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麗
(中國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青海 西寧 810000)
?
互聯網金融沖擊與商業銀行應對措施研究
孫 麗
(中國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青海 西寧 810000)
如今是互聯網金融時代,它所帶來的金融經濟全球化沖擊既是對傳統商業銀行未來發展革新的全面挑戰,同時也是一次給予他們改造自我、走入新時代的機遇。所以我國商業銀行領域應該冷靜看待并面對這一沖擊,客觀分析互聯網金融為業界所帶來的改變,并積極提出發展應對對策,以尋求更長久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空間。這也將是本課題的主要討論方向所在。
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傳統;沖擊
互聯網金融產業起源于上世紀90年代的歐美國家,當時國內由于互聯網領域還不盡發達,所以對國外這一金融實踐理論并沒有明確的解釋。當進入21世紀,互聯網在中國逐漸普及,我國互聯網金融領域也得到快速發展機會。時至今日,像金融互聯網經濟服務、互聯網貨幣基金、P2P、三方支付以及眾籌平臺這樣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已經成為我國金融發展常態,占據了國內經濟市場的核心地位。
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極大程度改變了傳統金融模式,它從表面來看與銀行間接融資不同,但從本質上看它又與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模式不同,所以在我國,互聯網金融被定位為“互聯網直接融資市場”這一全新經濟發展模式。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興起與互聯網信息技術不斷革新不無關系,隨著互聯網在社會上普及范圍的擴大,金融部門也開始利用這種低交易成本且快捷的交易方式來為互聯網產業與金融產業相互融合、滲透,最終促成諸如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這樣的高密度互聯網金融模式。它的經營模式及價值創造方式獨特,對傳統商業銀行業務也帶來了較為直接的震蕩影響。這一切都歸根于市場需求的不斷提高,包括海外資本的大量進入,成為互聯網金融能夠立足于中國國內市場的根本。
(一)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
市場需求永遠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在這一層面,銀行作為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為目標的綜合盈利性機構,它的利潤最大化追求始終不變。對商業銀行來說,他們的融資方向傾向于大中型客戶,因為這些客戶整體規模大,發展成熟且擁有較高的風險評級標準。在商業銀行融資業務中,有近90%的企業大中型客戶都有融資業務需求,這些業務包括了無抵押貸款產品(53.8%)、高額企業融資(200萬以上)(79.3%)等等。上述數據都說明了對大部分大中型規模企業來說,融資需求是非常之大的。傳統商業銀行可能無法滿足眾多企業同時段的融資需求,此時就需要借力于非金融機構展開民間融資,所以從業務驅動力層面來看,互聯網金融的產生與發展也就變得合情合理。
(二)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
正是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催生了互聯網金融的萌芽,也加快了互聯網向金融產業的滲透速度。實際上,金融的本質就是資金融通,它要實現的是供需雙方的相互調配,遏制某些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出現,進而將交易成本平衡合理化。在這里,商業銀行就成為了中介角色,它實現了對金融市場的資金使用權及所有權分離,也實現了對金融風險與收益的針對性匹配。也正是這種匹配的存在大幅提升了商業銀行對資源的高效率使用,為商業銀行產生了極為豐厚的利潤空間。在互聯網環境下,資金供需雙方完全可以通過多方不同空間但同時間交易,這就促成了更多公開透明化交易機會,提高了商業銀行金融交易的公平性與有效性,這相比于傳統金融模式來說更加人性化,也更安全穩定[1]。

表1 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資源配置對比分析表
(一)對商業銀行本體的沖擊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直接拓寬了市場上的金融支付渠道,人們已經不再依賴通過商業銀行實體網點來進行各種支付交易結算,而是逐漸轉為用網絡、手機、智能終端來實現隨時隨地的銀行業務操作,例如電子轉賬匯款業務、支付寶、騰訊財付通這些第三方快捷支付模式的相繼出現就嚴重沖擊了傳統商業銀行,甚至影響到了他們的網上銀行服務項目。從2012年移動互聯網元年以來,配合3G/4G技術的逐漸成熟,互聯網金融業務的信息流動方式更加寬泛靈活,電子商務也在呈現爆炸式增長趨勢。像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大型網絡企業就真正成為了互聯網金融的最大受益者,他們對傳統銀行結算業務所帶來的巨大分流,使得像亞馬遜、京東、蘇寧易購這樣隨后崛起的網絡電商也從中受益,這就促成了我國近5年來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勢頭。客觀說,互聯網金融在近年來的強勢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沖擊是接連不斷的,像隨后誕生的余額寶、理財通、P2P網絡信貸、微信手機支付等等層出不窮的新業務模式都徹底顛覆了人們的生活,商業銀行的未來經營發展計劃乃至整個國內金融市場的格局變化走向。
(二)對商業銀行融資服務的沖擊
