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深入社會和人心的背景下,網絡成為了深入大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處在高中階段的學生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因而高中語文課程的設計和定位也不能忽視網絡的存在。如何整合現實的高中語文課堂和虛擬的網絡是我們所有高中語文教師繞不開的環節,那么為了更好的整合網絡環境和課堂教學,我們要做好:首先,在思想意識上正確認識兩者的關系,它們是時代的產物,客觀現實的存在,不可回避;其次,既然不可回避,那就要欣然接受,以包容的態度接納它;第三,實現整合的具體方式和手段。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網絡和信息深入社會、深入人心,波及每個行業和每個角落,包括我們傳統中和社會有一定距離的學校教學,甚至于網絡已經悄無聲息地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背景之一。既然在整體的時代背景中,網絡成為重要因子之一,那么我們所有的事情在籌劃和實施的過程中都不能無視這種重要的網絡背景因子而獨立存在。所以作為高中語文人,我們在設計和實施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考量網絡這一大的背景特點,萬不可墨守陳規。
首先,正確認識兩者關系。
當今是網絡時代,高度的信息化、數字化,所有的行當都和網絡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找不到獨立于網絡的事物。網絡和信息是時代的產物,從哲學上說是一種客觀現實的存在,不可回避。既然是一種社會存在,這種存在對社會事務的影響不可低估。從現實的社會人而言,網絡時代的社會群體已經不同于以往時代,他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習慣受到網絡存在的諸多影響。我們的高中學生同樣生活在當今的網絡時代背景下,再加上他們是青少年,更容易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尤其是更容易受到當下網絡環境的巨大影響。既然如此,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很多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也都和網絡的影響分不開。甚至說,很多學習行為和學習習慣本身就植根于網絡,不可分割。
隨著智能手機等網絡終端設備的普及及4G技術的推廣,高中生人手一部手機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再加上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他們對新生事物具有極大的興趣,對及時更新的網絡趣事更是愛不釋手,所以高中生的生活網絡化或者說數字化的程度要遠遠高于同時代的社會一般成人。網絡生活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此一來,我們的受教育對象——學生都被網絡深深影響著,那么我們對他們進行的教育、引導怎么能夠脫離網絡而存在呢?當今社會和我們教育的對象都和網絡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說網絡生活已經成為當下公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作為為大眾服務的教育自然也要緊隨時代的步伐,也要和網絡進行有機的對接,這就要我們以一種更加客觀和理智的態度來看待當下語文課堂教學和網絡背景的整合問題。既要重視,更要正視,不但要做,而且還要做好。
其次,以包容的態度接納。
鑒于社會上很多學校和老師的做法是禁止學生接觸網絡,禁止學生接觸手機等電子網絡終端設備,甚至是以教育主管或者學校領導的名義,制定規定嚴禁手機等進校園。先不說做法合適與否,同樣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可以感受到規定制定的相關部門和個人對學生的高度關注,他們是多么希望把學生們的學習生活控制在期望的范圍內,比如現實的學校和教學課堂。在感受到關注的同時,我們又感受到了更多的擔憂:擔心孩子涉足網絡之后,擾亂現實的課堂學習;擔心孩子在魚龍混雜的網絡世界里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害怕孩子在不可控的網絡里,鋌而走險,甚至深陷泥淖不可自拔……大家有這樣的擔心,自然是有現實的慘痛教訓,尤其是在獨生子女的時代里,每家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從出生就承載著太多人的希望,不允許人生路上有絲毫差錯。所以大家都希望幫孩子規劃好人生的一切軌跡,不要讓他們走彎路。
網絡的虛擬世界是超出很多人掌控的,所以大家都談網色變。因為大家對在網絡里游走的孩子,實在放心不下,所以狠下一條心來,禁網!但是愿望永遠只是愿望。筆者最喜歡電影《特洛伊》中阿喀琉斯的話:“神羨慕人,因為神是永生的;但是人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隨時都可能是生命的終結,人的生命里因為有了未知的東西而倍加精彩……”這是電影里的話語,但是卻也道出了人生的不可預知性,人生永遠都充滿著未知性和不可控性,這也正是人生的挑戰和精彩所在!所以我們很能理解,為何人生的軌跡總是和我們曾經預計的大相徑庭。
社會已經進入到深度信息化時代,網絡得到普及,但是我們卻還是在試圖隔斷既成事實的網絡與學生的鏈接。客觀來說,不管我們主觀上多么努力地去阻斷這種聯系,事實上我們仍然無法真正隔斷學生與網絡間的實質性的聯系。因為哲學告訴我們,時間的聯系是永恒而多樣的。既然如此,我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無法真正地阻斷學生和網絡的實質性的鏈接,那么還是欣然接受吧,以一顆包容的心來接納它。但是我們不能被動地接納,我們要全盤考慮,分清利弊,對學生應用網絡的過程加以適當地干預,畢竟參差不齊的網絡世界還是不能不要監管。
第三,措施和對策
既然禁網是一條死路,那么我們如何適當地干預學生和網絡之間的這種聯系呢?
