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林丹
摘要:趙師俠,南宋詞人,宋室遺宗,其活動大致在孝宗一朝,曾中進士,宦為下僚。趙師俠詞中,詠物狀態、摹寫風景乃至贈友送別皆好作淺淡語,且以淺語寄濃情。南宋當朝局勢的漸緩,理學的滲入,詞人自身的宦游經歷,淡泊的性情,均和其詞淺談趣味的養成有著密切關系。
關鍵詞:淺淡語;詠花詞;寫景詞;贈別詞
趙師俠,字介之,號坦庵,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七世孫。《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九八《坦庵詞提要》:“陳景沂《全芳備祖》載《梅花》五言一絕,亦稱師俠。與此本互異,未詳孰是。蓋二字點畫相近,猶田肯、田宵史傳亦姑兩存耳。毛晉刊本謂師使一名師俠,則似其人亦有兩名,非事實也。”由此可見,當作師俠。生卒年不詳,據饒宗頤《詞集考》卷四:“其跋孟元老《夢華錄》云:‘淳熙丁未(1187)十月,浚儀趙師俠介之書于坦庵。似師俠生于建炎元年(1127)以前。”趙師俠當生于南渡之前,經南渡而居家新淦(今江西新干)。孝宗淳熙二年(1175)進士。十五年為江華郡丞,其后宦游益陽、豫章、柳州各地,然其“資階則不可詳考矣”。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坦庵長短句》一卷,趙師俠介之撰。”門人尹覺序云:“坦庵先生金閨之彥,性天夷曠。吐而為文,如泉出不擇地。連收兩科,如俯拾芥,詞章乃其馀事。人見其模寫風景,體狀物態,俱極精巧。初不知得之之易,以至得趣忘憂,樂天知命,茲又情性之自然也。”明人毛晉《坦庵詞跋》贊其:“生于金閨,捷于科第,故其詞亦多富貴氣。或病其能作淺淡語,不能作綺艷語,余正謂諸家頌酒賡色,已極濫觴,存一淡妝以愧濃抹。”
一、“能作淺淡語”的表現
趙師俠詞的題材多涉及詠物、寫景、贈別、宴飲等,雖不及南渡后辛棄疾等詞壇大家那樣題材廣闊,意境深遠,但其詞摹景狀物、述寫人情皆出性情。“能作淺淡語”的特征在其詠花詞、寫景詞及贈別詞中尤為明顯。
(一)詠花詞
趙師俠詞詠花種類甚多:菊花、梅花、芙蓉、海棠、牡丹、茉莉……簡直是一座百花園。試看:
蝶戀花·道中有簪二色菊花
百疊霜羅香蕊細。裊裊垂鈴,綴簇黃金碎。獨占九秋風露里。芳心不與群英比。 采采東籬今古意。秀色堪餐,更惹蘭膏膩。不用南山橫紫翠。悠然消得因花醉。
上闋“百疊霜羅香蕊細”,菊花經霜后細細花蕊透出淡淡香味,顯示出詞人精微的觀察力;“裊裊垂鈴,綴簇黃金碎”,“裊裊”二字刻畫出行人頭插菊花后的搖曳姿態;“獨占九秋風露里。芳心不與群英比”,這就寫出了菊花獨立寒秋的品質。下闋“采采東籬”化用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悠然消得因花醉”,詞人通過對菊花的贊詠流露出對菊花的喜愛之情。整首詞出語淺淡明了卻又精巧自然,體現出趙師俠詞淺淡語的風趣。
再看一首詠梅詞:
蝶戀花·臨安道中賦梅
剪水凌虛飛雪片。認得清香,雪樹深深見。傳粉凝酥明玉艷。含章檐下春風面。 照影溪橋情不淺。羌管聲中,疊恨傳幽怨。隴首人歸芳信斷。萬重云水江南遠。
上闋寫梅花在嚴冬中開放的情態。“認得清香,雪樹深深見”與王安石“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有異曲同工之妙。“傳粉凝酥明玉艷”,寫梅花在飛雪中綻放的姿態。“含章檐下春風面”,詞人看到雪中梅花,思緒由近及遠,從嚴寒殘酷的冬天想到了春風徐徐撲面的春天。下闋詞人則由眼前之梅遙想遠方,“羌管聲中,疊恨傳幽怨。隴首人歸芳信斷”,羌笛悠悠,邊塞歸人無消息。淺淡的語言寫出了隴首人遠離故土的思念之情。末句“萬重云水江南遠”更是將天涯兩隔的情狀用淺語道來,看似不經意實則幽怨深沉。
(二)寫景詞
趙師俠宦游多年,寄情山水之樂,每見美景便欣然作詞。凡山林之景、園林之景、舟行所閱之景、登高眺望之景,壯美幽美,皆入詞中。試觀:
酹江月·萬載龍江眼界
