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義博
摘要:老舍出生于北京市民階層,他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多的優秀作品,在他的眾多作品中那些鮮活的市民形象讓我們感觸很深。不同的市民形象體現了老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在他的作品中“舊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有著明顯的區分,角色塑造非常清晰。在《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爺、祁天佑、祁瑞宣是老派市民典型代表,本文就對老舍筆下的老派市民進行了分析,并對老派市民的影響做了總結。
關鍵詞:《四世同堂》;老舍;老派市民;形象分析;影響
一、《四世同堂》寫作背景
《四世同堂》創作開始于1944年,一共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部總共百萬字。《四世同堂》選取了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為地域背景,以祁家四代人遭遇為線索,記錄了祁老太爺、祁天佑、祁瑞宣三代人的生活和思想變遷,通過周圍幾十戶貧苦家庭為對比,形象的塑造了很多鮮活的市民形象。一部記錄市民生活的小說生動展現了二戰期間中國人民反法西斯的歷程。老舍將小井市民性格懦弱和敷衍的思想根源指向了傳統北平文化,特別是在“家”這個組織中包含有等級觀念、宗法思想、道德、風俗等內容。老舍對家的描寫其實就是對中國傳統家族文化的審視和批判。《四世同堂》涉及人物有一百三十個,這些不同性格不同國籍的人們按照市民層次可以分為新派市民、老派市民、理想市民。老派市民既善良又保守,例如祁老太爺、常二爺、李四媽等人物都是老派市民的代表。在小羊圈胡同里保持著老舊的生活方式,傳統封建思想和家族宗法還繼續存在著,老派市民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害怕改變,堅持固有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恰恰是封建社會中最為陰暗的一面。
二、老派市民形象分析
中國持續了兩年多年的封建社會,使得中國人的觀念中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強硬固執,這種固執慢慢變成了封閉狹隘和麻木的性格。在小說中祁老太爺以為封住院門準備三個月的糧食就可以應對八國聯軍的到來。當日本人占領北平后,他還在家中固執的按照法規維持全家,他還膚淺認為是日本人占領北平市喜歡上了盧溝橋上的石頭獅子。四世同堂中的老派市民不僅封建頑固,而且宗法等級觀念特別更深蒂固,在眼看家破人亡的時候還惦念著自己的生日。
在老派市民看來“小家”比“大家”更為重要,為了自己的小家往往會忍辱負重,茍且偷生,在祁老太爺的人生哲學中“和氣生財”體現的極為明顯,為了小家“善良”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鄰居好友受到凌辱后害怕沾惹到了自己,不敢去探望,真是“謹慎”至極。遇到麻煩事情總是有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想法,導致對待問題都采取回避的態度。他的性格是馬老先生和張大哥的性格在傳統文化中的延續。
李四爺夫婦倆人非常慷慨助人,韻梅的忍耐也是老派市民的體現,她有著善良的傳統美德,這是老舍先生在老派市民中發現的傳統美德,所以說老派市民的性格特征中繼承了傳統文化的所有。同樣祁天佑也是這樣一位人物,他的本分和安分守己已經被老舍所敬重。祁天佑年過半老,事業穩定,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給孫兒們留下好的生活基礎,他沒有多少野心,只求在亂世中安家立業。在祁天佑看來他只想把父親的產業穩固的繼承下來在傳給兒孫,做一個家族頂梁柱,但是茍且偷生的性情讓一個頂梁柱沒有了生活的支柱,特別是他看到日本人給他的價目表后,他沒有反抗只是默默的戴著帽子走了,老派市民的抗爭也是沒有波瀾的抗爭,一切都顯得那么平靜。
祁瑞宣誓在小說中少有的知識分子,但是他是一個軟弱的知識分子。他生長在北京普通的市民家庭,他痛恨長孫這一家庭角色。當日寇占領北平時,祁家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整個家庭的重擔都壓在了他的肩頭,他勇敢的承擔起著全部的重任留在了北平。他沒有其他的野心只求老人安穩度過晚年,下一輩平安健康。新舊思想相互沖突加重了他的情感創傷,一方面他承擔家庭重任,另一方面他決然的把弟弟送出北平,從這里看出他是知識分子中的覺醒的一類,但是這種覺醒還是被傳統封建宗法所羈絆,他的軟弱和自我犧牲,是這一類知識分子的共同性格。
三、老派市民形象的影響
老派市民形象在老舍的小說中有著獨特的韻味,這種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都被作品吸收,展示給每一位讀者。老舍在塑造市民形象過程中用一種寬厚仁慈的胸懷和善良的眼光來看待這一切。他非常痛恨老派市民的自私與庸俗,但是也看到了老派市民性格中的閃光點,這種任務既可憐、又可悲但是也有讓人可敬、可愛、可貴的地方。老舍對老派市民的描寫讓整個靈魂都得以展現,老舍筆下的人物都在平淡中演繹著各自的人生,給讀者以思想啟迪和藝術上的享受。
《四世同堂》展現了北平市民在時代背景下的一幅幅真是的生活,在戰火中國民性格和靈魂都深刻刻畫,流露出對病態國民性格的批判,作者在作品中的批判旨在重塑國民性格。小說語言幾乎都是“京味”十足,顯示出了老舍對這一階層獨特的理解方式。達到了對民族性格和民族命運的高度概括,是老舍作品的一座小高峰。
參考文獻:
[1]解宏乾.墻內開花墻外香老舍最好的一本書《四世同堂》的坎坷命運[J].國家人文歷史,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