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談國人的維權史,不能不提李漁。因為他是我國最早與侵權分子作堅決斗爭,執著捍衛自己知識產權的著名作家。
李漁是明末清初譽滿天下的大才子,集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等諸多桂冠于一身。他以筆耕謀生,著述頗豐,作品深入淺出,雅俗共享,饒有情趣,經常是一經印刷便被搶購一空,尤其是他的《笠翁十種曲》,被清初戲劇界公認為“所制詞曲,為本朝第一”,在社會各階層廣為流傳。
然而,高超的藝術成就和火爆的銷售市場,并未給他帶來多少經濟收益,反而使他的生活陷入窘迫。這一切,都是不法書商的盜版造假行為所致。
清順治八年(1651年),41歲的李漁寓居杭州西湖畔,自號“湖上笠翁”,專職從事文藝創作,隨著小說集《十二樓》等優秀作品的不斷問世,他成為聲名鵲起的當紅作家。與此同時,很多地方的不法書商為攫取經濟利益,也千方百計地盜版翻印他的作品。以至于他的很多新作僅面世幾天,千里外的書市上就能見到盜版本。有的書商拿不到他的新作版本,干脆就拿一些名不見經傳作者的作品,署上他的名號出版發行,以次充好,蒙騙讀者,牟取暴利。盜版偽造李漁作品,成為當時出版界畸形繁榮的文化現象,嚴重侵害了他的知識產權、收入和名譽。
本著對自己、對讀者、對文化負責的態度,隱忍良久的李漁終于挺身而出,勇敢地踏上了維權之路。為方便交涉,他于1662年舉家遷往侵權書商最多的南京,在那里先后經營了“翼圣堂”“芥子園”書店,自著、自印、自銷自己的新作,不再委托書商印刷。可惜好景不長,“翼圣堂”書店開業不久,他就從朋友來信中,獲悉蘇州有家書商仍在盜版印售他的作品,于是他將書店交給女婿沈心友打理,親赴蘇州明訪暗查,掌握確鑿證據后給當地幾位官員寫信,懇請他們主持公道。但李漁尚在蘇州,又從沈心友來信中,得知杭州書市上也出現了他的盜版書,他又趕緊給杭州官員寫信求助。當時的政府,缺乏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和法律,盡管蘇州地方官接見了他,答應徹查此事,并查封了盜版書,但不法書商依仗政界關系百般狡辯推脫,幾經談判,歷時月余,才給了他很少的賠款。杭州方面的處理則遲遲沒有進展。
經過這兩件事,李漁倍感疲乏,但并不氣餒,著力在創新管理上下功夫。他給每本書都印上自己精心設計雕刻的“芥子園”印章商標,該商標迅速走紅,成為李漁正版新作的代號,初步遏制了盜版態勢。他還在新書醒目位置,題寫維權宣言。1671年他在新出版的《閑情偶寄》中,嚴詞警告不法書商。他說此書乃本人自著自售,以代筆耕,嚴禁盜版翻印,如果仍有人“或照式刊行,或增減一二,或稍變其形”,就是“以他人之功冒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亞也”,將堅決與之對簿公堂,并表示了對侵權書商的譴責和堅定維權的決心:“至于倚富恃強,翻刻‘湖上笠翁之書者,六合以內不知凡幾,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當決一死戰,布告當事。”
由于維權法律法規和體制機制的缺失,李漁最終難以抵擋龐大侵權群體的攻勢,于1680年在貧病中去世,但他據理力爭、理性維權、創新維權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歷史進步意義,也是他堅持正義文化人格的悲壯體現,值得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