流式和家校溝通式等推門聽課制度。
(3)典型研討:探索有效教學的關鍵性策略。典型課例研討是探索有效教學關鍵策略的重要途徑。各學科教研組定期組織典型課例研討,鼓勵教師主動承擔課例研討任務。在教研組長和學科骨干教師指導下,授課教師精心準備,認真施教。課例觀摩后學校還組織教研組成員積極參與評價,共同探討改進與完善課例的有效辦法,以追求典型課例的優化,為增強學科教學的有效性提供范例。
2.關注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段性。教師的專業成長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關注焦點。要實現教師的專業成長從經驗型的自然成長向自主型的自覺成長轉變,學校必須激發和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性需求,為他們搭建平臺、創造機會,使每個教師都有成功的機會。
(1)關注教學:促進新手型教師的成熟發展。發展合格的教學能力是新教師的關注焦點,以撰寫教學日記、教育隨筆等教研形式為基本手段,通過理論學習、教學實踐及專家指導,幫助新手型教師樹立現代教育理念,提高師德素養,使之潛心育人,提高教學實踐、信息技術運用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要求“一年合格、三年成熟、五年成才”。
(2)關注任務:加強熟手型教師的專業提升。高效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是熟手型教師的關注焦點,以課例研究、案例分析、自我反思等教研形式為基本手段,創設平臺,提供機會,促使教師刻苦鉆研,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積極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方法、新途徑,不斷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成為具有人格和學識魅力的教師楷模。
(3)關注效應:發揮研究型教師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教育教學的新方法、新途徑,不斷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是骨干型教師的關注焦點。理論與實踐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和中老年教師既是校本研究的主力軍,又是校本培訓的重要資源。學校注重發揮他們在教育教學研究和培養青年教師中的帶動輻射作用,以行動研究、課題研究等科研形式為基本手段,致力于學校的發展性研究,做好青年教師的傳、幫、帶工作,促進這些研究型教師在研究中不斷提升,在指導中不斷深化。
3.關注教師專業成長的個體性。(1)自主學習:引導教師實施自我發展計劃。學校為每一個教師建立專業成長檔案,把教師的主動學習作為一項基本常規來抓。每學年初引導教師深入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使之明確專業發展目標,制訂適合自身成長的學習與發展計劃;學年末學校把每個教師自我發展的實現情況納入教師專業成長評價的基本內容。
(2)強調反思:鼓勵教師進行全程教學錘煉。學校鼓勵教師通過反思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全程錘煉。“全程錘煉”的具體內容包括:教學前,反思教材編寫意圖、學生學習狀況、課程資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方法,從而設計符合實際、風格鮮明的教學方案;教學中,反思教學設計的不足,根據課堂上的實際狀況及時做出調整,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學后,反思教學過程的成敗和教學結果的有效性,生成應對的靈活性以及糾正完善的意向等。
研訓一體化注重開發教師內在的潛能,依靠教師個體及學校教師團體的力量,將課程改革的課例探索與教師自身的主動學習緊密聯系在一起。學校依托課題研究來培訓和引導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積累經驗、發展能力、拓展視野,從而改變教師的思維方式,推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