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捷
(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
通關環境改善對福建進出口貿易促進作用探析
連 捷
(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近年來,國內外經濟形勢在動蕩的國際金融、國際產業鏈格局調整而呈現復雜多變的態勢。受此影響,一直是福建省支柱產業之一的進出口貿易也出現了波動,甚至下滑。改善進出口貿易軟環境,提高通關效率,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經濟大環境的某些不利因素,促進口岸所在的地區進出口貿易發展。海關和地區政府應通力協作,大力推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同時制定配套的有效措施,進一步實現國際貿易便利化。
口岸;通關;貿易便利化
作為全國最早實施對外開放政策的省份之一,福建外經貿的發展一直居于全國前列,成為福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五年,福建進出口總額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例一直居于50%左右。因此,若要繼續保持福建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繼續保持福建外貿進出口的平穩增長至關重要。據2015年國際貿易學會對本年度的進出口情況進行分析復盤,推測2016年中國外貿依然面臨內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場環境與國際分工漸變的困擾(2016年一季度,福建省外貿進出口總值2362.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2%。其中,出口1595.3億元,增長2.3%;進口767億元,下降7.7%)。這對于福建省執行“一帶一路”戰略,發揮海西核心區主導地位,轉型外貿大省為外貿強省的經濟戰略并非利好消息[1]。
從全國范圍進行審視,作為沿海外貿強省的廣東、浙江、上海等地區的外貿走勢在近幾年的相對低迷的經濟形勢中仍然保持一定的發展勢頭(見表1):外貿占據全國四分之一強的廣東省在走出2009年的低迷后,一度在2013年沖至10915.7億美元;2014年跟隨全國的經濟形勢一起出現滑坡,降幅達6.8%,但2015年整體下滑得到有力遏制。
浙江省的外貿發展迅速,自2009年至2013年內,一直保持35%左右的穩步增長的趨勢,至2013年達到3358.5億美元;2014至2015年雖然隨全國進出口總量下跌造成浙江省當年的增幅減緩,但仍然在2014年底,取得了全年3384.6億美元的峰值;在2015年雖有下跌,但跌幅僅為1.9%,遠低于全國7.48%的跌幅水平。
而上海近年來在促進貿易的便利化的措施改革上大刀闊斧,取得了明顯效果。雖然經歷了2009年277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的低谷時期,但從2009年至2015年,總體趨勢呈現穩步增長態勢,2014年達到歷史最高值4415.4億美元;2015年隨全國總形勢出現小幅下跌,但跌幅為2.4%,相比于2015年全國進出口總額下跌7.48%的幅度,并不顯著。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間,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福建省積極、及時應對,出臺政策針對性強,全省外貿發展取得了遠超于全國平均水平的良好業績。2010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達到了1088億美元;而“十二五”后期的2015年,福建省實現進出口1617.3億美元,較“十一五”同比增長了48.6%。然而針對“十二五”期間的福建省外貿數據進行具體分析不難看出,相比于上述幾個外貿強省,福建省進出口水平不論從整體體量、經濟順境時的增幅和逆境時的降幅,都有不小的差距。特別是對于近十年來外貿進出口總額相當于全省地區生產總值一半以上的福建省而言,一方面是以外貿建設發展作為布局海西經濟核心區,建設“一帶一路”戰略布局的重要機遇;另一方面是國內經濟政治局勢正在經受國際政治金融形勢的劇烈沖擊,國際市場轉移等強烈挑戰,如何在外貿進出口方面取得更大的增長,就是我們亟需面對的一大難題。
