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楠
摘要:近些年,網絡和信息技術引導了我國產業經濟的轉型,產業分布逐漸由分散型到區域集中型發展,而城市規劃融入信息技術也已成為必然趨勢。信息時代下,城市規劃更加科學合理。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時代對城市規劃帶來的影響,并以廈門市的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為主講了幾個例子,最后就全文做出總結。
關鍵詞:信息化;經濟;城市規劃;發展
城市規劃是一個城市未來發展的總體藍圖,是城市未來工程建設的指導方向。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提高城市規劃設計的科學合理性,并引導城市和諧穩定的發展。
1.信息化時代對城市規劃帶來的影響
1.1使城市規劃更加科學合理
利用利用GIS及VR等技術開展城市規劃,使城市規劃設計更加科學合理。有效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充分掌握城市的各類信息,結合數據分析結果,為城市規劃策略的制定提供準確的依據。
如廈門市2011年到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就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不僅劃定了廈門市的生態控制線,還合理控制城市規模。而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緊密聯系,在確保廈門市總體生態面積達成規劃目標的基礎上,做好其他建筑、設施的布局。這時就需要利用GIS進行城市規劃設計,分析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之間是否存在不協調的地方,不斷優化設計方案,使城市總體規劃更加科學合理。
1.2優化城市產業結構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開始了翻天覆地的戰略改革,信息化時代也為我國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與機遇。廈門信息化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廈門軟件園已建成一期和二期,廈門軟件園(三期)總規劃面積達10平方公里,正在加緊建設。軟件園一、二期匯聚近1000余家規模以上信息和軟件企業。與此同時,新形勢下激烈的競爭環境促使制造業不斷進行工業3.0和工業4.0升級,一批制造業企業抓住機遇快速發展。信息化在商貿流通上顯現得更為明顯,專業物流園區、規模電商聚集區等園區的投入運營不斷刷新眼球改變著商業與物流的運營模式。產業經濟布局還更為合理呈區域化發展,如廈門市2011年至202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指出,未來階段內,島內和島外將形成五大工業區域,并在各個工業區域內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產業經濟區域化發展,可有效提高城市資源的利用效率。總之,各產業在信息時代擁有了新的出路,傳統分散型工業經濟也逐漸轉變為密集型信息經濟模式,不僅優化了城市產業結構,還提高了各產業發展速度,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總體增長。
1.3改善城市規劃空間結構
在產業局域化的基礎上,城市規劃空間結構會進一步得到優化。如城市的居住區、商業區、文化區等,一改過去呈密集分布的結構模式;體現了更多的產城結合模式。產城融合是指在區域發展中,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和城市功能融合、空間整合。一般具有四個特點:一是明確發展的兩個基本著力點——城市功能完善和產業發展;二是要求將產業集聚、服務配套、功能以復合方式落到空間布局上;三是側重于城市形態適應和配套產業業態;四是強調城市形態和產業業態的共同發展,科學處理產業園區和城區(鎮)之間的關系,在空間融合、功能融合、人口融合三個方面實現和諧統一:
空間融合方面,表現為產業園區和城區擴展位于同一軸線上,現有產業園區納入城市管理體系。具體的量化指標是“園區與城區空間距離”、“居民平均通勤時間”等。
功能融合方面,表現為產業園區與城區之間具備便捷交通;城區基礎設施、商貿、醫療、教育等資源為產業園區所用;產業園區成為城區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具體量化指標是“市政設施產城共有率”和“公共設施產城共有率”等。
人口融合方面,表現為園區對從業人員的需求與城區人力資源相匹配;園區從業人員有條件、有能力在城區購置住房并安家,實現“職住一體”;具體量化指標是“城區居民在本地就業率”和“園區職工在城區落戶率”等。
海滄、集美、同安、翔安等多個新城的建設結合了轄區行業分布及產業升級,有效提高城市建設的效率
1.4 改善城市交通問題
解決交通問題是城市規劃的重點內容。而過去階段中,城市規劃解決交通問題的方式無非是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限制私人用車的發展等,或是優化城市整體交通網絡,增添高架等。信息時代下,城市更新與新城建設更加合理業態分布,大大降低了人們出行距離,如居民可在網上進行購物,甚至現在正在不斷發展的VR虛擬現實技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體驗到現實生活中“逛商場”的樂趣。而人們出行量的減少必然會改善城市交通。其次,交通部門利用信息技術可對城市交通進行實時監控、交通信息互動平臺建設等,在交通組織管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再者,城市建設中點面的有效貫通人口融合方面,表現為園區對從業人員的需求與城區人力資源相匹配;園區從業人員有條件、有能力在城區購置住房并安家,實現“職住一體”;具體量化指標是“城區居民在本地就業率”和“園區職工在城區落戶率”等。如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強調了要大力加強城市交通網建設。如規劃中提出了在2020年之前建設一條跨海通道,來緩解已有跨海橋梁和隧道交通的壓力。其次,新增了四條地鐵線的建設規劃。
總結
信息時代下,各行業產業紛紛開展了關于“互聯網+”的改革,并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由過去疏散型分布演變為密集型分布。產業機構的優化使城市規劃擁有了更大的空間,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城市規劃可有效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合理性,并改善了過去形勢下存在的交通問題,有效地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
參考文獻:
[1]程明.信息化城市規劃初探[J].城市管理-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3(5):44.
[2]仇保興.中國城市規劃信息化發展進程[J].規劃師,2007,23(9):59-61.
[3]孫世界,吳明偉.信息化城市的特征——關于信息化條件下我國城市規劃的思考[J].城市規劃匯刊,200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