就以貸款規模指標一項來看,目前的三方支付P2P模式在國內從2009年投放規模總量不足3億元開始,到2016年已經發展到1830.4億元,期間發展規模擴大了600倍以上。換言之,中國千億以上的信貸資金規模被商業銀行以外的互聯網金融機構所消化。盡管說這千億信貸規模相比于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的每年凈利潤來說微不足道,但不得不說僅僅在短短5年時間內,以P2P網絡信貸為主的三方支付就在國內掀起了不小的金融波瀾,而且這種發展還在呈現加速向上趨勢,互聯網金融正在進一步壓縮和擠占著傳統商業銀行的市場運作空間和利益空間,這無論如何都會引起他們的高度警惕。
(三)對商業銀行產品創新的沖擊
現代互聯網金融體系下,傳統商業銀行必須推出各種能夠吸引客戶群體,符合客戶需求,貼近客戶實際生活的理財產品,并同時在產品中加入期貨、期權概念,實現次級貸款與資產證券化創新模式。當然在我國,上述的這些服務在傳統商業銀行中還是很少見的,因此消費者的選擇自然而然就轉移到了品種更為豐富、創意更加新穎且更加經濟實惠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上,并被它們的高技術含量及可觀盈利前景所吸引。例如網絡租賃、信息咨詢、個人網上理財、資產評估等等服務都相比于傳統商業銀行更加便利和優秀。所以在如此大背景下,傳統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沖擊是來自多個角度的,如果想與互聯網金融領域匹敵,就必須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境界,推出更多更好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及服務模式從容面對來自于網絡金融的挑戰,迎合競爭市場創造更多個性化產品[2]。
(一)服務創新
服務創新要本著互聯網技術發展提高這一原則來展開,要依托數據挖掘和信息平臺構建來全方位洞察和引領廣大客戶的現實需求。如今像騰訊、阿里等之所以能夠占據互聯網金融領域主流就是因為他們可以在第一時間拿到第一手海量客戶消費數據信息,這其中就涵蓋了客戶的基本個人資料信息、消費習慣及消費幅度等等。如此精細的數據統計就是指導企業進一步發展客戶服務和挖掘潛在客戶的關鍵優勢。直白說,他們更懂消費者,更能夠將自己的定位貼近于百姓市場,這些都為他們最終贏得消費者的心而打下良好鋪墊。尤其是網絡所面向的近半數人口的中國網民,也讓互聯網金融相比于傳統商業銀行更加親切。基于此,商業銀行也應該構建自己的數據信息平臺,在其中挖掘和利用符合現代市場金融風潮的新型人才,特別是那些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他們不僅僅熟悉金融行業,也能摸清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門路。商業銀行應該圍繞這一群體來構建高效率數據及信息平臺,實現與客戶之間的近距離情感聯絡,以他們的反饋作為自我服務效果改良的標準,爭取做到第一時間知曉客戶需求,第一時間獲得市場先機。以招商銀行為例,他們就在2013年10月推出了類似于阿里P2P信貸的P2P貸款平臺。招商銀行的宗旨就是通過自身信用優勢來搶占P2P市場空間,配合招商網上銀行來擴大自己的用戶群體,提供更加優質創新的全面金融服務。而像中信銀行也推出了自己的“異度支付”業務,它合理利用到了二維碼拓展、NFC支付、跨行收單等先進的互聯網金融技術來創造更多業務份額,擴大自己在金融業務領域的服務范圍。類似的例子還包括了民生銀行的“民生電商”、農業銀行的“互聯網金融技術創新實驗室”以及北京銀行的“直銷網絡銀行”等等,他們都在以技術與先進理念支撐的高科技技術與創新理念環境下,推動商業銀行的服務及產品創新發展。
(二)服務平臺創新
服務平臺創新就是技術創新,體系創新,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來自于融資利息收入,所以他們會不斷發掘新客戶群體并服務于他們。在這種背景下,建議商業銀行能夠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搭建屬于自己的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面向客戶推出在線融資服務,將對新客戶群體的發掘范圍進一步拓展。“一站式服務”的精髓就在于它能夠通過網絡來解決客戶的所有問題,即系統銷售服務。這種服務理念來自于歐美商家,其目的就是商家希望通過這種大規模的網絡服務來降低客戶的消費成本,使他們更加舒心的享受金融服務所帶來的便捷。
我國商業銀行應該主要為中小企業構建一站式在線融資平臺,因為基于傳統商業銀行的融資對目前的中小企業是一大難題,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這種形式來緩解中小企業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服務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質疑。首先,這一平臺的搭建需要商業銀行作為主導,借助他們雄厚的資金優勢和龐大的客戶數據信息庫,以利于中小企業審查及信用狀況的方式來實施資金合理融通。具體說,商業銀行要開啟對資金余額的理財增值服務,圍繞電子支付、匯款轉賬及繳費等服務模式來構建綜合服務體系。另外,還應該為客戶提供更多資產組合服務、標準化切割以及擔保服務,讓客戶能夠自由選擇資金流向,并為融資方與資金提供者擁有直接交流協商的機會。而商業銀行在這里則起到信息數據供應的中介監管角色,并從中收取一定金額的信息服務費用[3]。
總結:總而言之,互聯網金融沖擊傳統商業銀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筆者認為,傳統商業銀行應該借鑒和學習多方先進技術,將自己融入到激烈的市場競爭體系當中,在服務與產品方面敢于大膽革新,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也更好服務于大眾,使得我國未來的金融市場發展更加健康和多元化。
[1] 攸勝.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沖擊與對策研究[D].廣西大學,2014.21-43.
[2] 李平,陳林,李強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研究綜述[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5(2):2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