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濤?オ?
摘要:網絡語言的利弊是當下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人們對它褒貶不一,本文運用唯物辯證法原理中矛盾的觀點來看待網絡語言,用一分為二的方法來分析其利與弊。
關鍵詞:網絡語言;利與弊
隨著網絡的普及,它的衍生物——網絡語言也在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言語交流。很多人對網絡語言持否定的態度,認為它的存在嚴重的影響到中國的漢語語言的規范與發展,尤其是對中國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交流、語言文字的表達、書寫產生消極的影響。但是一種現象的產生與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那么我們應該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去面對它的存在?下面我將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分析網絡語言的出現這一現象。
一、網絡語言的優勢
1、標新立異 、耳目一新。具有革命意義的創新性是網絡語言最大的特點。網絡是一個在推崇個性、追求方面走得有點極端的世界,它為網民們提供了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間,通過把字母、數字、文字重組、強拆而達到令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創新性主要體現在詞匯和語法兩個方面:一是對已有詞語的變異使用及新詞新語的創造;一是對常規語法的突破。前者如 “東東”意指“東西”;“偶”是“我”的一種比較調皮的說法,并由此推衍出“偶們”。這些詞語在網絡中已司空見慣了。后者如“難過得死掉了”、“累死掉了”、“走先(先走)”, 常采用港式語法的說法。
2、簡單明快,拒絕規范。在日常的書寫表達,我們通常都需要用很多的詞語才能把我們的意思表達清楚,而網絡語言就克服了這個毛病,畢竟在網上聊天要考慮很多因素,如費用,時間。所以網民們利用計算機鍵盤上的特殊字符表情達意,以人臉為輪廓,象形的創造了許多極為生動形象且風趣幽默的正視、側視的表情和動作的圖形,用以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模擬現實交際。如:“^_^”(微笑)、“*_^”(擠眉弄眼)、“(@@)”(童心未泯)、“:—”(高興)等等。這些可愛又生動的字符組合給網絡生活增添了許多的生氣和實在感。
3、張揚個性、反叛傳統。網絡使用者呈現低齡化、高學歷化。這樣的人群就決定網絡語言張揚個性、反叛傳統的特。網絡語言這種建立在想象基礎之上的,其獨特的語言體式和風格表現在網絡語言的詞語、數字、字母圖形、音韻和中外語言的內涵延展、脫義和綜合轉換運用上,表現在句式的簡短、倒裝、創新和省略上。像“GG”“MM”代替了“哥哥”“妹妹”;把“去”說成了“克”;“沖浪”被賦予“在網上進行查詢、娛樂等活動”的新義;“恐龍”原指外形奇特的史前動物,因其形態丑陋而被借用來表示“相貌丑陋的上網女性”。
4、幽默詼諧、 形象生動。詼諧性是網絡語言更為吸引人主動使用并進行傳播的又一特點。網民的相對年輕化使網絡語言充滿活力,他們苦心構思出許多生動有趣且反主流的網絡語言、營造出輕松幽默的閱讀氛圍。諧音超越了單一語言或方言的界限,只要語言的語音相同或是相近,就可以進行諧音替代,如:“斑竹——版主”,“ICU——I see you”,“稀飯——喜歡”,“醬紫——這樣子”;也可以用一連竄的數字來表達,如:“886——再見”,“065——原諒我”,“200——愛你哦”。這些另類的詞語,很符合中國當代青年求新、求異的心理特征。
正是因為網絡語言有上述所說的各項優點它才可以如此流行。當然,我們也要運用對立統一和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網絡語言,它在給人們帶來新奇感覺的同時,也給人們的交流帶來不便,尤其是它對規范漢語的運用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二、網絡語言存在的弊端
1、網絡語言使用不規范,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
很多網民喜歡“創新”語言,使網絡語言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詞語意思容易轉換,如“菜鳥”這個詞最初是指初涉網絡的人,后來泛指對于任何領域或活動只有粗淺了解的人;“K”字母原有罵人、扁人的意思,但用在游戲的聊天中也有了讓別人動作快點的意思等。由于沒有對網絡語言進行規范,一些不良人士利用網絡制造不健康的網絡語言,讓網絡語言蒙受陰影,特別是影響青少年的文字寫作,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運用、駕馭新事物的能力也強,造成在作文中出現大量的老師家長看不懂的網絡語言。而且,網絡語言的構詞造句又很大的隨意性,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甚至不理解。因為離開了網絡,網絡語言就如同無水之魚。
2、網絡語言對中國漢字造成不良的影響。
不管網絡語言有多么的創新,多么的便捷,它始終只限于在網絡世界中使用,一旦離開了網絡,它就形同無根之木,沒有存在依據。但是,現在網絡語言被很多中小學生變相的利用,特別是在寫作文上,有些網絡語言存在嚴重的語法錯誤、拆字現象,一旦運用在作文之類的寫作上,看不懂的人就覺得牛頭不對馬嘴了,網絡語言幽默詼諧,沒有注重文字結構的嚴謹,帶有很強的隨意性,而中國的漢字是經過5000多年的歷史篩選而留下的精華,代表著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莊重而威嚴,是一個國家文化繁榮的象征,網絡語言與中國漢字存在很大的差異性,中國漢字中的每個漢字能經得住千錘百煉,而網絡語言經不起推敲,因為它沒有歷史,網絡語言一旦納入漢語的體系,就會亂了語言文化的陣腳,顯得雜亂無章,無規律可尋,不利于中國漢字的發展。
3、粗俗泛濫 ,不利于社會的道德建設。
在網絡語言不斷追求個性、不斷創新的洪流中,語言的粗俗化也是確實成為了一幫人的低級趣味。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造就了許多優美的詞句。但網絡語言如此簡單草率,不就糟蹋了中國文字的內涵和美感了嗎?如今的網絡可以說充斥著粗俗、輕佻的語言,像“TMD(他媽的)、WBD(王八蛋)、P(屁)、NQS(你去死)、SHIET(狗屎)”等隨處可見。青少年正在接受教育的階段,如果長期使用網絡語言,會使自己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運用能力下降。
通過一分為二的方法分析網絡語言的出現,讓我看到了它既有利又有弊,那么網絡語言的前景又該如何呢?網絡語言是“新新人類”在網絡世界使用的“新新語言”,它簡單快捷,直觀通俗,幾個簡單的字母、數字、符號就能夠表情達意;它幽默詼諧,生動形象,就拉近了人與人的交流距離;它張揚個性、反叛傳統,沒有被傳統的漢字規則所束縛,人們可以充分的發揮自由的空間,隨意宣泄自己的感情,可以進行無止境地想象和創造。我們知道,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映文化的進步,語言是不斷發展,不斷演變的,在文化的進步過程中,語言也會自然而然進行新陳代謝,自我規范。從這個意義上說,新詞匯用過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語言僵化,詞匯貧乏,那才是真正的悲哀。“語匯系統如果只有基本詞,永遠穩穩當當,語言就沒有生命力可言”。因此我們要辨證的看待網絡語言,它的產生不是完全沒有意義,它豐富了網民們的網絡生活,充實了網絡語言交流的方式。網絡語言是依附于網絡而存在的,網絡語言的使用規范的前提就是對網絡進行規范,網絡語言的存在就像我國大部分地區存在方言一樣,它作為一種聊天的工具而存在,只要對它進行正確的規范,積極地引導,盡量減少其負面影響,讓歷史去選擇它的去與留吧。
(作者單位: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