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津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100081
淺談儒家思想對中國養老觀念的影響
焦津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100081
儒家思想是支撐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根基,是中國歷代統治者“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法寶,也是解決現實社會各種矛盾與問題的思想利器。如今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是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社會養老體制不健全,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子女的養老負擔過重,養老責任感薄弱。本文認為應深入剖析儒家傳統的孝道觀念,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髓,進而分析中國社會的養老現狀以及養老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當前養老困境的解決方案,以期促進中國養老體制建設。
儒家思想;養老觀念;老齡化社會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重以及各種由“養老”引發的家庭矛盾頻頻發生,“養老”問題一直高居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千百年來,中國社會形成了以“孝道”為核心的養老觀念,古代統治者大力推廣孝道,歷代明君視“孝”為國家繁榮昌盛的根基,普通百姓因特立獨行的孝舉而流芳千古。因此,解決當今中國社會的養老問題既要靠經濟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又要靠傳統儒家文化的精華提供精神支撐。通過汲取儒家文化精髓,借鑒西方國家養老體制的閃光點,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體制,現階段的養老問題終將得以妥善解決。
(一)物質上供養父母,即“養親”
儒家思想的孝道觀念主要分為兩部分,既強調在物質上滿足父母的需要,又考慮到父母的精神需求,兩者缺一不可。從物質層面看,孝道觀念主要體現在“養親”,即贍養父母。傳統儒家思想認為父母對子女的養育之恩如山高如海深,子女在成年后報答父母的深恩是良知的重要體現。與子女成長同時發生的是父母的日漸衰老,父母長年累月為家庭的付出,對子女的呵護是加速父母衰老的重要因素,從這一層面看,子女贍養日漸衰老的父母責無旁貸。其次,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倡導“銜環結草”的思想,即對于別人給予的恩情要銘記一生、知恩圖報,雖然父母與子女是生理上的血親關系,父母撫養年幼的子女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但是子女必須學會感恩,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銘記于心,在父母年邁之時盡到贍養父母的義務。在“養親”上子女要做到的最基本要求是滿足父母的日常生活物質需要,并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父母的物質生活水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很多時候物質極度匱乏,很多子女舍棄滿足自己生存的物質資料來供養父母,這雖然是“養親”的極端,但是從中可以看到子女對父母的深情,對“養親”觀念的恪守。
(二)精神上體恤父母,即“敬親”、“順親”
孔子的“色難”道出了孝道的最高境界,《論語》中記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對父母和顏悅色是從內心深處真正尊敬父母的體現,是“敬親”和“順親”的要求。眾所周知,年長的人由于脫離社會生活嚴重,身體狀況不如從前,子女離家等問題,容易出現精神空虛,而子女對父母精神空虛的漠視容易造成惡性循環。根據傳統儒家文化,子女對待父母要和顏悅色,溫柔體貼。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思想雖然提倡“敬親”、“順親”,同時也注重“諫親”,子女對父母的孝不能是愚孝,在盡孝道的同時要理性思考,糾正父母的過錯彌補父母的不足。對父母言聽計從、唯唯諾諾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敬親”,是對父母不負責任的體現。“諫親”也不是對父母意見的忤逆,“諫親”的真正原因在于對父母的大愛與尊敬。但是,在“諫親”的過程中要注意方法和手段,否則不僅不能起到作用,還會僵化與父母的關系,傷害父母的感情。
