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亭
摘要:作為受到魯迅推崇的民國傳奇女作家蕭紅,在小說創作方面別具一格,在她的成名作《生死場》小說中,她的小說體現了自己獨特而又自然抒情的語言風格,包括有:善于寫景的語言特色;語言富有畫面感與色彩感;相同或相近詞句的反復使用;修辭上善用比喻擬人等手法。
關鍵詞:獨特自然;寫景;畫面感與色彩感;句式;修辭格
2014年10月,一部由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導演的名叫《黃金時代》的電影上映,吸引了不少文藝青年,這部電影在2015年第34屆香港金像獎上獲最佳影片獎。這部電影的女主角就是民國傳奇女作家蕭紅,蕭紅有著特立獨行的人生,而她的文學創作也充溢著一種特殊的氣質,特殊的視角,特殊的體驗,特殊的感悟,和張愛玲一樣,蕭紅也是個說不盡的話題。蕭紅的成名作正是在魯迅的支持下,1935年發表的中篇小說《生死場》,也就是本文要討論的對象。
這部小說的寫法有蕭紅自己的個人風格,而這也正是蕭紅自己所主動追求的,她曾經說道:“有一種小說學,小說有一定的寫法,一定要具備幾種東西,一定要寫得像巴爾扎克或契可夫的作品那樣。我不相信這一套。有各式各樣的作者,有各式各樣的小說”。閱讀這部小說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自然本色的風格,表現出蕭紅很高的文學天賦和獨特的個性。下面我們主要就從《生死場》這部小說的語言風格來分析一下它的藝術特征,解析這部小說的獨特的語言魅力。
一、善于寫景的語言特色
首先這部小說具有特別善于寫景的語言特色,小說的一開篇,就從寫景開始:“山羊嘴嚼榆樹皮,黏沫從山羊的胡子流延著。被刮起的這些黏沫,仿佛是胰子的泡沫,又像粗重浮游著的絲條;黏沫掛滿羊腿。榆樹顯然是生了瘡癤,榆樹帶著諾大的疤痕。山羊卻睡在蔭中,白囊一樣的肚皮起起落落。”這樣生動細膩的鄉村景色描寫,一下就把讀者帶入到了東北的那個生活情境中去了,作者應用了 “仿佛是胰子的泡沫,又像粗重浮游著的絲條”這樣的比喻讓山羊的形象活靈活現起來。
小說中有描寫田間的情景:“中秋節過去,田間變成殘敗的田間;太陽的光線漸漸從高空憂郁下來,陰濕的氣息在田間到處撩走。南部的高梁完全睡倒下來,接接連連的望去,黃豆秧和揉亂的頭發一樣蓬蓬在地面,也有的地面完全拔禿似的。”對太陽光線的變化,用了“憂郁”一詞進行擬人化描寫,對高粱用了“睡倒”這樣的擬人化描寫,對黃豆秧用了“揉亂的頭發一樣”的比喻描寫,數種手法的運用簡括有力,極其傳神的把秋天殘敗的田間景色描畫了出來。
再看一段聲光色味影混合的景物描寫:“早晨了,雨還沒有落下。東邊一道長虹懸起來;感到濕的氣味的云掠過人頭,東邊高梁頭上,太陽走在云后,那過于艷明,像紅色的水晶,像紅色的夢。”這里的景物描寫,聲光色味影都有,豐富多彩已極,展示了蕭紅細膩多感的藝術心靈,而這樣的景色描寫在《生死場》中是很多的,使小說表現出較重的抒情散文和抒情詩一般的氣質。
二、語言藝術上的畫面感與色彩感
蕭紅是個有藝術天分的人,她在中學時代迷上了繪畫,隨老師和好友系統學習過素描國畫和西畫,因此在蕭紅的小說語言里面有很強烈的繪畫感,這種繪畫感體現在小說的結構上,也體現在具體的語言描寫上,尤其是色彩的描寫上。蘇軾有詩云:“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蕭紅的繪畫造詣無疑很大的影響了她的小說語言描寫,比如下面這些描寫,讀之就猶如在觀賞一幅幅美妙的畫:
“王婆驅著她的老馬,頭上頂著飄落的黃葉;老馬,老人,配著一張老的葉子,他們走在進城的大道。”飄落的黃葉和老馬,這是中國畫的味道,像豐子愷的留余味而不盡的畫幅。
“窗外,陽光灑滿窗子,屋內婦人為了生產疲乏著。田莊上綠色的世界里,人們灑著汗滴。”這個像是油畫,陽光和綠色的田莊,充滿了生機,有如美國大畫家懷斯的油畫。
“坐在河邊沙灘上,金枝在洗衣服。紅日斜照著河水,對岸林子的倒影,隨逐著紅波模糊下去!”這也像是油畫,紅日,倒影,洗衣服的女人,組合成特別美的情景。
這些充滿繪畫感的描寫,表現出中國古典繪畫中計白當黑的藝術效果,含不盡之韻于言外,這就是蕭紅的語言魔術。
三、相同或相近詞句的反復使用
蕭紅的語言藝術還表現在句式的獨特性上,《生死場》的語句給人以干凈有力,鏗鏘動人的感覺,這種藝術效果是通過相同或相近詞句的反復使用,以及錯落整齊長短句的使用來達到的。比如在相同或相近詞句的反復使用中:
“清早的葉子們!樹的葉子們,花的葉子們,閃著銀珠了!”
