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專家將高效課堂定義為: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獲。但是最大的收獲通過什么來衡量呢?一些教師就以學生學習內容的多少來衡量。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也從字詞的學習到課文理解,再到課外拓展,內容十分豐富,課堂容量的確比較大,而為了完成設定的教學任務,課堂節奏也會快,但是學生的學業成績卻沒有什么明顯的提升,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出現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還在于對于高效課堂的認識存在偏差。
一、課堂容量大了一定好
為了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教師便想方設法在課堂增加課堂容量,諸如增加課堂練習的形式,甚至于壓縮預定課時,而為了完成這樣的教學任務,教師也不得不按既定的教學節奏來完成教學任務,這樣一來,雖然教學任務完成了,但是學生學得如何呢?其實單純地通過增加課堂容量來提升教學效果,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首先,課堂容量的增加必須以學生的掌握程度為限度,高效課堂確實是大容量的課堂,但是大容量,學生不能都掌握,如果學生不能完全掌握,或者掌握得不好,那么大容量無疑只是一種形式。例如有的教師在教學時,先給時間讓學生去自學生字,學生自學完之后,進行了一下檢測,然后開始學習課文,在學習課文時,先讓學生去讀了課文,然后回答了幾個預先設計好的問題,然后就來總結。一堂當中什么內容都涉及到了,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一步步完成了預定的學習任務,但是課后學生在完成練習時,完成得卻很不好。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教學過程,生字的學習只是簡單地停留于學生認識這一層面上,對于字的音、形、義顧及的卻很少,更不要說去運用了。課文的學習只是讓學生去讀了讀,了解了大意,對于文章的其他內容也只是通過教師泛泛而談,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根本就沒有顧及到。再者來說,教師將兩節或三節的內容壓縮到一節課來完成,那么其他時間來做什么呢?來彌補課堂的失誤。許多教師在課后發現學生掌握得不好,為了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就開始了機械的訓練,學生的成績雖然提高了,但是能力卻沒有得到提升。
其次,課堂容量的增加要注意學習內容的特點。一些學習內容相對來說難度不大,而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比較強,對于這樣的內容可以盡量使容量大一些。而要讓學生反復去誦讀、去體會的內容,就需要安排得少一些,這類教學內容雖然少,但是需要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這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在課堂當中到底需要涉及哪些教學內容,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來慎重安排。
二、高效課堂需要快節奏
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對時間進行了精確的計算,在哪一環節需要多長時間都做了具體的要求,只要時間一到,就會讓學生停下來,如果有問題學生不能解決,教師就會直接告知學生結果,雖然這樣可以嚴格掌握教學節奏,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學。高效課堂是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但什么是學生最大收益呢?這就需要將學生學習到的內容進行分類。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內容是顯性的。例如學生掌握的生字詞,背誦的內容等,而一些內容卻是隱性的,例如學生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等,這些能力是需要長期訓練才能顯現出來。而且在教學過程,一些內容學生掌握時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學習這樣的內容時,節奏相對來說是比較快的,而對于一些內容,需要反復地去體會,這樣的內容就需要給學生多一些的時間。因此對于課堂節奏的掌控要依據學習內容來定,要根據學生學習反饋來確定。
三、高效課堂教師講得越少越好
現在涌現出來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要少講、精講,這樣做的目的在于留下時間讓學生去開展自主性的學習,但是少講、精講卻不是絕對的,這要根據具體的內容來確定,對于一些簡單的內容,只需要教師提示出來,學生注意到就可以了,諸如課文當中的多音字。但是對于那些學生在理解過程中比較難的內容,例如一些特殊句式,就需要教師反復去強調,但是反復的強調不是要教師機械式地去進行簡單的重復,而是要通過不同形式將學習內容呈現出來,因此教師講多少合適,這需要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
四、拋開課本,過分依靠信息技術
有些教師在教學時比較喜歡應用多媒體技術手段,教學的所有內容都被搬到了屏幕之上,學生只要跟著教學播放內容就可以學習了,但是卻將課本棄之不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變成了觀眾。在語文教學時,常常強調不動筆不讀書,但是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都放到了屏幕上就無法動筆了,另一方面,教師播放課堂是很少進行回放的,對于學習能力弱一些的學生來說,他們也就失去了去反復學習的機會。從技術層面來說,通過信息技術將學習內容呈現出來,學生有時會過多地關注教師呈現方式,這樣就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一些干擾,反而不利于教學的開展。
高效課堂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最大的收益,如何來衡量呢?一要看學生掌握了多少,二要看學生能力提升了沒有。多產不能只從課堂當中教師呈現了多少內容來進行簡單的判斷,畢竟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人。
(高尚仁 甘肅省張掖市工業園中心學校 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