(一)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養老面臨嚴峻的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推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人口出生率維持在較低的水平,這為國家經濟發展和解決資源有限的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老齡化的問題逐漸凸顯。伴隨老齡化而來的是養老問題,“誰來養老”、“如何養老”等問題被廣泛討論。“獨生子女”是獨特的一代,也是肩負目前養老責任與重擔的一代。在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中萬千寵愛集于一身,因此很多獨生子女尚未學會如何去愛父母,尊敬父母、孝順父母;另一方面獨生子女必須獨自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壓力過大。其次,雖然國家將養老納入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但是這一養老體系并未在全社會廣泛覆蓋;老齡化加重的不僅是子女的養老負擔,也使得國家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在一個青壯年人口為主的社會中經濟高速發展,反之經濟發展滯緩,而養老問題的完善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撐,因此老齡化社會和經濟發展已經成為我們面臨的重要矛盾。
(二)對傳統孝道文化的漠視,現有養老不能滿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老人的物質需求得不到滿足是我國現今養老問題的重要方面,但是與之相比更廣泛的問題是社會普遍漠視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就子女而言,當今社會過多關注人的物質成就,而忽視對人的精神情操的培養,因此傳統的孝道文化被拋諸腦后,另一方面,社會壓力以及養老壓力多大使得子女生活壓力多大,年輕人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工作、參與社會競爭等,父母的精神世界一無所知,例如青壯年農民工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相依為命,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子女無從知曉。就父母而言,中國父母不善表達,子女年幼時不懂如何表達自己對子女的愛,而今不懂如何表達自己被愛的需求,因此容易造成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隔閡。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既有老年人和子女之間溝通的原因,也有來自社會的壓力。
(三)養老體制尚不健全,養老金缺口嚴重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養老體制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解決養老矛盾的關鍵所在。然而,就目前來看,我國的養老體制有待完善。第一,由于幾千年傳統文化和習俗的影響,目前我國的養老主要靠子女,而幾十年的計劃生育國策造就了如今大批的“雙獨”家庭,這就使得兩位年輕人至少承擔著四位老人的養老責任,從而造成年輕一代壓力過大。第二,近年來經濟市場的發展如火如荼,很多單位將員工的養老金進行投資,因此造成部分養老金缺口。第三,政府和社會對養老的責任承擔不足,政府對養老的經濟投入有待提高,對養老的法律界定有待完善。同樣社會各界普遍認為養老是子女的義務,而忽視了社會上依然存在很多沒有子女或失去子女的老人的養老問題。
(一)弘揚“養親”的觀念,普遍實現子女對父母的物質滿足。
“養親”是孝道最基本的表達方式,所謂“養親”,即贍養父母,滿足父母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使父母吃得飽穿得暖,有舒適的住所。在基本物質需求滿足后,給父母創造更舒適的頤養天年的條件。孔子有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試想這對子女而言是何等的悲哀與凄涼,因此,為人子女者應該在父母的有生之年盡孝道、養雙親。
“養親”的觀念在亞洲國家尤其普遍,“養親”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已經深深融入人們的生活。尤其在東亞以及東南亞國家,儒家思想的影響深遠,更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贍養與責任。就新加坡的養老體制來看,雖然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福利制度完備,但是法律中也明確規定了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與責任,例如,新加坡的老年人可以獲得社會養老保險和社會福利,但是子女依然會對父母盡贍養的義務,由此可以看出子女并未因為優渥的社會福利而忽略“養親”的義務。因此,建立完善的養老體制,首先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儒家傳統孝道觀念在年輕一代的普及,通過學校教學、公益宣傳的形式使“養親”成為代代傳承的文化傳統的一部分;第二,對“養親”失職的案例進行具體分析,找出子女失職的原因,化解子女和父母之間的矛盾,提高子女的思想覺悟;第三,對“養親”的標準進行法律界定和規范,使得傳統文化中的“養親”進入法律體系。
(二)推行“仁”的思想,通過財政支持補充養老金缺口。