表1 “十二五”期間粵、浙、滬、閩的外貿進出口總額表(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2011-2015年度數據匯總表。
地區的外貿進出口水平的影響因素很多,從根源上除了國內通脹率引起的國內外價格水平的變動、匯率變動和國際分工體系等無法由地區本身主導影響的主要因素外[2],還取決于地區自身發展的幾個方面,其一是地區的產業鏈發展水平——廣東與浙江之所以成為全國前列的外貿強省,與其完整的產業鏈結構是密不可分的;其二是區域物流—國際物流—通關環境對區域外貿的支撐水平,這包括了區域內的城市交通、港口班輪航線、港口基礎設施(包括港口所在的物流園區產業配置情況等)、港口作業條件(氣象狀況、水文潮汐狀況、泊位等)、口岸通關便利化環境等五個方面。本文截取調研中口岸通關便利化環境方面進行分析。
(一)通關環境改善對于外貿進出口增長的正相關性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在《The Global Enabling Trade Report》[3]中構建的貿易便利化指數體系,較為廣義的定義了貿易便利化的相關性因素。本文抽取其中與通關環境相關的幾個因素項并結合福建省實際的通關環境與區域經濟的特點進行分析。
圖1 WEF關于貿易便利化指數評價分析框架
(二)福建省通關便利化的相關因素
1.物流服務因素:該項指標包括港口岸線資源(港口設置)、班輪航線、貨物吞吐量、泊位數量等。
表2 2012年我省港口與國內各大港口主要指標比較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網站,整理所得。
2.口岸費用因素:目前,沿海各口岸收費主要有代理機構收取的代理中介費及其代收
費用、港口管理部門及經營部門收取的各類費用、船公司的海運費及海運附加費、口岸查驗單位收費等。
在調研中,選取福建省內一批有一定規模并在省內外口岸均有進出口業務綜合貿易公司及生產型企業,隨機抽取86票外貿貨物進行比對和分析口岸整體費用情況(40英尺整柜出口),如下:
表3 沿海主要口岸進出口費用比較
數據來源:作者調研采集(根據近期各口岸收費情況,海運整柜抽取單票單柜核算)
(1)主要港口口岸總費用水平比較:福州港平均費用為2247元,廈門港為2017元,上海港為2684元,寧波港為1941元。就總體費用水平看,與沿海主要口岸相比,外貿貨物進出我省海港口岸總費用水平居中,總體不高,我省廈門港貨物出口費用水平較具競爭力。調研中企業也反映,我省口岸總體上費用水平與省外口岸差別不大,甚至還略低。
(2)主要口岸港口通行環節費用結構比較
同樣以40英尺整柜分別經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口岸出口作為統計參考,在港口通行環節總費用中,用于代理中介費用的比重,上海為2O%、寧波14.5%、福州13.3%、廈門15.4%;口岸查驗費用占比上海為6.7%、寧波8.9%、福州7.3%、廈門6.8%;港口費用的比重上海達73.3%、寧波76.6%、福州79.4%、廈門77.8%(表2)。總體看,福州、廈門口岸的查驗費用占比平均水平為7.O5%,較上海、寧波口岸平均水平7.8%低。這從調研中企業的反饋也能得到印證,企業對近年來我省口岸查驗單位降費減負成果表示肯定,普遍認為口岸通關環境雖還存在問題但有明顯改善,說明福建省一系列促進通關和貿易便利化政策措施取得了成效。
表4 主要口岸港口通行環節費用構成比較
數據來源:作者調研采集
從以上統計數據反映的情況看,我省港口口岸費用水平相對不高,在港口費用水平方面,競爭力與沿海大港相當。
3.海關監管下的通關時效性因素:在調研中將查驗率、查獲率、正常通關時間、查驗期間滯留時間、非正常狀態滯留時間、貨物延誤比率等幾個關鍵項目。
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在推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三個一”工程,配合2012年后福建省電子口岸建設日趨完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率先推行,正常過檢貨物的時效性有了顯著提升,與上海、寧波、深圳等口岸并無明顯差距。但仍然存在查驗比率過高;部分關口片面追求“查獲率”,影響通行效率。因此,更為科學化的安排驗放流程,就成為政府、海關、企業三方亟需共同解決的問題;同時,盡快完善企業資信評級制度,授予高資信等級企業更快捷的通關方式,就成為企業關注的重點。
