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瓊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350101
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平頂山市的實證研究
許慧瓊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35010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的大規模流動對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中國的農村勞動力流動正逐漸由農村-城市的單向流動格局轉變為農村-城市和城市-農村的雙向流動格局,這種變化無疑將對我國農村地區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以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分析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實地調查獲得的農戶的數據,以考察農村外出勞動力個體的回流影響因素。研究表明:年齡偏大,已婚的、文化程度較低、有過培訓經歷的以及月結余低于2000元的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可能性較大;而性別、流入地類型、配偶是否同在外地以及是否有子女對回流的影響不顯著。
勞動力回流;影響因素;Logistic 模型;平頂山市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勞動力資源的流動速度不斷加劇。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全國流動人口總量已達2.61億,比2000年“五普”增長了81.0%。勞動力的大規模流動不僅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而且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更成為流入地城鎮化持續增長的動力和源泉。隨著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不斷遷出,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逐漸向一元結構轉變,構成了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然而,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流動又出現了一個新現象,即農村外出勞動力的回流。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現象初顯,近年來規模越來越大。因此,準確把握這一趨勢可以為政府正確制定產業發展與勞動力流動的相應政策提供依據。
關于農村人口流動的研究,國內外已有很多成熟的相關文獻,對人口流動的動因做了詳細的理論分析。但是這些理論多集中于研究農村外出勞動力流出的動因,關于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研究卻很少。但盡管為數不多,仍有一些關于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研究已為本文的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礎。如奧迪·斯塔克(Stark,1984)在研究墨西哥移民的經驗基礎上,提出產生回流的重要原因在于降低相對的貧困感。Zhao(2002)認為回流傾向于年老的、已婚的、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和配偶未外出的遷移者。白南生等(2002)也認為回流者大多是農村外出勞動力中素質偏低的群體。黃余國等 (1999)認為,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原因有以下幾種,即為創業而回流、因自尊而回流、因戀家而回流、為家庭而回流以及因厭倦城市生活而回流。
總體上,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證上,現有關于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研究明顯不足,直接在農村外出勞動力的流出地對其回流的狀況進行研究的更為少見。為此,本文作者試圖通過該項研究為政府針對外出勞動力的回流制定合理有效政策,加快農村經濟建設和城鎮化進程提供依據。
本文數據來自于筆者2013年春節期間對河南省平頂山市農村外出勞動力的調查。平頂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總面積達7882平方公里,總人口390萬。平頂山市是勞務輸出大市,每年勞務輸出量達48萬人,占全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30%以上。
本次平頂山外出勞動力的調查共涉及全市2個縣(市、區)的三個鄉鎮:寶豐縣城關鎮、寶豐縣鬧店鎮和郟縣李口鄉。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的對象是在市區以外工作達6個月及以上、16~65周歲的在業流動人口,調查采取隨機攔截和入戶問卷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共獲得有效樣本145份。深入訪談的對象主要是當地政府部門的5名官員。調查主要收集了人口特征、收入和回流意向等。被調查者中男性比例占71.72%,女性占28.28%;從教育背景看,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8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2.07%,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占16.55%,大專以及本科文化程度的占16.55%。被調查者中選擇“不愿意”回流的勞動力有49個,占33.79%;選擇“愿意”回流的勞動力有96個,占66.21%。
(一)模型原理
本研究從微觀層面出發,構建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決策模型Logistic回歸模型。Logistic模型是P.F.Verhulst(1938)提出的,之后美國人Robert.B Peart and Lowell J.Read(1920)應用此模型對果蠅繁殖進行研究,并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應用。該模型在行為決策方面的研究應用較為廣泛,具有很好的解釋能力。在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研究中,被解釋變量為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意愿,即0-1型變量,“1”表示農村外出勞動力有意愿回流,“0”表示農村外出勞動力不愿意回流。基于因變量是只有兩種可能的定性變量,符合二項分布的函數特征與性質,因此,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意愿可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來進行分析。模型表示為:
(二)變量的篩選
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因素多種多樣,包括宏觀經濟、人口流動政策與制度安排等,本文主要關注中微觀層面的影響。根據已有學者關于回流動因的研究,認為回流的動因包括老齡、婚姻和生兒育女、受教育水平以及配偶是否外出、收入等(Zhao,2002)。因此本文作者假設個人變量(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是否參加過培訓、流入地類型、婚姻狀況、月結余)和家庭變量(配偶是否同在外地、是否有小孩)對回流決策有影響。
