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紅 彭戰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18-02
《義務教育課程·數學》實驗教材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背景,以"創設情景——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為基本的敘述模式,融數學思想、知識和趣味一體,把一個生動、活潑、有趣的數學世界呈現給兒童,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新教材特別重視情境問題的創設,把它作為掌握 數學知識,形成概念心理品質的源泉,教材中所創設的情境有的具有直觀和想象猜測的特點,有的是現實生活中孩子熟悉的,喜聞樂見的感興趣的問題情境,還有的是抽象的數學問題等,大多真實有趣可操作,特別容易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引發孩子們主動參與探究新知的欲望,為孩子們在課堂學習中積極主動參與奠定了基礎。
1.提供機會,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空間
1.1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老師的主導作用就是要在知識的遷移上鋪路搭橋,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點拔學生的思路,在教學中要盡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留充足的時間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實驗、計算、推理、想象等去發現規律,學會知識。例如在教學"20以內加減法(二)"例1時,創設了"小白兔買鉛筆"這樣一個學生們熟悉的故事場景,首先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圖意,列出算式15-9=(),然后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究15-9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扮演售貨員,自己用小棒擺。此時學生積極參與解決問題,按自己的想法去探究算法,在探究過程中發現以下幾種情況(1)"連減"的方法,即一個一個的減或兩個、三個三個地減;(2)"拆減數"的方法即把9分成5和4,15-5=10,10-4=6;(3)"破十"法,即把15分成10和5,10-9=1,1=5=6;(4)"想加算減的方法",即9+6=15所以15-9=6。學生通過獨立探究,不但把教材中提供的方法呈現出來,而且還想出了獨特的解題方法,此時有及給予肯定,但不急于肯定哪種方法好,而是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想法的過程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探究,為優化解題方法,建立表象提供機會,自然而然的記住了知識的要點,主動參與到數學中來。
1.2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小組議論,也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的難點和關鍵的地方組織學生互相議論,使學生學會與別人勾通,講道理。低年級學生開始不知道怎樣議論爭辯,我創造機會,或者是把已經明確的思路讓他們自己小聲說一說,或者是把你的想法說給同桌聽,或者是同桌間商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為學生獨立發言做好了心理準備。在此基礎上,我逐漸培養學生參與爭辯的意識,發展學生爭辯能力。有時,學生的思維偏離了正確的軌道需要引導,我借機把問題轉向大家"你們也是這樣想的嗎?"同時指導學生說的方式,如:"我能補充","我能替他說","我有不同意見",等等,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步形成了獨立爭辯的能力。
例如:教學"上下"一節內容時我借助孩子們熟知的文具盒這一物品,讓學生體會上下面,首先我將文具盒平放在手上,讓學生說一說它的上下面,在這一過程中,我雖然為學生提供一個說的機會,但遺憾的是沒有做到人人說,繼而又提出一個要求請同學們拿出自已的文具盒,并且互相檢查對方說的對不對?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同桌之間的交流,不但知識得到深化,同時也營造了課堂上人人平等的氛圍,創造了人人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孩子有機會表現自我。正當這個過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班的劉航同學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我的同桌說錯了,本來文具盒的蓋是上面,底是下面,他說這是上面,這是下面。"一邊說一邊演示給我看,原來劉航同學的文具盒是立著放著的。此時我并沒有加以可否,而是對劉航同學敢于提出問題給予鼓勵。
2.營造 氛圍,點燃創造思維的火花
2.1加強情感溝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合作關系并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同時也是情感的交流。教學中可從點滴的、細微的動作入手,有意利用自己一個很小的動作,依據發自內心的贊語縮短師生心靈間的距離。如回答正確時說:"你回答的真好,聽了你的回答老師高興……"當學生回答不完全對時說:"你動腦想了,說的差不多,再想一想,一定能答對的……"對于回答不正確時也不訓訴或貶低,而是委婉地說:"你能大膽回答問題老師真為你高興,說明你動腦了,再聽聽別的小朋友的意見和想法好嗎?"在學習了"用米量"一課后,有這樣一道題:填長度單位"米""厘米",教室長80( )。一位學生不假思索的說:"填厘米",當時我假裝吃驚的說:"不得了,我們竟然在不到一米長的教室學習呀,我們每一個都成了商店里賣的小泥人,能行嗎?"邊說邊舉起尺演示,加強感官刺激,學生豁然開朗,開懷大笑,這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認識了錯誤,其他同學也加深了印象。這些事例告訴我們:老師的每一句贊語每一句表揚對學生都是一種激勵,千萬不能挫傷孩子們的自尊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語言優化課堂氣氛,做到生動、活潑、和諧富有情趣,這更有利于師生情感的溝通,使學生易產生與教師合作的欲望。
2.2鼓勵求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學生的創新精神來自于求異思維,求異思維也是一種創造型思維,要求學生憑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對同一問題能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新教材不同于傳統教材的特點,就是注重問題的探索性,體裁豐富多樣,許多問題答案不唯一,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留給學生充分 思考余地,為培養創造性思維提供了機會,如教學"前后"這一內容時,"森林運動會"這一主題圖呈現了動物賽跑的情景,按動物奔跑的速度這個順序是合理的,學生通過觀察能正確推斷小白兔跑第幾。但在實際教學中,為激發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精神,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想一想,當到達終點時,小白兔可能跑第幾?問題一提出學生便燃放了思維的火花,激烈的討論起來,有的說小白兔奮力拼搏可能跑第一,有的說小松鼠不小心扭了腳,小白兔背它去看醫生;有的同學想到龜兔賽跑的故事,說小兔太驕傲了,跑到半路躺在大樹下睡覺,它準能跑到最后……這里的答案是開放的,充分發揮了學生想象力,只要孩子們的思維是合理的,即便再離奇,也應該給予鼓勵和肯定。
總之,我們的數學課堂為學生自我表現開辟了廣闊的天地,為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和思維發展能力創設了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了其主動地發展。
作者簡介:
康紅,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
彭戰,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