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賽美++單秋朵
摘要:在高效率、快節奏、復雜多變的社會背景下,幸福感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新生代農民工這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新生代農民工不同于老一輩的農民工,他們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渴望實現自己的價值,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融入城市,卻難以擺脫“邊緣人”的命運。本文通過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影響因素,提出提升其幸福感的策略。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策略
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農民工內部也出現了代際更替。部分“第一代”農民工,因為年齡等問題,選擇返鄉,更多的“第二代”農民工流入城市。新生代農民工渴望在城市中扎根,體面的勞動,與城里人享受同樣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他們希望幸福的工作和生活,但是幸福對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他們來說卻是極其困難的。本文通過分析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四個因素,提出提升其幸福感的策略,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一、新生代農民工以及幸福感的涵義
1.新生代農民工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新生代農民工,出生于1980年以后、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開始進城務工的80后、90后的農村青年。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渴望實現自己的價值和人生追求。他們不再把掙錢看做是唯一的目的,更加注重加強自身技能的培訓和再教育的機會。新生代農民工找工作也從臟、累、險的工作類型逐漸向第三產業比較體面的工作轉變,相比“第一代”農民工什么都干,他們的就業標準發生較大的變化,更體面的工作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他們工作幸福感。“第一代”農民工進城掙錢養家糊口、生活節約,而新生代農民工除伙食住宿外,更多地把錢花在休閑娛樂、電子產品和人際交往等方面,他們的消費觀念更加開放。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接受城市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潮流,他們的業余生活更加豐富,不再像父輩打撲克、打麻將等項目上,而是看電視、上網、參加培訓班等,豐富的業余生活會增加其幸福感。
2.幸福感
“幸福感”理論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萊恩(Robert E. Lane)提出的,萊恩指出,收入水平與幸福之間并不是直線關系,而是曲線關系。在收入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前,收入提高會增加幸福。每個人的終極目標都是一樣的,都是追求幸福。幸福感主要是人基于自身的滿足感和安全感而產生的欣喜和愉悅的情緒,個人的主觀感受,自我的一種心態。幸福感與個人日常生活情況以及工作、社會環境等因素有關。
二、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職業期望高、希望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現實卻是基本的需求與高層次需求的矛盾,即追求高層次需求與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的矛盾。本文分析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勞動時間和勞動報酬
勞動報酬是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新生代農民工到城市打工的目的是獲取比農村更高的收入。勞動時間和勞動報酬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于新生代農民工技能水平比較低,大多集中在建筑、煤炭和制造等行業中,經常加班,一天工作長達十幾個小時,嚴重超出國家規定的八小時工時,但是卻得不到加班工資,過長的勞動時間和超負荷的勞動強度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第二,用人單位無故拖欠和克扣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討薪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勞動報酬過低且經常被拖欠以及超長的勞動時間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反而一定的閑暇能夠增強其幸福感。
2.工作和生活環境
相比“第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對于住宿條件和工作環境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工作和生活環境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城市的房價居高不下,他們根本不能支付這昂貴的房價,大多數居住在地下室、工棚以及單位宿舍等;第二,企業為了節約成本,不經常對設備進行維修或者更換,并且也不給勞動者發放勞動安全保護用品,導致工傷事件經常發生;第三,企業對于員工也很少提供勞動安全教育或培訓、健康體檢,而新生代農民工的自我安全保護意識不強,所以員工患職業病的幾率大大增加。
3.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主要包括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新生代農民工的參保率極低,主要原因是:第一,新生代農民工的流動性比較強,如果加入了養老保險,一旦不在那個城市工作,就會退出養老保險,導致了養老保險的一個連續續接的問題;第二,用人單位很少與新生代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或者只是口頭協議,這樣就不用為其繳納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第三,新生代農民工雖說基本上都參加了新農村合作醫療,但是一旦在城市中生病,醫藥費報銷時間長,增加其經濟負擔。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很難享受到基本的社會保障,使其幸福感偏低。
4.自身因素
新生代農民工與“第一代”農民工不同之處在于,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更加注重個人的長遠發展。新生代農民工自身因素影響幸福感的原因主要是:第一,自身定位不準確,新生代農民工對自己預期太高,當在工作中不能得到滿足時,情緒就會比較低落;第二,技能水平太低,只能夠從事城里人不愿意做的工作;第三,人際關系太局限,更多的是與親人和同鄉人交流,與城里人很少交流,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所以新生代農民工自身預期太高,技能水平太低,工作滿意度下降,人際關系處理不好,情緒無處發泄,導致幸福感降低。
三、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策略
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缺失主要是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卻追求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求。所以基于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條策略,幫助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
1.加強政府行政執法部門的監察和執法力度
政府應加大對于勞動監察部門的投入,使其具備充足的人員,從而避免應付式的大檢查,加大對用人單位損害新生代農民工權益的處罰力度,讓勞動監察真正保護新生代農民工的權益。政府行政執法部門應該注意以下三點:第一,加大對于克扣或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企業的懲罰力度,按照勞動合同及時足額發放工資;第二,對于職業病以及勞動安全與衛生,加大對企業的監察力度,督促企業給員工配備安全防護措施,對于違反規定企業加強懲罰力度。第三,對于企業與新生代農民工不簽訂勞動合同以及不為其繳納相關社會保險的給予嚴重的處罰。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主要取決于基本需求的滿足,所以有效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對于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極為有利。
2.提供技能培訓,提高其人力資本
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但是進城務工之后,與自己的預期差距太大,導致工作壓力增加,工作滿意度降低,幸福感也隨之降低。政府應該多組織與新生代農民工相關的技術培訓以及利用廣播、電視等途徑加大培訓宣傳力度,避免新生代農民工不知道培訓信息而參加不了培訓。用人單位也應該為新生代農民工多組織技能培訓,作為企業留住員工的一種激勵手段。新生代員工自己也應該主動參加政府組織的培訓并且多努力學習,提高其人力資本,減少與自己的預期差距,實現自己的價值。
3.豐富業余生活,關注其心理健康
政府可以建立文化娛樂廣場,不但可以豐富新生代農民工的業余生活,也可以幫助新生代農民工與城鎮居民的交流,拓寬其人際關系網。企業可以定期舉辦一些活動,例如足球賽、知識競賽等,幫助員工減壓,增強其幸福感。由于富士康的連續跳樓事件,引起社會各界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關注。可以開展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咨詢服務,幫助其減輕壓力,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有效交流的能力,讓其學會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及時的消除自己的心理障礙,積極樂觀的生活和工作。
綜上所述,新生代農民工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和追求高層次的需求的矛盾,使其幸福感頗低。所以通過加強政府行政部門的執法力度,保障其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衛生安全的滿足;提供技能培訓,提高其人力資本,減輕其工作壓力,實現自己的價值;提供豐富的業余生活,關注其心理健康,增加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房俊東,傅梅芳.新生代農民工的幸福感研究——基于6000余份新生代農民工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2,05:184-187.
[2]韓美玲,束然.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及其提升策略——以成都市武侯區為例[J].人民論壇,2012,35:168-169.
[3]夏晶,王婉娟,夏季.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分析[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0,06:23-26.
[4]王婉娟,王其和,夏晶.提升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需要“四化”管理[J].人力資源管理,2011,05:16-18.
[5]張駿鈴,鄭玉香.基于“4P”理論的新生代農民工幸福感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21:9105-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