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說,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人的一生中最關鍵的階段,高一級的學習如何,將來的發展如何等,都與這個階段的學習有很大的關系。那么,這個基礎究竟是什么呢?不同的人對此的認識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作為語文教學,字詞句篇是基礎;有人認為閱讀能力是基礎;還有人認為寫作是基礎。應該說從語文教學的特點來說,這些都不錯。但是這些人卻忽略了一個基本的東西,那就是通過這些基礎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其實,無論是閱讀能力還是寫作能力,都需要學生很強的思維能力,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果我們沒有培養起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都是一句空話。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就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確實如此。可惜,我們語文教師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還十分模糊。人文論的提出,使得許多教師認為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是語文教學的任務,并且在語文教學中不遺余力地進行,其結果是人文精神沒有培育起來,學生的語言能力也沒有很好地得到培育,可謂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另外,盡管新課改已經十幾年了,但是我們的教學方式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我們還在舊有的教學模式中徘徊,我們的課改還是瞻前顧后,十分艱難。其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教學還是停留在傳授知識階段,沒有將學生的智力開發作為我們教學的重點來解決;課堂教學還是圍繞著知識轉悠,我們還沒有走出知識為中心的教學怪圈。因為我們總是抱著學生是學習知識的教育目的,把知識的學習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所以課堂教學中就千方百計要給學生傳授知識,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我們總是急于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也就忽略了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常常出現教師千方百計將學生引導到自己預設的教學目標之中來,將預設的知識一股腦地教給學生,似乎不這樣就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教學也就不成功。因此,我們也常常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忽略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感受和認識。
有些教師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了,學生自然就會接受知識。但知識既是客觀的,也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客觀的知識到了學生那兒,還需要學生的主觀心靈化。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認識必然與學生的認識能力、生活經驗、生命體驗有很大的關系,課堂教學不是要把教師的認識傳導給學生,而是喚醒學生生命深處的體驗、感悟、認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也正是從這里出發的。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的生命體驗,那么知識也就很難納入到他們的認知結構中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學就是一種喚醒,是對學生生命體驗的一種喚醒。
我們常常說高效課堂,有效教學,如果沒有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學生的生命體驗參與到我們的教學過程之中,也就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對學生的生命體驗的喚醒,必然會伴隨著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可惜,我們的教學還沒有真正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得到凸顯。只是單純重視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只是分析課文,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還停留在對文本的理解階段,還沒有深入到文本的內部,沒有去觸摸作者的寫作思路,其結果就是學生和文本始終隔著一層,走不進作家的內心世界,也就不能真正走進文本。任何文本都是作者在生活中思考的結果,是作者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的結果,也就是說是作者思維的結果。因此,學習語言文字不僅僅學習語言文字,還需要通過語言文字培養起學生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有沒有培養這種能力,語文教學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許多人根據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的闡釋,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的學習,因此,他們將語文教學的目標定位為語言文字的運用。在語文教學中,他們簡單地理解為學習語言文字,使用語言文字。他們忘記了,語言是生活的反映,語言文字不僅僅是字形字義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語言文字反映的生活的認識,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語言文字的根本。我們對生活有多少認識,我們對生活的認識有多深刻,我們對語言的理解就有多深刻。語言文字的使用反映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語言能力,更主要反映的是學生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
我們常常說語文教學的效率不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低下,許多時候都歸結為語文教學方法不先進,但我們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總是在人文性和工具性上兜圈子,總是認為語文就是姓“語”,不知道這“語”的背后還有生活,還有認識,還有學生對生活的生命體驗。沒有這樣的生命體驗,這個“語”字還是外在于學生,還僅僅是一個符號,還不能化為學生的血肉,成為他們內在的東西。
那么如何去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從閱讀教學來說,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語言文字的品味上,還需要和作家所反映的生活一起品味,也只有和作家反映的生活一起來品味,才能真正品味到語言的高妙。比如說,比喻句和擬人句,這是兩種修辭手法,而且是寫作中常用的修辭手法,學生雖然對此非常熟悉,但是使用起來并不是那樣從容自如,原因并不是他們沒有掌握這兩種句式,而是他們在面對具體事物的時候并沒有產生這樣的感覺和認識。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就不能簡單地讓學生知道將什么比作了什么,而是讓學生體驗這種句式里面包含的作者的人生體驗,生命體驗,包含的作者對這一事物的深刻的認識。只有讓學生認識到了這些,體驗到了這些,感悟到了這些,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真正起到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效果。
從寫作教學來說,許多時候我們的教師并沒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進行寫作指導,而總是給學生一些空泛的寫作指導,或者是一些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將學生的生活現實納入到我們的視野之中,沒有讓學生通過審視他們的生活,培養起他們對生活的認識能力和感受能力,讓他們在生活與寫作之間建立起關系。學生認識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培養不起來,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培養也就是一句空話。
因此,語文教學的根本就是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無論是新課改提出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和使用的目標,還是人文精神的培育都應該建立在學生思維能力的基礎之上,沒有這個基礎,人文精神也就是一句空話。因為人文精神說穿了也是一種對生活,對社會人生的人文關懷,一種人文認識,而這就建立在學生感受生活認識生活的基礎之上。因此,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根本還是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獨立地思考,自主地思考,只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育起來了,語文教學的效果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焦海晶 甘肅省山丹縣教育體育局 73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