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如何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千方百計托住農民種糧信心,從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成為一個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今年是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第一年,玉米臨儲政策取消后,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眼下,正值新玉米的收購旺季,在新的收儲機制下,農民的收益與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推進的狀況緊密相連。
糧食市場化改革持續發展到今天,在農業種植結構改善等正效應逐漸顯現的同時,改革也進入了陣痛期,一些農民在為眼下糧食價格下跌而憂心。如何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千方百計托住農民種糧信心,從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成為一個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價格下跌是必然的
10月27日,中央農辦、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等十部門舉行通氣會,就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相關問題進行了解讀。今年我國的玉米臨儲政策,取消了以往托底收購的政策,實行市場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也就是說,形成價格靠市場,保護農民利益靠補貼。
近年來,我國玉米庫存高企、財政負擔加劇,國內外價差較大、進口壓力大,加工企業經營困難、產業鏈價格倒掛。在這種嚴峻形勢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勢在必行。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司長周冠華近日表示,新的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綜合考慮了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產業鏈協調發展等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省份正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相關措施。
從長期來看,將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意義深遠,然而短期來看,臨儲政策的取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收入。農業部農研中心宏觀部主任習銀生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表示,今秋玉米價格下跌是國際國內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國糧食“十二連增”之后,玉米、小麥、稻谷三大作物多年產大于需,市場價格低迷,影響了農民種糧收益。近幾年,國家開始逐步改革糧食收儲制度,改變了多年連續提高糧食價格的做法,在穩定或下調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的同時,取消玉米臨儲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玉米價格出現下跌的情況就是必然的。
據了解,為保證農民的種糧收益、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國家糧食局也在采取相應的措施穩住玉米銷售底價,加大玉米庫存消化力度,為新糧收購騰出倉容。明確暫停國家政策性庫存玉米銷售,2017年5月玉米收購期結束后再適時研究安排庫存玉米銷售。屆時,將根據市場供求等情況,按照不打壓市場價格原則確定銷售底價,把握好銷售時機和節奏,為市場消化新玉米創造條件。
據了解,為切實推動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國家有關部門將派出督查組分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開展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和收購工作專項督查。及時研究解決玉米收購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要幫助各類市場主體和種糧農民正確認識當前較為寬松的玉米供求形勢,合理有序地開展購銷活動,確保玉米收購工作平穩順利進行,確保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穩步推進。
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
吉林省糧食局局長韓福春近日表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對作為糧食生產大省的吉林有諸多利好:首先有利于優質優價,吉林的玉米品質好,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其次有利于糧食市場流通,實行市場定價,產銷區價格不再倒掛,可以順價銷售,為貿易企業經營、糧食外銷創造有利的市場環境。吉林省加工業可以發揮產地糧源和價格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此外,改革有利于規模經營和結構調整,能夠真正體現市場供求和比較效益,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然,吉林省可能遇到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韓福春認為,吉林省玉米市場收購價格目前每噸在1400至1500元之間,綜合國際國內期貨現貨價格因素,今年玉米收購價格可能低開低走,新糧大量上市后,價格能在什么水平還不確定。原來實行玉米臨儲時是敞開收購,糧食可以隨時入庫。今年在市場預期不明朗的情況下,各類市場主體入市謹慎。收購資金落實也存在不確定性,多元主體入市,有些企業不具備銀行信用貸款條件,可能遇到收購資金不足的問題。此外,糧食不能及時變現導致庭院壞糧的風險也值得警惕,今秋降雨多,玉米水分高,如果農民把握不好售糧時機,前期惜售,后期集中賣糧,不排除出現區域性、階段性賣糧難,導致庭院壞糧的風險發生。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老問題不斷積累、新矛盾不斷涌現,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據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玉米庫存接近糧食總庫存的一半,玉米去庫存面臨著嚴峻的壓力。
有專家表示,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新機制后,有利于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改種收益更好的經濟作物。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種植結構失衡的局面正在得到逐步改善。今年玉米種植面積預計減少3000多萬畝,這有利于減少供給嚴重過剩的玉米產能。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藍海濤認為,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在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糧食面積縮減過快過猛、產量大起大落帶來的負面影響。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目前因糧食價格下跌導致農民種糧積極性受挫的問題,已經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關注。業內人士表示,相關部門應多措并舉幫助農民渡過眼前難關,特別是要加大補貼力度,確保種糧農民有信心。據了解,今年國家財政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第一批玉米生產者補貼300億元已經下發,每畝補貼150元左右。目前,關鍵是把補貼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特別是要落實好糧食差價補貼直接補給玉米生產者的相關規定,讓農民真正從中受益,保護農民的種植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