(三)模型檢驗方法
為了更好分析各個自變量對回流的影響,需要檢驗模型的預測值能否與對應的觀測值有較高的一致性,即擬合優度。由于Homsmer-Lemeshow(HL)指標通常用于自變量較多或含有連續型變量的Logistic回歸模型中,HL值不顯著說明模型擬合較好,相反,HL值統計顯著則表示模型擬合不好。本模型含有連續型變量年齡,故采用HL指標作為模型的擬合優度指標。
通過運用SPSS19.0軟件對145個樣本進行Logistic模型二元回歸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對外出勞動力回流決策影響因素進行模擬,回歸結果最終的HL卡方統計量為:11.207,而臨界值為:CHINV(0.05,8)=15.507,HL卡方統計量<臨界值,從p值角度來看:0.190>0.05,說明模型能夠很好的擬合整體,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回歸方程對平頂山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具有很好的解釋能力。
實證分析表明,農村外出勞動力的年齡、文化程度、培訓情況、婚姻情況以及月結余對于回流決策具有顯著影響,與前面的理論假設一致。而性別、流入地類型、配偶是否同在外地以及是否有孩子等對回流決策的影響不顯著,與理論假設不一致。
根據統計結果,年齡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外出勞動力的年齡越大,回流的可能性也越大。這可能與年輕的外出勞動力受教育程度高于年齡大的外出勞動力,加之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大多從事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工作,年輕的勞動力在體力上更有競爭力,因此當外出勞動力在年齡優勢喪失時,可能會選擇回流。
文化程度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表明文化程度越低,回流意愿越強烈。初中、高中/中專的文化程度回歸系數在10%水平上顯著,大專及本科文化程度的回歸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這表明大專及本科文化程度的外出勞動力比初中、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外出勞動力更傾向于不回流。在當前從城市就業的視覺來看,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城市的就業崗位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對低素質勞動力的需求量則越來越小。文化程度越低的外出者,找到職位相對較高、收入相對較好和穩定性較高的工作的難度越大,回流家鄉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也印證了白南生等上世紀90年代末根據安徽、四川兩省的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的結論,即外地就業困難是外出勞動力回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培訓情況的回歸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有過培訓經歷的外出勞動力比沒有培訓經歷的外出勞動力更傾向于回流。
月結余2000元以上的變量回歸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為負。而月結余在800-2000元的變化并不顯著。表明月結余在2000元以下的外出勞動力,回流意愿更強烈。李強(2003)運用大量的社會調查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經濟收入驅動力是農村勞動力流動的主要動力。隨著我國惠農、強農、利農政策的不斷出臺,這些收入不理想的外出勞動力更愿意回家鄉發展。
婚姻狀況的回歸系數在10%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已婚的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可能與已婚勞動力要受生育孩子、照料家人等因素影響有關。
研究表明,高達 66.2%的外出勞動力有回流意愿,表明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家鄉將成為平頂山市農村外出勞動力市場發展的重要趨勢。年齡大的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可能最大,已婚的,文化程度較低、有過培訓經歷以及月結余低于2000元的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可能性也較大;而性別變量、流入地類型、配偶是否同在外地以及是否有孩子對回流的影響不顯著。這說明,目前平頂山外出勞動力的回流,仍然符合城市就業的“失敗論”。基于以上結論,政府在制定相關的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回流勞動力的各種特征及特殊需求,以做到有的放矢。
[1]寧越敏.90年代上海流動人口分析[J].人口與經濟,1997,(2):9-16.
[2]顧朝林,蔡建明,張偉,等.中國大中城市流動人口遷移規律研究[J].地理學報,1999,54(3):204-212.
[3]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EB/ O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4-28/3004638.Shtml, 2011-11-15.
[4]許學強,李郇.珠江三角洲城鎮化研究三十年[J].人文地理,2009,(1):1-6.
[5]Stark O.Rural- to-urban migration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 relative deprivation approach[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4,32(3):475-486.
[6]Yaohui Zhao.Causes and Consequences Return Migration:Recent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2,(30):376-394.
[7]白南生,何宇鵬.回鄉,還是外出?——安徽四川二省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2,(3):66-68.
[8]黃余國.關于回流農民工問題的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1999,(4).
[9]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915.htm.
[10]中國養老金網.http://ha.cnpension.net/sbzn/pds/2008-10-28/627739.html.
[11]韋吉飛,王建華,李錄堂.農民創業行為影響因素研究--基于西北五省區調查的實證分析[J].財貿研究,2008,(5):16-22.
[12]王濟川,郭志剛,Logistic回歸模型:方法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3]謝花林.典型農牧交錯區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0):56-62.
[14]劉玉榮.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問題研究評述[J].經濟問題探索,2011,(12):143.
[15]王冠中,袁紅.當前農村外出勞動力回流的原因探析與政策建議[J].天府新論,2003,(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