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英
摘要:電子媒介的發展,使得全球化時代下的文學藝術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同時媒介文化指的是一種文化,也是文化價值的象征,文藝美學是文藝學、美學的結合,與媒介文化之間有很多的共同點和契合點;也可以說媒介文化給文藝美學的研究發展提供了新動向。對此本文就媒介文化與文藝美學展開分析,希望對我國當前信息時代的穩定發展,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
關鍵詞:媒介文化;文藝美學;聯系
當前信息化時代做典型的特征就是傳媒發達,媒介文化與社會發展之間形成了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因為媒介文化受不同文化形式的影響,且內部涵蓋大量的社會價值。文藝美學文學藝術發展的涵蓋性描述,且具備精神屬性,是對于審美活動的研究。當今時代下的媒介文化,為文藝美學的傳播,提供了有力的平臺,在生活與審美、生活與藝術方面發生了新變化;且兩者之間相互相互依賴繼而形成主體。加強此方面的研究,更有利于我國文藝美學的重構。
一、媒介文化概述
(一)基本內含
媒介文化是信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該時代社會發展的產物。其主要的作用是利用電視、網絡等媒介物質將社會各個領域進行有效的連接,促進社會經濟生活更好的交流。媒介文化為了實現了活動的協調性,是需要遵循一定規范的,繼而保證媒介理論的統一性。
(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1.實現行為的一致性。媒介文化能夠對社會生產活動進行自我控制,其主要的作用在于溝通,而溝通的目的就是對于的事件看法的統一。同時也是促進溝通的關鍵,當其被人們不斷應用的同時,其自身文化形態也在不斷的形成、完善;繼而產生意識流,實現人們行為的一致性,從而推動社會的快速、穩定發展。
2.社會性合作的促進。不同領域的成員通過媒介加強了對于社會的認知,且成員之間的價值觀相同,也都規范操作;媒介能夠讓會成員通過深度的合作來推動社會活動,并增加了其榮譽感、成功感,該種集體能力可以保證社會的不斷更新發展。
3.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國歷史文化悠久,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傳統文化也在不斷的增加其內容,而媒介的作用,就是將當今時代的歷史文化進行提升、演化,以順應當前時代發展的文化形式存在著以及傳承著。對此可以說媒介文化擴展了文化、知識傳播的領域范疇,實現了社會文化的有效統一。
二、文藝美學概述
(一)主要內容
文藝美學主要的作用是審美文藝作品,其審美屬性涵蓋著對于研究對象形態、創造過程、被大眾認可原因的研究,即美學特性、規律的研究,對此可以說文藝美學是人們對于文藝作品評估的重要體現。
(二)產生的時代背景
文藝美學起源于王夢鷗的《文藝美學》,后期胡經之在其基礎上提出了文藝美學概念,表明了文藝美學的概念,即文學之美、藝術之美的結合。對此將文藝美學納入到了美學學科中。經過社會不斷的發展,在不同的文化領域下,形成了具備民族特色的美學文化。同時也對于社會文化形態的約束。
(三)哲學思想
東西方對于美學的泛范疇說法不一,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認為其屬于思想形成,而西方認為其屬于哲學思想范疇;但歸根結底其都在美學基本范疇內。
三、兩者之間的共通、契合點
(一)共通點
1.研究對象相同。兩者的研究對象都是文藝作品,像一些大型的電視晚會等,是媒介文化和藝術美學努力的共同結果,才被大家喜愛和認可。
2.價值評價一致。西方文化的融入,使得我國人們的思想更加的開放,人們的審美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文藝作品創作方面也大膽嘗試了不同的題材、多樣化的表達形式等;后期互聯網技術的融入,實現了我國特色文化的有效融合,使得兩者對于社會價值的評價一致,當今時代文藝美學思想也成為了人們接受評定的關鍵。
3.體驗式發展嘗試。文藝美學主要對于美學思想形成的審美分析,實現了主觀印象到意識本質的轉換。文藝美學自身的唯心色彩特征,借助媒介物質統一了人們的審美觀點,并不斷的通過傳播直到社會認可。
(二)契合點
1.媒介文化促進了文藝美學的發展。媒介文化作為藝術傳播的載體,這點在藝術家以生活經歷創作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對此不同時代的作品都是當時社會的最好體現。文藝作品的不斷更新,也推動了文藝美學審美的形式、結果,從而保證了作品的流行。
2.文藝美學完善了媒介文化思想藝術。媒介物質提升了文藝作品被大眾認可的程度,對此可見其對大眾的教化性質。兩者之間思想、藝術層面的有效統一,實現了生活、文化的有效結合,繼而成為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支柱。
四、總結
綜上所述,通過對于媒介文化與文藝美學的分析,發現當前的傳媒時代,包含了所有的文化藝術內容;同時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預示著多種文化的集合,從而出現了很多的新事物、新思想。文藝美學也會順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擴展其所含內容,在面臨機遇的同時更面臨著挑戰,對此就需要人們不斷的研究,適當的調節文化藝術的理論等,充分的展示其媒介支撐的作用,使其更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程郁儒.民族文化傳媒化研究[D].云南大學,2010.
[2]楊虹.數字媒體藝術的呈現研究[D].湖南工業大學,2010.
[3]王勇.論媒介環境視閾下的新媒介技術[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2).
[4]夏德元.電子媒介人的崛起[D].復旦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