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河北省正定縣正定鎮學區東門里小學
?
論述小學數學教學方面的幾個主要問題
李 平
河北省正定縣正定鎮學區東門里小學
數學的教學是一門開發智力,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學科。小學的數學教育更是為以后更高層次的數學打基礎,要想樓蓋的高,基礎必須打得牢,因此,小學的數學教育是尤為重要的,是不可忽視的。智力的開發要從孩子抓起。本文論述了小學數學教育方面的幾大問題,針對教學方面提出了幾點建議。
小學數學;數學教學
小學生能力發展的趨勢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一步步的協調發展。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就是較強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造力,這樣才能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思維是以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認識的發展就是觀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復漸進過程。在新課引入時,教師應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思考那些與已有的知識所不同的一些問題,讓學生心理上形成認知沖突,從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產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教學“圓柱體體積計算”時,我設計了如下一系列矛盾沖突:要求圓柱體容器里水的體積該怎么辦?(生: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再測量計算。)要求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呢,該怎么辦?(生:把它捏成長方體再求。)要求圓柱體鐵塊的體積呢?(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體積。)要求商場門口圓柱體柱子的體積呢?(生面面相覷,不知所措)。這樣由淺入深不斷施問的情境,誘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產生探求圓柱體體積計算公式的強烈愿望。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保持良好的師生關系,親近學生,能夠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站在心理學的角度進行考慮,興趣是產生動機的前提,是不斷推動學生探究知識的重要動力,這樣學生才能產生強烈的求職欲望。興趣的形成在很大方面也會受到外界諸多因素的影響。比說,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十分嚴肅,不理解學生,動輒就是挖苦、諷刺、發火,時間一長,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蕩然無存。作為小學生來說,他們對于一個教師的喜好純粹就是因為這個老師教得好,對學生好,就會喜歡這門學科。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天性,在與學生溝通和交流過程中,尊重學生的想法,傾聽學生對事物的看法,理解他們。這樣學生就會對老師充滿了信任,成了知心朋友,拉近了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把微笑帶進課堂,這樣學生就會主動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
有道是:“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正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從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數學生活化。如,在教“按比分配”時,一上課,我就把學生帶入了幫體育老師分球的情境中。“體育老師想請你們幫幫他的忙,給三年級的學生分籃球,王老師有12個球,要分給男、女兩組同學進行練習,你們看怎么分?”學生聽到題,紛紛議論起來,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個。這時,我說:“你們這種分法王老師試過,可三年級的男同學非常不滿,說這樣不合理。他們說,我們16個人,怎么和她們8個人分的一樣多呢?老師太偏向了。那你們覺得怎樣分才算公平呢?”學生們又陷入了沉思,經過討論,有學生提出建議:按男、女學生人數的多少來分,多的多分點,少的少分點。有的學生起來爭議: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時抓住時機:“對,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沒有一定的依據呢?”又經過一番思考后,學生們自己總結出“應按人數的比來分配,就比較合理了”。可見,這種與學生密切相連的生活事例,對學生而言,有著一種多么強烈的親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
作為數學教學工作者,要意識到數學是數學是一門藝術,數學教學包含著智慧與情感,良好的講學方式能夠使數學教學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也能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很好地體現。數學教學活動要伴隨著最佳心態進行。在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在課堂上穿插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事情,這樣一來,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已經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學問。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講,學生在下面聽,難以找到情感的共鳴,這樣的教學效果是不明顯的。教師可以嘗試把游戲活動帶入到課堂知識的學習中去,讓小學生參與其中。比如,在學習“一元錢的價值”的時候,老師可以根據數學課本上舉得案例,通過游戲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都參與進來。在活動中,讓各組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學生選擇開超市,有的學生開小吃店,還有一些學生拿著一元錢負責買東西,最后討論這一元錢能買到什么價值的東西,最后活動結束,老師再進行總結。
實踐證明,情境教學為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空間,使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很好的發揮,是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所以,我認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創設新奇有趣,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激發兒童探索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孩子們才能走出數學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數學、活動數學、探索數學的綠洲。
[1]高志紅.讓“枯燥”的計算變得更好玩[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22).
[2]談有恒.積累活動經驗提高教學實效[J].青海教育.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