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平
江蘇省海安縣角斜鎮老壩港初中
?
巧用“時評”,思品課堂也風采
蔡 平
江蘇省海安縣角斜鎮老壩港初中
時評作為一種快速新聞評論樣式,以其內容新穎、話題精煉、語言簡潔而活躍于眾多報刊網站,如《光明日報》的《光明時評》、人民網的《人民時評》、中國教育報的《新聞評論》等。倘若我們思品老師在教學中充分借助其“應時而評,追求第一時間的快速反應;注重話題前瞻性、針對性與思想的原創性;重視題材的廣泛性與社會性”等特點,巧妙地將時評引入初中思品課堂,這將有利于引導學生接近時評、關注時事、關心社會,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心靈、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新課程改革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而我們在設計探究題時運用散發新鮮氣息的時評材料有利于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興趣。
如我在講授“德治與法治關系”時,引用《時評網》上2015年11月11日《“雙11”再掀狂歡:市場不會說謊》一個時評做材料。
今天是光棍節,也是購物狂歡節、全民“剁手節”。在網上,電商們的價格促銷戰如期打響,而面對“折扣、直降、僅在今天”等誘惑,剁手黨們再度出動,躋身到趕大集式血拼的隊伍中去。電商們的競爭在日趨白熱化的同時,也不斷變得成熟,它已跳出比價促銷的簡單層次,而更注重升檔提質,重視消費者體驗。天貓、京東、蘇寧等都沒再拿“只有更低”之類口號說事,而是祭出“國際牌”、“個性牌”。可以看到,無論是消費者維權規則上,還是服務質量體系上,電商們都更講究勤修內功。
“雙11”改變了電商,改變了公眾,改變了市場……而托起這些改變的,是創業、創新的力量,是我國產業結構深層次的轉變,它也仰賴于政府職能轉變的宏觀環境與具體踐行語境。猶記得,去年李克強總理曾對馬云說:你們創造了一個消費時點。而這種創造的背后,是市場環境的優化,是簡政放權對民間創業活力的激發,是政府“兩只手”定位的更趨明晰。
說到底,市場不會說謊,“雙11”能不斷掀起狂歡,就在于其市場托起了其生命力,在于電子商務大時代的不可阻擋。而它闡釋的市場本位效應,也理應被納入到各種改革考量中,到頭來,也助推中國經濟邁上新臺階。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有人認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主要靠誠信,也有人認為主要靠法律。請你分別說出一條理由。
(2)除了誠信和法律外,假如你是企業員工,你將如何為企業發展貢獻力量?
通過組織學生分析、探究、合作、討論,使學生不僅明白了“德治與法治關系”的辯證關系,也領悟了思品就在我們身邊,在每個新聞的背后、在日常生活諸多細節中都蘊含著思品的韻味。
時評是時代的思想原聲,是思想交鋒光芒的體現。它反映這個時代,融入這個時代,帶著這個時代的味道和溫度,給人以“醍醐灌頂、深受啟發、恍然大悟”的感覺。利用熱點時評對學習進行總結和升華,實現知識的濃縮與引申,有利于讓學習的尾聲成為賽跑的沖刺,完善探究的過程,揭示探究的結果。如在講授八年級《思想品德》“做誠信的人”時,我在完成全部教學環節之后,給學生播放時評《面對“誠信是底線”》
今年高考,出了個有關“誠信”的作文題:有個青年人要過河,因為帶的東西太多,艄公讓他扔掉點什么,這位青年人在金錢、容貌、名譽、健康和誠信之中選擇再三,最后扔掉了“誠信”。命題者讓考生對這則寓言發表意見,顯然有強調“誠信”重要的命題意圖。但出人意料的是,“誠信”能不能丟,是不是應該對青年人進行“誠信”教育,竟然成了爭議的熱點,讓人大跌眼鏡。
首先是考生的作文,有試圖用財富論證誠信的,只有誠信才能不斷獲取財富,所以要講誠信,因而就有考生反過來,根據時下丟掉誠信能發財、丟掉誠信能升官、死守誠信卻找不到工作的社會現實,直截了當地論證誠信并不足取。有的考生雖然在試卷上論證了“誠信”的不可或缺,出了考場,卻說這只是為了“迎合出題者的心理目標”,“事實上,如果我真的遇到試題中所描述的情形,我想我也會放棄誠信而留下其他的實惠”。
想想作文題揭曉之初,曾有人議論,這個命題過于直白,可能只有一種聲音,單調在所難免。是啊,我們這個素重倫理傳統的民族,向來擅長是與非的價值判斷;我們又素重隨眾喜同,鮮有離經叛道的價值取向,誰會對“誠信”提出異議呢﹖這下好,主題多元了,原以為千人一腔的結論,出人意料的異彩紛呈,但面對孩子如此這般的敢想敢說,人們感受到的卻并不盡是欣喜。
這回高考的作文試題,竟成了社會誠信觀的檢測試劑。缺乏“誠實守信”的社會風氣,誠然不幸;因缺乏“誠實守信”的社會風氣而拒絕和反對“誠信教育”,那是不幸中之大不幸者。心口不一,虛與委蛇地說說“誠信”的重要,固然可怕;而直言不諱地揚言“誠信”的過時不足取,則無疑更為可怕。社會現實的答卷,確要比考生們的答卷沉重得多。
時評《面對“誠信是底線”》,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感受誠信的內涵,進一步學會知識的探究和應用。因此,我們在授課結束時借助時評總結,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有助于增強關心社會、親近社會、熱愛社會的情感,有助于培養學生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也使學生在課后仍時時感受到思品的味。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時評為思品教學注入了生機。教學實踐也證明,它滿足了中學生好奇心理需要,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在傳授課本文字類知識的同時,以嶄新、大膽的語言向學生“有聲、有力地訴說與傾訴”,能成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用得好、用得巧,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作為“快餐文化”的時評畢竟作為一個教學的輔助手段而已,不能整課或每課使用;此外,面對表面虛熱而思想貧乏,乃至庸俗低俗的時評,我們要實行“拿來主義”,否則將背離思品教學的宗旨,到頭來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