4.審價制度:
福建省不少外貿企業對省內口岸身家、歸類問題反映較為強烈,這其中包括了諸如海關審價過于嚴苛,造成雙方分歧難以排解;價格磋商時間過長導致進口商額外付出高昂的時間成本、及倉儲費、滯箱費、滯港費等額外費用;審價不統一造成的估價困擾等。
綜上所述,從港口費用水平和港口服務能力兩個角度考察,我省港口口岸競爭力薄弱點主要在港口服務能力不足上,突出的是港口口岸規模不足。對此,應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一步做大我省主要港口規模,切實提升我省港口口岸競爭力。
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緊密的與世界經濟環境融為一體,新的機遇和挑戰對于包括福建在內的沿海口岸區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福建外貿、港口的作用在本省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更為突出。雖然在建設單一窗口,推進國際貿易便利化的道路上,福建省已經處于國內極為領先的水平,但是相比于外貿重鎮滬、深、甬等區域,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相比于國外先進的港口和口岸,更有不少學習和借鑒之處。本文根據對進出口企業、海關、報關行、貨代公司、電子口岸公司、港口企業等企事業單位相關部門的長期實地調研的結果,收集了相關單位的意見和建議,綜合上文述及的通關便利化條件相關性較強的部分,將主要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供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參考。
(一)在電子口岸建設基礎上,加快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管理制度的步伐
福建省“三個一”通關模式試點項目于2012年底就開始啟動,項目實施后,海關、檢驗檢疫部門通過電子口岸平臺實現關檢部門查驗、放行環節的流程優化和信息共享,提高了關檢的監管效率和執法效能,企業通過電子口岸網站可實時查詢關檢查驗、核放信息,加快了辦單提貨速度。據關檢部門介紹,一次申報,能讓企業申報項目錄入項從161項縮減到108項,申報效能提高30%以上,申報時間縮減30%以上;一次查驗,要求關檢人員同時到場、共同實施檢驗、查驗,為企業節省了人力和費用;一次放行,企業無需分別到關檢窗口辦理放行手續,加快辦單提貨速度。2015年4月,經過三年的口岸“大數據”信息平臺的積累,由政府主導,海關、檢驗檢疫、海事、邊防共同建設,30多個相關部門參與,建立起國內較為領先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制度,全程實施無紙化通關。
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部門之間協調程度不夠,目前平臺上線能正式運營的項目不到70項,在線運營的活躍企業目前不到3500家。雖然各項指標在國內四個自貿試驗區位列前茅,但從實際效果上,還未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龍頭標桿作用”帶動福建省外貿進出口整體提升的作用。
因此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協調機制應該成為“十三五”期間的提升福建省外貿進出口綜合水平的首要任務,同時可以參照寧波等港區的做法,成立以省市領導擔任負責人的統一領導小組,擴大協調省市各職能部門如發改委、外經貿廳、交通運輸廳、海關、財政局、人事廳、統計局、工商局、招商局、國稅局、地稅局等共同作業,并設置直屬辦公室,承擔統籌協調、擬定規劃、市場監管、會議召集、專家會審、統籌統計、組織培訓、招商引資等職責。這將有助于提高企業與政府、企業與海關、海關與政府、各職能部門之間政策協商制定的效率,也能讓更多符合資質的項目上線運營,同時也讓更多的企業從中受益。
(二)合理規劃通關流程,簡化產地證簽證管理