1.教材處理多樣化
傳統的教材主要是紙質化的教材,但是當下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使人們的生活開始網絡化、數字化,教材也可以不只限于紙質化,可以適當的數字化。
比如可以把教材里的相關內容制作成圖文并茂的電子版本,或者以色彩、聲音、圖像等的形式呈現在課堂上,以高中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既然教材只是舍筏登岸的手段和過程,那么我們沒有必要太過介意它們呈現的具體形式。只要能激發形式的興趣,達到提高學習的效果即可。不僅如此,還可以把教材制作成網頁式的形式,這種制作可以征求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甚至于放手讓學生去制作一部分也可以。更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打通文學和影視的界限,把語文課堂和影視作品對接,這樣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一舉多得,沒有什么不好。
2.課堂內容學生化
鑒于現在的孩子想法比較多,我們也可以更好地利用這點,因勢利導,在學期初提前公布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和核心內容板塊,具體內容或者展現方式可以下放給學生來決定,讓他們自己設計,然后提出方案,并在全班分組討論,最后投票表決,形成定稿。如此以來,大家都是課程的設計者,都有參與其中的積極性和樂趣,相信效果會比老師一人所決斷的內容要好得多。比如在詩歌學習的版塊,可以讓學生自己來選喜愛的詩詞,并附上課堂教學設計方案和理由等。然后在班級分組推薦,最后選出大家公認比較合適的詩詞篇章,作為本版塊的核心篇目。這樣一來,大家對自己選出來的內容肯定會有更大的興趣,也會有更多的想法和感觸,如此一來,此一版塊的教學效果自然不會太差。
3.課堂環節互動化
學生都喜歡上網,究其原因,網絡設計的時候考慮到了人和網絡之間的互動性,不然只是對著冰冷的機器,那么才不會有幾個人愿意呆在網吧呢!網絡之所以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是——人機的互動,讓我們覺得上網的人沒有被漠視,而是每一動作都有及時的反饋。所以在人情冷暖的當下社會,社會中的一些冷漠讓我們對網絡有了更多的期望,希望在虛擬的網絡中找到現實中缺失的東西——人際的互動,和人情的溫暖。鑒于如此的社會現實,我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參與和反饋,千萬不能變成教師的一言堂或者傳統的滿堂灌,那樣只能把課上得死氣沉沉,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其效果肯定是好不了的。所以,我們要在課堂之初給學生以期待,中間要讓學生積極參與,結束前不忘給予適當的反饋和評估。如此一來,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有存在感的課堂才是學生想要的課堂。
4.課件制作動態化
高中生在身體和心理上雖然比初中生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是畢竟還處在成長時期,他們還是更喜歡動態的或者是不喜歡一成不變的東西。鑒于此,我們要在課堂教學的環節設計上凸顯動態化,這樣可以更好地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他們的興趣,以期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
5.課堂反饋網絡化
隨著網絡的深入生活,大眾的生活都被網絡化了,高中學生的生活也被部分地網絡化了,所以我們在語文課可以設計適當的和網絡相關的反饋作業。可以布置一定的需要通過網絡查找解決的作業,也可以在網上創建一定的平臺,讓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完成作業和教學反饋。這樣,既適應了學生的心理需要,又完成了我們的教學反饋。
總之,網絡化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即使是高中語文教學也無法真正繞開客觀存在著的網絡環境,因為網絡環境影響這社會上的每個人,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既然如此,我們要正視網絡對語文課堂教學的客觀影響,以一種包容的態度接納它,并在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的過程中整合它,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本文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網絡環境下高中語文課堂設計的研究》(編號D201302477)階段性成果。
(許明宏 江蘇省清浦中學 2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