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貞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34-02
教學情境是聯系數學與現實世界的紐帶,是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橋梁。一個好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它所蘊含的大量數學信息能給學生提供廣泛的數學活動的機會。在現行新教材中,許多知識的引入和問題的提出、解決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開的。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在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我們現在都很注意在新授課的起始階段設計情境引入的環節,以激發學生的思考。
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有效地創設教學情景,已成為廣大教師們研究的熱點問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做法和體會。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決定著思維的方向。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把學生引入到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產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時,向孩子們提出具有挑戰性、趣味性、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
例如在"統計"一課中可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元旦很快就要到了,咱們班準備開一個晚會,小朋友們高興嗎?"趁著學生正情緒高漲的時候我提出:"咱們要為晚會作些準備,我們要考慮些什么呢?"孩子們就想到了諸如需要買什么水果,每種水果買多少,要調查每個小朋友最愛吃什么等等。這些問題不可太難或太易。太難會讓學生產生挫折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則使學生喪失興趣,失去足夠的動機。
2.創設故事情境,激起求知欲
學生對故事非常感興趣,并百聽不厭,因此,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創設情景,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數學故事、數學典故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景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當然,教師也應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實際需要講一些改編的、有趣的故事片段,使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進入到新課意境。
3.創設生活情境,引發探究欲望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生產和生活中選取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實例或模擬場景,能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學生產生迫切的解決問題的欲望,可以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只有入景,才能生情。讓學生溶入到教師創設的情景之中,讓學生覺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主人翁,我們的教學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超市購物"時,可在教室里設置一個模擬超市,模擬生活場景,讓學生扮演售貨員、顧客,進行買賣。通過活動,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激發了學好數學的欲望。又如在教學"連加連減"時,我就創設了一個實際情景,與學生一起做開汽車的游戲。我當司機,讓學生做乘客,先上來5個學生。汽車開動,我問學生現在汽車上有幾個人?(5)個。新安莊到了,停車,又上來幾個阿姨,汽車再開動,我問又上來幾個人?(3個),現在汽車上一共有幾個人(8個)。又到一站,停車,下去了4個學生,我問現在汽車上還有幾個人?(4個)。這樣抽象出算式5+3-4=4。游戲如此反復輪流做了幾次,使每個學生都有參加的機會,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不知不覺中融入到探索新知,為新課的學習作好了鋪墊。
4.創設操作情景,讓學生動起來
實踐操作能使學生積累豐富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性質和規律,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操作情景,盡量為學生提供動手擺弄的實踐機會,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發現或創造出來,掌握思維方法,促進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做學生思維的保姆,不能簡單地將知識傳授給他們,而要努力地拓展研究的時空,讓學生在廣闊的、開發性的時空中,讓學生通過摸摸數數、折折拼拼、剪剪補補、比比、量量等演練,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果實。
如教學圓的認識時,讓學生把圓形紙片折一折,再把折痕畫一畫,然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說一說。在學生動手實踐,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揭示圓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稱。在這一新知的獲取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又使學生的學習潛能和自主意識得到了一定的開發。又如:在"角的度量"的教學中,可以創設了以下幾個操作情景:給每一個學習小組幾個不同的角,想辦法比一比哪個角大,哪個角???同學們借助生活經驗很快就想到把幾個不同的角疊在一起,一條邊重合,觀察另一條邊的位置,從而判斷角的大小。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覺察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是無關的,而與兩條邊的開叉程度有關,教學難點迎刃而解。緊接著我出示練習紙,要比較練習紙上的兩個角的大小怎么辦呢?有的同學想到借助于剪下來的一個角,有的同學想到測量,于是借助于長度、面積等單位的認識經驗,老師引領大家一起來認識角的度量單位"度",認識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學習用量角器來度量角的大小。在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之后又進入到操作活動中,"用你手中的量角器測量你手中的角","測量練習紙上的角,比一比角的大小"……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讓學生參與了獲取知識形成及發展的全過程,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會學了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5.創設游戲情景,讓學生活起來
愛做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所以把教學內容滲透在游戲中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在教學中不僅考慮學生"能不能"學習,更重要是要看學生"樂不樂"學習。因此,教師首先要做到態度和藹可親、舉止自然大方、語言精煉、準確流暢、幽默、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創設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游戲中創設教學情景正是落實編寫意圖。在課堂上,教師要當好"導演"和"教練",誘發學生"入景",使學生產生"入景始入親"的感受,從而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但是在設計游戲的時候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如:游戲的目的,游戲的組織等等。其中游戲的組織是很重要的,否則整個課堂會不好控制,而且達不到游戲的目的。
情景創設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是為教學服務的。創設情境雖不是目的,但沒有情境的創設,就很難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必須精心創設問題情景,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潤滑油、催化劑。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在學生心理上造成某種懸念,把他們帶到欲罷不能的景界,使他們去探究、深思、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在小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教師要精心創設情境,這樣才能充分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其創造才能,從而使小學生在數學上得到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