在整體通關作業流程中,目前檢驗檢疫部門的整體流程相對繁瑣,成為通關作業的瓶頸之一。在簡政改進建議中,首先可以考慮海關與檢驗檢疫部門在“三個一”的基礎上,共同使用查驗產地,實現關檢作業空間合并、作業時間一致、作業系統并行、場所設施和查驗設備的資源共享,實現“一站式查驗”。對于關、檢雙方認可的高資信企業,對其進出口的不涉證、不涉稅、較低風險商品,關檢互認對方查驗或檢驗檢疫的結果和數據;對特定商品包括品名、數量、重量的查驗或檢驗檢疫結果和數據進行互認。
根據試點作業的調研結果表明,此項措施能節約每貨柜50%左右的人力以及600元左右的成本支出,同時可節省碼頭作業占地約80000m2。
其次,應允許實施憑企業聲明直接簽證模式、屬地備案多點通簽模式、允許生產企業代辦原產地證書、全面實施原產地無紙化申報、實施原產地證書快速審簽等。根據海關部門協同試點測算結果,在改革和簡化產地簽證管理后,如果能給予資質信用良好的企業直接發放原產地證書,免于冗長的產品備案與簽證實地調查,將節約企業產品三個工作日的備案周期,給企業帶來極大的便利[4]。目前福建在相關政策的配套上已經推行了一年,但對于企業資信的分級征信工作還處在剛起步階段。對于部分實質上已經達到高資信標準的外貿企業,有迫切的需求,希望得到關檢部門授予更高的便利化權利。
(三)擴大“陸地港”的輻射效應,加大內陸貨源流向福建港口
目前福建省已有晉江、武夷山、龍巖和三明四大陸地港,目前發展較為迅速的,是晉江陸地港,自2014至2015年,晉江陸地港業務量占四大陸地港的九成以上,在配合關檢部門為公眾提供通關服務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接了省內的集裝箱貨源碼頭,提供了大量優質航線資源,推動了外貿商品的就地通關。
在未來的一段時期,福建省陸地港應該更加主動去迎合外貿產業鏈需求,形成平臺化效應,從過去配合關檢部門完成通關工作,進一步做到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引導關檢部門為外貿產業的業務模式創新和通關便利化同步施力,做出創新,讓“陸絲”對接“海絲”,最終在福建形成成熟的“海陸空鐵郵”多式聯運的超級國際陸港網絡體系。
同時,晉江陸地港可以帶動其他三家陸地港在跨境電商通關服務平臺建設方面共同發展(晉江陸地港的跨境電商通關服務平臺已經在2015年3月通過海關總署的審批并在下半年正式上線)。跨境電商服務平臺的開通,不僅意味著在無紙化通關的步伐上更進一步,也意味著可以在未來的幾年時間里,吸引大量的電商創業團隊和專業培訓機構加盟、成長,為萬眾創業提供了實質上的強力保障。特別針對四家陸地港所在的區域,發展帶區域標志的特色商品(如武夷山的特色農產品)的跨境電商貿易,提供了直接的服務支持。
(四)海關稅則歸類及估價的適當放松[5]
在工作中建議海關優化工作流程,不斷完善歸類爭端解決機制,通過建立統一規范的操作程序,對于“疑難雜項商品”的歸類問題,由優秀業務骨干組成的商品歸類技術小組,對存在較大歸類爭議的商品進行集體討論與商議。同時要求現場工作人員在確定歸類時,注意聽取企業意見,充分了解有關商品的具體特性和特殊用途,努力減少或盡速解決歸類爭議。對于區別不大或很難鑒別甚至可以互相替換的物品,建議海關將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向海關總署、財政部等上級部門積極反映,推動有關意見在關稅政策中逐步實現,降低企業稅負,提高通關效率。
(五)進一步加強口岸各部門主動服務意識,推進服務標準化
1.提高海關口岸主動服務意識
可以在各業務現場設立“學雷鋒示范崗”、“業務咨詢崗”,安排業務骨干集中解答企業
申報疑問和通關疑難問題,在窗口落實推行“首問負責、限時辦結、服務承諾”制度,由前來辦理業務的企業當場通過系統匿名評分,提高海關窗口服務水平。走訪各口岸重點企業,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尤其是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對企業產生的影響,征求企業對海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為企業提供“量體裁衣”式的服務。
2.海關行業整體實施標準化[6]
完善電子口岸建設,推行海關行業的標準化,既包括單證格式與代碼標準、化驗指標、收費指標、信息系統平臺等的標準化,也包括海關日常業務流程的標準化,樹立海關新形象。
3.多渠道進行海關通關便利化系列培訓