平生奇觀,愛登高臨遠,尋幽選勝。欲上層巔窮望眼,一半崎嶇危徑。萬瓦鱗鱗,四山簇簇,咫尺疏林映。山川城郭,恍然多少清興。 殘照斜斂余紅,橫陳平遠,一抹輕煙暝。何處飛來雙白鷺,點破遙空澄瑩。鶴嶺云平,龍江波渺,不羨瀟湘詠。襟懷舒曠,曲欄倚了還憑。
上闋寫詞人登高途中所見之景,下闋則寫詞人登臨高處所見之景。下闋尤其精妙,夕陽殘照,龍江平靜如鏡橫列在眼前,一縷昏暗的輕煙在江上游蕩,“何處飛來雙白鷺,點破遙空澄瑩”,不經意間,一雙白鷺掠過江面,將澄凈晶瑩的天空點綴,一個“破”字生動形象將畫面動態化,全詞寫景明白如話,語言淺淡。
又《鳳凰閣·己酉歸舟衡陽作》:
正薰風初扇,雨細梅黃暑溽。并搖雙槳去程速。那更黃流浩淼,白浪如屋。動歸思、離愁萬斛。 平生奇觀,頗快江山寓目。日斜云定晚風熟。白鷺飛來,點破一川明綠。展十幅、瀟湘畫軸。
上闋寫歸舟衡陽時的天氣及舟途中所看到的景象。“正薰風初扇,雨細梅黃暑溽”,起首點明季節氣候,正是梅雨時節,暖風撲浪,詞人不禁“動歸思、離愁萬斛”,然后筆鋒陡轉,不深寫歸思,只述眼前“平生奇觀”,“頗快江山寓目”。待夕陽斜照,流云停定,眼前之景豁然。卓人月《古今詞統》卷十:“‘云定晚風熟妙在‘熟字。”遠處白鷺飛來,詞人直欲“展十幅、瀟湘畫軸”,全詞寫景既有壯觀的景象,也有幽美的圖畫,無斧鑿之痕。
(三)贈別詞
趙師俠,宦游多地,多有別詞。趙師俠的贈別詞和他其他題材的詞作一樣都是用語淺淡,卻能在淺淡清新之中寄寓濃情厚意。試看:
浣溪沙·螺川從善席上敘別
不比陽關去路賒。使君行即返京華。清江江上是吾家。 聚散有時思夜雨,留連無計勸流霞。紅愁綠慘一川花。
同宗兄弟趙從善即將返回京城,詞人作詞贈別。上闋“不比陽關去路”,用平淡的語氣說去京城的路沒有到陽關遠。“清江江上是吾家”,此句更為淺淡,我家就住在清江上,淺淺一句卻牽動離愁。下闋極寫離別之后的思念之情,“有時”二字的確出乎自然,不矯揉造作。“留連無計勸流霞”,既然沒有辦法留住親友,只能勸酒聊解離別之愁。待明日,只剩下滿眼川花。全詞在這清新淺淡之中卻寄寓著詞人深濃的離情別愁。
又《水調歌頭·春野亭送別》:
江亭送行客,腸斷木蘭舟。水高風快,滿目煙樹織成愁。咿軋數聲柔櫓,拍塞一懷離恨,指顧隔汀洲。獨立蒼茫外,欲去強遲留。 海山長,云水闊,思難收。小亭深院歌笑,不忍記同游。唯有當時明月,千里有情還共,后會尚悠悠。此恨無重數,和淚付東流。
這首詞儼然是一幅江亭送友圖。詞人在江亭與友人分別,江邊滿眼煙云繚繞的樹木都是密密離愁,耳邊響起軋軋的櫓聲都是陣陣離歌。“獨立蒼茫外,欲去強遲留”,一句淺淡之語將詞人依依不舍的情思表露無遺。下闋“海山長,云水闊,思難收”,與友人別后,山遠水闊,海深云飄,用語極淺而別思尤重。“小亭深院歌笑,不忍記同游”,看著友人漸行漸遠,不禁回憶起過去同游歡笑,分別之后相逢不易,“此恨無重數,和淚付東流”,結語中飽含深情。
二、“淺淡語”與“深濃情”
趙師俠詞往往以淺淡之語模山范水,寫物體態,但這并不意味著趙師俠只是詞中的“畫家”。詠物寫景其實是詞人自我的真實寫照和美好的人格追求。贈別詞更是以淺淡之語寄深濃之情。以上皆有涉及,茲不詳敘。
此外,在他的送春詞中,還有詞人內心深濃的傷春之感。試看:
水調歌頭·癸卯信豐送春
韶華能幾許,節物嘆推移。群花競芳爭艷,無奈隙駒馳。紅紫隨風何處,唯有摶枝新綠,暗逐雨催肥。喬木鶯初囀,深院燕交飛。 漸清和,微扇暑,日遲遲。新荷泛水搖漾,萍藻弄晴漪。百歲光陰難挽,一笑歡娛易失,莫惜酒盈卮。無計留連住,還是送春歸。
詞人面對春光流逝,感慨“韶華能幾許,節物嘆推移”,群花欲爭艷卻不知“無奈隙駒馳”。《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郄,忽然而已。”忽然之間只余百花零落成泥。“百歲光陰難挽,一笑歡娛易失,莫惜酒盈卮”,詞人的落腳點已不止是春光,而是放眼于人的一生,詞人只能在光陰逝去的過程中珍惜即將逝去的光陰。全詞以淺淡語寫送春的場景,卻在淺層之下有深濃的傷春感逝之情涌動。
三、“能作淺淡語”的原因