由于近年來老齡化的速度加快,養老金出現嚴重缺口,雖然國家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彌補養老金缺口所帶來的問題,但是依然有很多適齡老人無法領取供給生活需要的養老金。歷代以來,中國的統治者倡導“仁政”的思想,“老有所養”是“仁政”的重要體現,因此政府要加大對養老問題的財政支持。就國家對養老的財政支出來看,各個國家的政策各有所長,對養老的扶持力度也不盡相同,這主要與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相關。例如,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英國、法國、德國等西歐國家,社會福利制度也相對健全,“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涵蓋了對養老問題的解決,社會成員基本的養老需要是社會福利提供的,也就是國家財政支出提供的,如果要享受更高程度的養老金,則需要一定的個人繳納。眾所周知,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在西歐國家每個人也相應承擔了與其優渥的社會福利相對的繳稅額度。因此,加大國家對養老的政策傾斜可以借鑒以下幾點,第一,要將“以德治國”、“推行仁政”作為國家的政策方針,使得國家的財政支出向社會養老傾斜,這樣不僅有利于解決當前的養老問題,還有利于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進步;第二,大力發展國家經濟,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效益,這是提高國家財政收入的根本途徑,唯有如此,經濟發展的成果才會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三)通過“養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廣,實現全社會對養老問題的支持與參與。
“養老”不僅僅是家庭與政府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一個社會對老年人的尊重與關懷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儒家思想強調“養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體現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道德關懷與悲天憫人的大情懷。如今中國社會的養老問題已然成為社會的焦點所在,因此在做好家庭養老和政府扶持之外,應該鼓勵更多的慈善組織和商業組織加入解決養老問題的行列。第一,做好對無子女贍養的老人的統計工作,建立相關的慈善基金,組織志愿者,定期對老人進行關懷,并給與經濟幫助;第二,養老問題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生活,關乎老人晚年的安康快樂,因此可以效仿發達國家的養老院養老模式,鼓勵商業公司的參與。以美國老人公寓的建設來看,主要分為獨立式老年公寓、集合式老年公寓和護理型老年公寓,通過老年公寓的建設集中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而老年公寓的建設、運營是由政府部門和商業組織共同開展的。而歐洲在解決養老問題上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和慈善捐助,除了類似于美國的老年公寓外,還有老年人收容所、護理院以及養老醫院等,這有利于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多層次、滿足各種需求的養老服務。因此,在建立中國養老體制時,我們可以效仿歐美的老年公寓發展模式,實現全社會參與養老。第三,通過政府宣傳,提高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注,尤其是對老年人生活需求和解決養老問題的關注。
(四)弘揚“敬親”的觀念,消除老年人的精神空虛。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對“敬親”做了明確的闡釋,“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由此可見,儒家思想認為“養親”是盡孝道最基本的層次,而“敬親”是盡孝道更高層次的要求,如果沒有了“敬”,那么人和畜沒有明顯的區別,人就失去了成為人的基本素養。根據相關部門統計,近九成的老人存在精神空虛問題,這恰恰是與中國傳統的“敬親”思想相悖,解決老年人的精神空虛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一,對于子女外出務工的老年人,一方面要呼吁其子女關注父母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社會福利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應定期對老年人關懷;第二,對于目前大量的空巢老人,社會各界的慈善團體應加大對空巢老人精神需求的關注,定期組織空巢老人參加文藝活動,填補空巢老人的情感空白。第三,鼓勵老年人培養興趣愛好,老年人精神空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個人生活單調,因此子女和社會要協助老年人培養興趣愛好,組織老年人參加文藝活動,開展老年社區書畫展,歌曲舞蹈比賽等。“敬親”不僅體現在對父母的尊敬,同時也包括了幫助父母脫離精神空虛,建立豐富的精神生活。
尊敬老人,遵從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在當今養老問題重重的時候,重建中國傳統孝道觀念,推動建立健全養老體制勢在必行。在建立全新養老體制的同時,我們既要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又要吸取外國的成功經驗,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體制。
[1]封宇.儒家思想對現代家庭養老的啟示[J].信陽師范學院,2013.
[2]孫濤,黃少安.儒家文化背景下養老制度安排的選擇[J].經濟研究,2010.
[3]程俊,石建軍.論儒家文化對當代中國法制觀念的影響[J].商,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