通過舉辦定期培訓班、開通網絡咨詢平臺及服務熱線等方式,多渠道為外貿企業、報關行和貨代公司等提供免費咨詢、答疑等服務,及時公開、更新海關通關政策,減少各行業部門間的信息不全、不通問題,降低通關問題發生率,提高通關效率。
4.通關錯誤一次性解決
針對通關過程中碰到的問題錯誤,爭取一次性解決,縮短爭議及通關時間。這里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針對本次通關錯誤,海關業務人員應一次性予以指出并進行指導,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通關任務,便利化通關過程;二是針對以后的通關問題,海關應定期組織外貿企業,報關行及貨代公司等相關當事人,對現階段存在的問題進行集中性培訓講解,減少這些當事人通關時的重復出錯,同時也減少海關業務人員的工作重復性,提高各方效率。
5.科學設置抽檢率,加強服務企業意識
保持一定的抽檢率是海關、檢驗檢疫部門保障貨物合法合理進出口的手段之一,也是維持正常外貿秩序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調研過程中,對比福建省與滬深甬三地的做法,發現科學設置抽檢率,是提高通關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
此外,海關與外貿企業、報關行、貨代公司均是在“一條繩”上,在處理爭議性問題上,參照上海等港口的做法,碰到申報材料上存在爭議的,如貨值較小,可以先放行,稍后再補證據,或者由企業提供擔保,先放行。因此,海關及檢驗檢疫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服務企業意識,搭建有效“關企溝通”的平臺,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
6.擴大無紙化報關范圍,提高AA級企業比例
據了解,截至2013年9月份,全國海關無紙通關報關單數已占同期報關單總數的58.77%。自啟動通關作業無紙化改革試點以來,義烏通關無紙化率達到98.5%,義烏小商品出口平均提速約6小時。與此對應的數據是,2013年前三季度,義烏小商品城成交額為379.04億元,同比增長18.32%;出口額142.2億美元,增長2.4倍。作為通關新模式試點省份之一的福建省,我省在政策的落實方面,可以再進一步,適當調整提高AA級及以上企業比例,擴大無紙化報關范圍,進一步提高通關效率。
通關便利化,直接影響了通關環境,也對進出口貿易帶來直接的影響。但論起本質,便利化的推進,主要在于:
其一,觀念的改變,從以往的“行政導向”變為“客戶導向”;從單純的“執法監管”變為“服務推動”。
其二,協調好便利化建設與關區安全間的平衡關系。一方面維護好關鍵監護體制的穩固,另一方面也要適當放寬繁冗的監管約束,其尺度、力度、分寸的拿捏,將是未來通關便利化研究的重要課題。
其三,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普及,更多更好的使用新技術為通關便利化服務,對任何一方而言,都是正向有利的。
通關環境改善,通關便利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包括各級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協同探索,長期實踐。
[1] 沈玉昊,康青青.TPP透視:“海關管理和貿易便利化”議題及其影響[J].國際經濟合作,2015(12):11-13.
[2] 何娟文.對外貿易總量決定因素及其彈性的計量分析[J].統計與決策. 2014(14):132-135.
[3] 彭羽,陳爭輝.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投資貿易便利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J].國際經貿探索. 2014,30(10):63-75.
[4] 黃璐聰. 憑企業聲明可免簽證調查[N].福州日報,2015-01-31(A4版)
[5] 趙世璐.歐盟海關促進貿易便利化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0(01):94-98.
[6] 上海海關政策研究室.科技變革引領海關管理再造[J].上海海關學院學報,2012(05):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