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雅馨
摘要:一部《百年孤獨》將加西亞·馬爾克斯送上諾貝爾文學獎的講臺,同時也讓這部意味深長、富含人生哲理的文學著作進入更多人的視野。本文從社會背景、小說人物的角度分析《百年孤獨》這部小說中表現的夢想與現實的差距并探究該小說的文學、教育意義。
關鍵詞:百年孤獨;夢想;現實;反差
夢想集合了人們一切美好的寄托,沒有憂愁、沒有痛苦,但是現實往往是相反的,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對立、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以19世紀的拉丁美洲大陸為創作背景,以一部《百年孤獨》詮釋了夢想的美好與現實的殘酷的反差。[1]這部小說中塑造的人物懷有美好的夢想,塑造的小鎮祥和寧靜,但是撥開層層面紗之后卻是最殘酷的現實,造成強烈的反差;不僅具有文學價值,對現代人的生活、工作都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一、從社會背景角度看夢想與現實的反差
從小說的社會背景看,文中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初拉丁美洲一個叫馬貢多的小鎮。從全球大背景看,當時大多數地方已步入現代文明的門欄,但是當時的馬貢多卻仍停留在原始的狀態中,與其他文明地域顯得格格不入。原始狀態的小鎮缺乏與外界世界的交流,安靜而又和諧地無聲存在在世界的一個角落。當然這樣的生存狀態也導致小鎮生產力低下,民眾思想愚昧而又落后,整個小鎮就像一扇冰瑩的琉璃,美好卻又脆弱易碎。隨著新文明的進入,小鎮不斷地被迫接受外來的或有益或有害的文化,進而逐漸打破了原本封閉的社會。本來照此發展,小鎮的經濟也應該逐漸發展,民眾的生活也應更加豐富多彩。但是,現實是在新文化的沖擊下,小鎮民眾愚昧落后的思想與外來傳入的現代思想產生沖突,民眾的思想貧乏孤獨,生活依舊落后困苦。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的馬貢多小鎮的人們已經習慣了賴以生存的原始生活、生產方式,突來的現代工業文明以破壞當地原始經濟的方式在小鎮上創造出了不斷再生的新的文明,給當地的經濟帶了巨大的打擊。同時,偏僻的小鎮也失去了往日的寧靜祥和,進入了不斷的暴亂、政變中,整個小鎮動蕩不安。即使后來美國人建造香蕉園吸收當地民眾給當地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進入小鎮的資產階級其剝削、掠奪的殖民本質也一覽無遺,小鎮民眾的生活仍舊困苦,越來越多奢華糜爛的風氣的彌漫也使得小鎮居民們更加慵懶。而馬貢多鎮上發生的事僅僅是拉丁美洲大陸上的一個小小的縮影,整個美洲大陸正面臨著現代文明的沖擊。在現代文明的洗禮下,原本應該發展得越來越好的馬貢多鎮、拉丁美洲大陸卻不如理想中的那般,反而在文明的洗禮下更為動蕩不安、岌岌可危,反映著夢想與現實之間日益凸顯的矛盾,夢想不敵現實慘遭破滅,人們卻沉浸在夢中不愿或不敢自拔。
二、從小說人物看夢想與現實的反差
作為一部小說,《百年孤獨》少不了對人物的塑造、描寫。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為布恩迪亞家族的七代人,以這一家族人物的人生經歷為主線繪制了一副屬于拉丁美洲人民的傳奇畫卷,色彩濃烈,繽紛絢麗。布恩迪亞家族不僅生活在交通閉塞的地方,家族成員在思想交流上也表現得麻木、疏離。即使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布恩迪亞家族成員之間的交流也少之又少,人與人之間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中充斥著孤獨感,比如文中的奧雷里亞諾在戰爭時期就算是與母親交談也要保持著三米的疏遠距離。