局勢漸緩,理學滲入。趙師俠主要生活在南宋孝宗一朝,此時世局由動亂流離轉向晏安承平,更多的詞人將目光由南渡初期矢志抗敵、收復故土轉向承平時期的日常生活。這些平常生活的寫作很少需要豪言壯語。同時這個時期也是宋代理學興盛的時期,理學大家朱熹、陸九淵等都集中生活在南宋孝宗年間。趙師俠本人崇信理學。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九:“有趙師俠者,集呂大臨、胡安國、張九成、朱熹四家之說為一編,刻之興化軍。”因此,理學的重性情、“涵詠體味”的文藝觀對趙師俠詞淺淡語風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
金閨宦游,性情淡泊。趙師俠是宋太祖次子燕王趙德昭的七世孫。葉申薌《本事詞》卷下:“趙師俠坦庵,為南宗之雋……”但是經歷南渡之亂,趙師俠雖高中進士,卻一直沉于下僚。胡薇遠《歲寒居詞話》云:“嘗舉進士,令益陽、豫章、柳州、宜春、瀟湘、衡陽、蒲中、長沙,始丁亥,終丁巳,蓋三十年作,可按地而索也。”趙師俠家國沉淪之痛尤勝常人,平淡之心更勝他人。因此當他以豐富的經歷磨練出淡泊的性情,外化到詞中便自然地呈現出了語言淺淡的風格。
綜上所述,趙師俠詞“能作淺淡語”在其詠花詞、寫景詞及贈別詞中表現明顯,且寓深詞人深濃之情。趙詞“淺淡語”的特色與其所處的承平時代和理學思想的滲入息息相關,同時詞人本身獨特的經歷和性情也是重要成因。
注釋: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卷一九八.
饒宗頤.詞集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2:162.
饒宗頤.詞集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2:162.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二十一.
饒宗頤.詞集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2:162.
毛晉 輯《宋六十名家詞》[M].北京:中華書局,1936.
卓人月.古今詞統[M].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卷九.
唐圭璋.詞話叢編[M].本事詞卷下.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版.
唐圭璋.詞話叢編[M].歲寒居詞話.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1月版.
參考文獻:
[1]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1999年12月簡體字版.
[2]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
[3]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
[4]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56.
[5]唐圭璋.詞話叢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11.
[6]吳熊和.唐宋詞匯評.兩宋卷[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
[7]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3.
[8]金國正.南宋孝宗詞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5.
[9]王洪.唐宋詞百科大辭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9.
[10]饒宗頤.詞集考[M].北京:中華書局,19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