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華
摘要:本文從近現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入手,以中國美術近三十年的發展史為切入點,著重剖析了西方美學東漸對中國的文學藝術界產生的浩大影響。使得眾多美術工作者開始思考并探索,如何能讓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美術能與時俱進,融入國際主流文化的大潮,能讓世界更好的理解和欣賞中國美術之美。
關鍵詞:中國;美術;西方;思潮
早在上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始嘗試著將西方美術思潮中的一些理念引入到中國美術的創作中來。在這個艱辛又曲折的求索過程中,誕生了不少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美術大師,他們在美術史上立起了一座座里程碑,并給后來者留下了一些具有顛覆性的美學理念,而這些突破和革新都不得不歸結為是西方美術思潮對中國傳統美術的沖擊和影響。
西方美術思潮對中國傳統美術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由表及里滲透式的,影響廣且深。這具體的體現在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篆刻、雕塑、建筑以及其他的工藝造型美術等,尤其是繪畫領域尤甚。例如當代的吳冠中、黃永玉、范曾、陳丹青等中國著名畫家,他們中晚期的作品都能淋漓盡致的反映出中國當代美術這近三十年來受到的西方美術思潮的影響。以吳冠中的畫作為例,早期受到大師林風眠的影響奠定了藝術基礎,強調繪畫的抽象之美、形式之美,抽象化的形態,東方化的格調。而林風眠則是20世紀融合中西的中國現代繪畫的開創者,不拘泥于中國水墨傳統的構圖、用筆、用色等藝術形式上都對吳冠中藝術創作之路有重大的意義。曾有中國美術史論研究員認為吳冠中的繪畫是最能集中反映中國當代美術面貌的東西方藝術匯合與雜交的各種特點。吳冠中作品的最大特點是從西方近現代美術思潮入手追求中西融合。從他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那些代表作《周莊》、《春山新雨后》,九十年代以后的《荷花》、《榕樹與海》,以及21世紀初創作的《村落》、《頤和園》等,均可以窺出近三十年中國美術尤其是繪畫領域受西方美術思潮影響而逐步發生的變革。他的點線面體的形態和色彩在相當程度上成為藝術家抒發情感的有效手段,并最終為現代抽象藝術開辟了道路。
那么回顧一下吳冠中的藝術之路,除了受到他先師林風眠的美學思想影響之外,具體還受到了哪些西方美術思潮的影響呢?當初吳冠中留學海外后,對梵高、塞尚的作品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并執熱于印象派絢斕的色彩。古希臘的雕刻、米開朗基羅、安格爾的繪畫、莫迪里安尼、馬帝斯的作品都給了他一定的藝術積累和影響。吳冠中認為,對于西方美術從古典到現代的嬗變,其精髓在于視覺經驗的新穎性、藝術感覺的敏銳性、表現手法的多樣性、抽象形式的共通性,這些都是來西天值得一取的真經。
西方美術思潮除了給中國傳統繪畫帶來了變革,那么再看看近三十年中國的建筑發展,這種變革也顯得尤為突出。中國延續了千年的傳統建筑制式早在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之前,通過傳教士就已然帶入了中國本土,加之清末接二連三的戰敗割地,租界這個詞在中國的政治歷時上由此誕生,殖民文化隨之在中國扎根,西方建筑則以殖民地建筑的形式入場。但近三十年的中國跟那個年代不一樣,上世紀末到21世紀初這正處于中國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和平年代,整個國家的各個方面都處于國際重要地位,與世界其他各國的來往也更加密切,西方文化同中國文化的融合出現了新的巔峰,西方愈發的歡迎和重視同中國文化的交流,而中國的各領域也都悄然刮起了“歐美風”,在建筑上體現出國際化的多元與包容。西方的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立體派、野獸派、風格派等均出現在近現代的中國建筑中,形成了頗具中國特色的現代主義建筑。
在雕刻領域,改革開放前所呈現的寫實主義風格主要受法國和蘇聯的雕塑風格影響。而改革開放后近三十年中國雕塑、篆刻的發展更是愈發的呈現了逐漸西化的趨勢,全面開始學習起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加之科技的進步、材料工藝的創新,都使得西方美術思潮對創作和制作時的影響變得更有實際操作性和可行性。雕刻作品從傳統的具象變得愈發的抽象,通過精煉的點線面體去追求形態之外的靈魂與意念。中國在雕塑、篆刻領域對西方美術思潮的引進是從創作到審美這一完整的藝術活動進行的系統性引進,并在現當代及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成為中國雕塑創作和審美的主流樣式。
從五四運動以后西方美術思潮的新思想和外來觀念就源源不斷的給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帶來新鮮的血液和沖擊。開始出現“現代設計”這一概念,從民間工藝到圖案設計,從工藝美術到實用藝術,再到工業設計、藝術設計等經歷了漫長而又曲折的發展道路。這也體現了中國的工藝美術從傳統發展到現代都深深的打上了西方美術思潮的烙印。
總之,隨著西方美術思潮對中國美術的影響逐年的加深,科技經濟、生活水平等物質層面的不斷提高,也使得人們精神審美需求不斷提升,中國美術出現了空前的繁榮,這里指的不僅僅是藝術品的種類和數量,更重要的是藝術形態的多元化國際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