“趙三卻不那樣,他把眼光放在雞籠的地方,慢慢吃,慢慢吃,終于吃完了。”
“蛙鳴震碎人人的寂寞;蚊蟲騷擾著不能停息。”
這些例子都是詞句反復使用的典型,“清早的葉子們!樹的葉子們,花的葉子們”,連續三個“葉子們”,顯得整齊有力,干凈有序,有排比短句的效果。“慢慢吃,慢慢吃,終于吃完了。”兩個“慢慢”的重復突出了吃的“慢”, “蛙鳴震碎人人的寂寞;蚊蟲騷擾著不能停息。”相同的句式重復起到了類似對偶的感覺,加強了對環境的渲染描寫。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可以再例舉一些:
“馬行在前面,王婆隨在后面,一步一步屠場近著了;一步一步風聲送著老馬歸去。”
“她的女兒來了!王婆的女兒來了!”
“她是再也沒有心情了吧!再也沒有心情生活!”
錯落整齊長短句的使用也是例子很多,可以調節語氣,豐富句式,也舉些例子:
“天空一些云忙走,月亮陷進云圍時,云和煙樣,和煤山樣,快要燃燒似地。”
“墳場是死的城廓,沒有花香,沒有蟲鳴,即使有花,即使有蟲,那都是唱奏著別離歌,陪伴著說不盡的死者永久的寂寞。”
四、善用比喻擬人的語言特色
此外,蕭紅《生死場》小說的語言特色還表現在善用比喻上,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以善用比喻出名的作家有錢鐘書,但錢鐘書的比喻是機智的,充滿了刻意的雕琢之感。蕭紅的比喻則樸素自然,仿佛隨口而出,但又貼切生動之極。比如她用比喻寫女性:
“她像一支灰色的大鳥走出場去。”
“她像一個靈活的小鴿子站起來在炕上跳著走---”
“月英坐在炕的當心。那幽黑的屋子好像佛龕,月英好像佛龕中坐著的女佛。”
“她像一頭患病的貓兒,孤獨而無望。”
“光著身子的女人,和一條魚似的,她爬在那里。”
這些比喻非常恰當的描繪出女人的形象和當時的情境,有的比喻暗示出描寫對象暗淡的心情,如“灰色的大鳥”;有的比喻暗示出對象的歡快情狀,如“鴿子”的比喻;有的暗示出描寫對象命運的悲苦之狀,如“女佛”的比喻,就能觸發人豐富的聯想,暗喻出描寫對象“月英”因為癱瘓而無力行動,僵坐炕上以及無人問津的孤苦寂寞的情景,讀之仿佛有股寒氣在背上吹過。而“患病的貓兒”,“一條魚似的”這樣的比喻,則把描寫對象悲慘的情狀刻畫了出來,人如同動物一般生存著的沉重感會讓讀者深深的感受到。
除了比喻這種手法,蕭紅也愛用擬人手法,如寫菜田:“菜田的邊道,小小的地盤,繡著野菜”,“深秋帶來的黃葉,趕走了夏季的蝴蝶”, “全個農村跳躍著泛濫的陽光。小風開始蕩漾田禾,夏天又來到人間,葉子上樹了!假使樹會開花,那么花也上樹了!”野菜是繡的,黃葉能趕走蝴蝶,陽光跳躍,葉子上樹,這些植物全部具有了生命一樣,做出人類才有的舉動,顯得特別清新可喜,也是蕭紅內心充溢詩意一面的展示,能讓人感覺到女性作家特有的俏皮可愛。
以上分析的《生死場》的語言特色,其中有不少是混合在一起運用的,比如反復中有比喻,有對比,也可能同時在描寫景物。個人化的語言運用才能表達出蕭紅獨特的生活感受,這種個性也在她以后的文學創作中更加凸顯出來。正如批評家胡風當時對作家蕭軍所說:“她在創作才能上可比你高,她寫出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從生活里提煉出來的,活的——她可是憑個人的天才和感覺在創作”。
參考文獻:
[1]蕭紅.蕭紅全集[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聶紺弩.高山仰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3]丁言昭.蕭紅傳[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
[4]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M].北京:三聯書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