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暑多加濕,濕邪在夏季最為常見。濕又分為“內濕”與“外濕”。“內濕”主要與人體的脾有關.中醫講,脾主運化,正常食物進到胃里消化再通過脾被人體吸收,如果脾出現問題,不能很好地吸收食物,就會使人體產生濕氣。另外,中醫將一年分為五季,在夏季后還有長夏季節,長夏季節除了天氣炎熱之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濕氣偏重,就像我們常見的“桑拿天”,總感覺空氣里彌漫著濕氣。這是“外濕”。
人體感受到內外濕邪的侵襲后,會覺得特別不舒服,最明顯的癥狀就是身體沉重。濕邪又會四處游走,走到身體的哪個部位,哪里就變得沉重,自然就感覺疲勞。
看舌頭可以測濕氣
濕邪這樣常見,那怎么能明確判斷自己有沒有濕?大家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方法來判斷:看舌苔!體內有濕邪的人往往舌苔特別膩,不論是黃膩、白膩、厚膩、薄膩,它們都是濕邪的表現。而舌苔黃膩的人體內除了有濕邪,還有熱。同時,濕邪的人往往大便會偏黏膩。
三仁湯可除濕氣
濕氣如此難纏,我們要如何應對呢?專家建議,可以服用三仁湯來幫助人體排出濕氣,即用杏仁、白豆蔻仁、薏苡仁、淡竹葉、通草、厚樸、滑石等做湯。其中,杏仁可入上焦心肺,幫助呼吸、發汗;白豆蔻仁可入中焦脾胃,幫助健脾;薏苡仁可入下焦肝腎,幫助排便排尿。另外夏季飲食不宜吃的太多、太油、太涼。
(摘自《健康時報》文/孫歡)
小動作可以防中風
為降低中風危險,老人除了要堅持鍛煉、健康飲食、調節情志外,還應該每天做些按摩頸、肩、頭的小動作,強健血管,增加腦部的供血量、減輕腦血管的壓力,從而可降低腦中風的患病幾率。
摩擦并按摩頸部 雙手摩擦發熱后,按摩頸部兩側,以皮膚發熱發紅為宜。然后雙手十指交叉置于后腦,左右來回擦至發熱。還可以配合一些轉頭活動,頭前俯時脖子盡量前伸,左右轉時幅度不宜過大,做30個循環即可。
運動肩部 雙手放在兩側肩部,掌心向下,兩肩先由后向前旋轉10次,再由前向后旋轉10次,接下來做雙肩上提、放下的反復運動,每次聳肩盡量使肌肉有緊迫感,放松時也要盡量使肌肉松弛。
兩腳畫圈 活動踝關節,做畫圈運動,不僅可以疏通相關經絡,還可刺激關節周圍的腧穴,起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的作用?;顒邮帜_也能舒筋活血,降低中風危險。
此外,老人每天早、中、晚各做3次空抓手,每次500下左右,也有好處。
(摘自《老年人》文/胡萬里)
4招可防骨質流失
預防骨質流失,絕不僅僅是吃幾片鈣片那么簡單。如果想真正地擊退骨質流失,防治骨質疏松,就要多管齊下,吃得好、補鈣片、曬太陽、多運動,這4者都做到,才能形成骨質健康的4條板凳腿,使機體骨骼堅不可摧。
吃鈣片要少量多次
盡量選擇單片鈣含量在150~200毫克左右的,少量多次補充,相對比較科學。此外,口服的鈣片需要在胃酸的作用下分解成鈣離子,才能被充分地吸收利用。胃酸的分泌主要取決于進餐的時間,因此餐時或餐后服用鈣劑,更有利于鈣的吸收。
早上或傍晚露出手腳補維生素D
一般來說,早晨6~10點這段時間最適合曬太陽,此時陽光中的紅外線強,紫外線偏弱。下午4~5點也是曬太陽的好時間,可以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增強體質,促進骨骼正常鈣化。
每周150分鐘鍛煉
建議每周至少做150分鐘的有氧運動,運動心率應達到130以上。老年人則可以參加一些非力量型的溫和運動,比如做體操、打太極拳,或者伸腿擴胸等都可以。
堅持膳食金字塔
要堅持膳食多樣、全面、適量的基本原則,按照食物結構的“金字塔”安排自己的膳食。在每周的食譜中,至少要有2~3次吃豆制品,每周還要吃一些紫菜、蝦皮等海產品。(摘自《生命時報》文/閆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