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苗奎鋒
關于國有企業集中式財務管理的相關思考
文/苗奎鋒
國有企業是我國企業形式中一個較為龐大的群體,國有企業的主要特征是由國家或相關政府機構出資履行法人義務的生產資料國有制的主導形式。這種形式是吸收、結合了西方經濟學的精髓,在引進西方的財務理論和管理方法的同時,也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有企業模式。本文對中國特色財務理論——集中式財務——的形成與發展階段和基本內容展開論述,以期為中國財務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基礎條件。
國有企業;財務;集中式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不斷的改革,國有企業的性質與形式在整個過程中也經歷了多次變化,然而每一次變動都是順應于時代的變化和更好的融入和接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戰略趨勢。其中集中式財務管理模式則是較為成熟的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帶給企業更為可靠的資金保障,可以從根源上控制企業的資金流向,與此同時,也能夠在銀行貸款合作方面產生更多的信用度。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集中式也存在著其不可忽視的缺陷。本文就國有企業集中式財務管理模式展開討論。
隨著諸多公司業務量的增長和多元化的發展,單一的業務品類已經無法滿足公司的發展需求,因此,就會出現由集團公司帶領旗下諸多子公司或者分公司聯合經營。但是立足于集中式財務管理的公司體系有著很明顯的特點:
決策權集中在總公司,它主要是集中管理、控制子公司內部的經營以及財務,并在此基礎上做出決策,而子公司要嚴格執行這一決策。這種管理財務的模式使得高度集中的體系全盤的控制公司。對旗下子公司的資產、投入、審計、監督、成本等等諸多方面進行嚴格的控制。
集中管理模式有著明顯的特征:第一,管理集中;這種管理不僅僅是在財務,通過控制財務,來審核旗下子公司所有的運作行為,甚至日常的經營銷售。第二,直接管理;控制現金流就等于控制了企業的命脈,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立足于傳統管理模式的復雜流程,減少了許多無用的環節,做到上傳下達的集中體現;第三,效率迅速;集團公司可以通過財務的變動,使集團管理人員來掌握公司運作的動態信息,并及時做出合理的安排和應急的反應,進一步實現財務的集中。
對于這種具有高度普適性的管理模式,對于企業的運營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作用。對于必要性來說,實現集中式的財務管理模式是集團企業走向戰略發展道路的重要基礎,不單單是將權力集中起來,更是要將所有的資源集中整合,做出最為有利于集團的決定,發揮資源的最大化作用,幫助公司真正實現戰略化發展;實施財務集中管理模式,有助于使企業的資金得到最優化的分配,資金鏈是所有企業賴以生存的“血液”,只有充足的資金鏈才能夠保證企業的正常運作和規模的擴大,因此實行集中資金的財務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企業運行的重要保障。但是由獨立法人承擔的子公司會產生各種賬戶,因此導致集團公司的資金分配會存在不均衡的現象,同時,也很難做到對資金運作的有效監控。因此,集團采用集中式的財務管理,建立結算資金的部門來監控整個集合資金的流轉過程,將沉淀資金盤活,最大限度的發揮資金的價值,實現集團企業集合資金的最優化分配;集團企業可以通過集中式財務管理有效的分離公司的經營權和投資權,在成熟的私營企業中,經營權和投資權是完全區別開來的,投資者通過聘請專業的職業經理人來管理公司,而自己作為股東不參與到公司的日常運營和決策當中,職業經理人需要在這個前體現為股東負責。通過集中式財務管理能夠搭建有效的融資平臺,雄厚的資金背景是吸引外來資金的重要條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需要加強彼此之間資金的投入來壯大、發展企業,因此集中式資金管理可以在吸引資金方面戰線其特有的優勢。
