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一天,我正在門診坐診,一個患者家屬的手機鈴聲響了起來,他接通電話,電話那一頭說話聲音很大,我在一旁聽得清清楚楚,“看了幾個醫院了?你不是說多看幾個醫院嗎?”
“我看了齊魯了,現在省立醫院呢,現在是第二個。”聽口音,患者來自菏澤。
輪到他了。他遞來材料,患者是食管癌,腫瘤已經蔓延到主動脈。
“醫生你說是做手術還是放療呢?”他問。
我問:“病人呢?”他答,“在附近賓館呢。”又問:“放療能治療好嗎?”
我回答道:“根據病情看,手術或放療都不能保證治好,中晚期只能考慮延長生命,或者多學科治療可以有部分治愈機會,但單純放療,治愈機會很小。”
“手術能保證沒有風險嗎?”“手術和放療哪個更好啊?”“放療能活幾年啊,手術呢?”“放療沒有風險嗎?”……一連串的問題。
“都有風險,都不能保證治愈,最合適的是多學科綜合治療。”
“吃中藥不行嗎?不放化療行嗎?”
看得出,家屬是打算把這十幾個問題,在7塊錢的專家門診上全部解決掉,然后再去咨詢下一個專家,然后來個匯總。最后做決定的根據,并不是認真分析,而是挑一個他覺得適合他最初想法的意見,因為你看專家也有這么說的,問上10位專家,每位問10個問題,最后總有一個和他主意相符的。可惜的是,他每一個問題問得并不深入,也不要求你回答全面,下一個問題又接踵而至。我本想把一些關鍵問題詳細而通俗地解釋給他聽,但發現他有時候沒有耐心,只關心問題的簡單結論,而醫學很多時候是沒法一句話概括的,需要附帶一些注解。
我開始理解他是屬于哪一類家屬了,進而更加同情并希望他能夠帶患者來,我想好好給患者看看,也和患者探討一下。
去年我曾遇到兩個類似的中晚期患者,一個食管癌,一個肺癌,家屬反復在多家醫院多次咨詢,最后仍沒有采納成熟的多學科治療方案,幾個月后,一個因為選擇了中藥,最后腫瘤長大;一個放棄治療,幾個月后就不行了。其實這兩個患者如果規范治療,理論上可以達到遠比實際更長的生存時間。而如果是中早期患者不進行規范治療,本來有70%~80%的治愈機會也會白白喪失。
我打斷他,“采取什么樣的治療方式,要看患者病情和身體狀況。這樣吧,你下午2點半之前把患者帶過來吧。”
他有些驚訝和不滿,顯然沒有完成他原來準備達到的目的,或者沒有像在齊魯醫院那個醫生一樣,回答得都那么如他意。“好吧。”他悻悻地走了。
其實,我的原則都是先給家屬講解病情,分析轉歸預后,指導治療,再單獨給患者做思想工作,最后即使不能手術,我也會讓患者輕松接受放、化療。每看完一個病例,滿意的家屬和患者離去時總會主動和我握手,這讓我很欣慰。
下午,那位患者家屬沒有來,這是意料之中的。因為他搞的是蔣干盜書,自作聰明。
唉,可憐的患者,他們的家屬既不相信醫生,又總是有種種自己早已準備好的或者猶豫不決的心思,沒打算理智地接受醫生的合理建議。
只能慨嘆,有這樣的家屬,患者可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