同時,他們懷著夢想,如阿爾卡蒂奧熱衷煉金術、反對強權,有著探險家精神;[2]奧雷里亞諾發動武裝起義,夢想著自由民主;阿瑪蘭妲希望將快樂帶給每一個人,打破家族的怪圈。但是現實將他們美好的夢想紛紛打破,阿爾卡蒂奧晚年精神失常被綁在樹上直至死亡;奧雷里亞諾發動的起義均失敗,十七個兒子也被人殺害;阿瑪蘭妲難產而死,生下的兒子也在不久后被螞蟻啃噬而死,家族也宣召著覆滅。在外來文明的沖擊下,家族成員看到自身的愚昧、落后,但是也感到自卑,因而他們逃避社會現實、滋生孤獨;比如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反復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不停做壽衣,庇拉爾·特爾內拉在與不同男人的糾纏中麻醉自己。同時,他們也看到轉變的必要性,他們想做出改變,但是可悲的是命運的羊皮卷已經有了悖論,導致無論他們怎么努力都改變不了失敗的命運。當然,布恩迪亞家族成員的生活也只是拉丁美洲總多人口生活中的冰山一角,但是也可從中看到其他拉丁美洲的生活狀態。一個家族七代人,每個人性格特點各不相同,但是同樣的都無法擺脫的悲慘命運。夢想的美好與現實的殘酷形成強烈的反差,在最后一刻強烈的迸發,所有的一切完美的與預言絲縫貼合,令人唏噓不已。
三、在夢想與現實反差中領會其深意
文學作品以現實為骨,取材于現實生活,反映著現實生活。[3]《百年孤獨》不僅僅是寫一個小鎮、一個家族的孤獨史、興衰史,而且是從小鎮、家族的發展變遷中領會到隱含的生活哲理。《百年孤獨》中以布恩迪亞家族的發展為主線,穿插著獨裁政治、內戰、外來經濟掠奪等外在原因,這些外在的因素改變這小鎮上的每一個人,但是卻不是讓他們往好的方面發展,而是逐漸走向家族的滅亡、小鎮的覆滅。同時作者也提出新世界是建立在覆滅落后舊世界的基礎上的,夢想的破滅也意預著新的開始。布恩迪亞家族成員在孤獨中尋夢,在面對殘酷現實的沖擊下美好的理想幻滅,他們或是逃避或是自我毀滅,他們夢想的破滅有來自客觀的外界因素,也有來自于他們自身的原因。[4]對于當下正在求學的學生們而言,小說美好的夢想與殘酷的現實具有文學意義也具有教育意義。從文學的角度看,夢想與現實帶來強烈的反差更能在讀者心中引起強烈的震撼,帶給人悲劇美的感受。從教育意義的角度看,夢想與現實的反差告知當下許許多多的懷著夢想的高中生一個道理,高考夢想、人生夢想在實現的過程中注定是孤獨的,注定會被光陰侵蝕,注定會遭遇冰涼殘酷的沖擊,因而廣大的高考生需要有一顆頑強的心,忍耐孤獨,失意時笑看落花,咬牙堅持自己的夢想。就算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也要保持堅定的理想和不屈的信念,因為就算是失敗了,也昭示著一個嶄新的開始和一個從頭再來的機會。
四、結語
《百年孤獨》將在外來文明沖擊下遭遇夢想與現實矛盾沖突的拉丁美洲大陸的人民生活狀態濃縮在一部小說之內,不僅給人們帶來文學審美享受,也給正在備戰高考的高中生帶來了深刻的教育意義。以小說為媒介,作者通過小說告訴每一個尋夢的高中生如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堅持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發人深省。
參考文獻:
[1]侯杰.《百年孤獨》中隱喻夢想與殘酷現實的反差[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4(02):1-3.
[2]位俊達.孤獨世界中的悲憫救贖—《百年孤獨》中的人性隱喻與現代反思[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29-30
[3]何曉靜.淺析《百年孤獨》中隱喻夢想與殘酷現實的反差[J].芒種,2014(15):85-86.
[4]顧連梅.為了夢想,執著孤獨—《百年孤獨》讀后感[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6(Z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