在可行性方面來說,有許多成熟的例子已經證明:集中式財務管理有著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其既可以使集團企業的資金控制得到強化,使分配收益的權力、籌資投資的權力收歸統一,大大加強了集團的集權,又通過合理的資源調配和資源整合的有效利用,降低集團企業的經營成本,減少了不同種名目各異的支出,同時,有助于集團企業實現最大化利益,提高子公司的經營效力,并對風險進行防范和監控。

凡事都有兩面性,在這個具有雙刃劍性質的市場競爭當中,有集中式的財務管理,就會有分離式的體系,也有兩者結合衍生的財務管理制度,每一種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沒有哪一種是完全完美的,也沒有哪一種是被市場淘汰的,因此在兩者之間,任何財務管理模式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和問題,本文討論的集中式財務管理模式也不例外:
(一)流程復雜
集團公司需要對所有的子公司負責,因此諸多子公司上報到集團的流程就會變的繁復,而不同的分管領導負責不同的產業模塊也會導致審批路線混亂。很多下屬機構的辦事人員在獲得相關批準時通常會找很多部門辦理手續,整個流程很復雜,會出現錯辦、漏辦、跑冤枉路等現象。
(二)監管難度大
對于家大業大的公司,從集團有限的人手和精力上來說,很難做到對每個子公司的合理監管。對資金的使用、管流轉等監督不到位,與控制呈現脫節的狀態,在事前缺乏有效的控制,事后又只是進行形式上的審計監督,可行的相關考核機制不完善等,這些都是監督體質不完善造成的。
(三)預算脫離實際
每個公司都有各自的經營和財務情況,因此,從集團公司層面發出的預算很難完全契合各個子公司的發展要求。隨意更改、有章不循等,導致預算失真,成為擺設,使得資金的使用出現不合理、缺乏統一的控制,甚至出現挪用等現象,影響整個集團的支付能力;此外該集團的預算指標并不科學,其預算的內容不實際,缺乏較為嚴密的考核標準和計量參考,不能有效的控制成本,影響財務管理。
針對集中式的相關問題,有以下幾個解決策略:
(一)改善對接流程
梳理集團審批流程,使各個部門各司其職,完全將自己應當擔負的責任承擔起來,并做好溝通,能夠將不清晰的申報梳理清晰。與此同時,也應當與子公司的經營部門進行良好的溝通,這樣才能夠通過溝通了解資金落實的情況和實際的經營情況。
(二)增加監管力度
監督管理不能夠單純依靠集團財務,需要在各個子公司建立分支的監管部門,這樣就能夠很清晰明確的了解各個子公司的運營及收支情況是否合理合規。要建立內部的控制機制,內部控制機制的建立需要結合集團的經營特點以及財務集中管理所需的職責與權力,使之趨于平衡,進而明確集團決策者的相關責任與義務,設立制約決策的制度和追究責任的制度。另外,還要加強宣傳和思想意識的強化教育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從全員的角度出發,做到思想行為的有機統一。
(三)考核預算落實
預算應當和當年相應的經營計劃掛鉤,分時間節點進行經營成果和預算落實的考核,查看預算是否切實投入的經營當中,同時也能夠考核預算是否帶來了應有的效益。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的缺陷和不完整,還不能夠建立很完善的考核制度,因此,企業應當要加強對會計監督理論的研究,探討怎樣的財務監督機制才適合現目前經濟發展的趨勢,進而指導企業的會計工作的實踐。
集中式財務管理模式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是依托于經濟競爭中的企業模式,不同規模的企業模式也會根據自身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財務管理模式。對于集中式來說,有利有弊依然是現狀,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和人員意識及創新能力的增強,集中式財務管理模式會得到進一步的優化,吸取別的管理模式的優點,剔除限制自身發展的缺陷,用開放的態度來看待和接納其他管理模式,增強和其他企業的交流與學習,最終為企業的發展做出最為合理的選擇,而企業也可以通過財務管理模式的優化,來對自身進行檢查,并通過革新做到更好、更先進的管理。
[1]陳群娣.關于加強國有出資企業財務管理的建議與思考[J].商,2015,11
[2]張志寧.油田礦區服務企業財務內控制度創新探討[J].時代金融,2015,33.
(作者單位: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