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曉瓏
淺談集體企業清產核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文/朱曉瓏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不斷深化,集體企業逐漸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又一重要驅動力之一。集體企業作為自負盈虧、獨立自主的經濟單位,其資產的清理和合理配置也成為全企業員工共同關心的問題。但是在對集體企業資產清理進行整理和檢查的時候發現了很多問題,例如“家底難清、責任難劃”。因此集體企業全體員工和理論研究界必須對其資產清理問題作出清晰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對策。本文主要基于集體企業及其資產清理的基本闡釋,著重研究企業在資產清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相應的對策。期望本文研究結論對集體企業資產清理解決資產清理難點問題有所啟示。
集體企業;資產清理;對策
伴隨著2011年廢除了1998年財政部出臺的《集體企業清產核資工作的通知》,集體企業資產清理問題逐漸再次引起企業和理論研究的關注。集體資產清理問題研究發展至今,并沒有在政策和理論框架方面形成專業化的體系。厘清集體企業資產清理問題及提出相應對策益于統計我國企業的資產狀況、規范企業經營行為、強化企業資產管理、維護企業管理秩序。縱觀目前集體企業資產清理情況,仍然呈現出諸多問題,例如清產核資的范圍問題。但是鮮有理論研究聚焦于集體企業清產核資研究方面。鑒于此,本文試圖在闡釋集體企業及其資產清理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著重提出集體企業資產清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具有實踐指導性的建議。
集體企業是社會主義社會特有的經濟組織,主要實行的是共同勞動、按勞分配,企業財產歸屬于企業全體員工。就舉辦主體而言,集體企業可以分為鄉村集體企業和城鎮集體企業。目前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其中包括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集體企業的經濟制度就是集體所有制,即生產資料歸部分勞動者所有。集體企業與國有企業不同,它具有自身獨特特征,具體可以歸納為四方面:一是集體企業是自負盈虧的獨立經濟體;二是企業的財產歸企業的全體員工所有;三是企業管理完全自主,不受國家層面影響;四是企業收入一部分上繳國家稅收,其余的完全由企業自身自由支配。
集體企業資產清理的任務主要體現于四方面:一是國家對集體企業的人員數量、規模、發展狀況等進行數據衡量;二是對集體企業的產權關系進行梳理;三是對集體企業的財務狀況和資產狀況進行核查,清查企業資產的損失、投資情況;四是根據反映出的問題進行準則修正與制度完善。集體企業資產清理的內容主要體現于八個方面,分別是基本信息庫的建立、產權關系梳理、人員核實、賬務清理、資產清查、權屬界定、損益認定及準則轉換。

(一)集體企業資產清理的“四難”問題
根據以往文獻,將集體企業資產清理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四難”,分別是家底難清、資產歸屬難分、責任難劃與資產損失難以處置。首先,集體企業資產清理面臨家底難清的問題,集體企業通常行業界限不是很清楚,且存在多頭注冊的現象,雖然2011年出臺了禁止集體企業“掛靠”的相關規定,但是仍然有個別集體企業在變向“掛靠”,而且集體企業還具有分散性大的特點,因此要全面完成集體企業資產清理具有一定的難度。其次,集體企業資產清理面臨著資產歸屬難分的問題,隨著我國經濟制度的不斷鞏固,集體企業的經濟實力也愈加堅實,企業的資產形式也呈現多樣化,而且資產的形成方式也呈現多樣化,這為集體企業的資產清理增加了難度。再次,集體企業資產清理面臨著責任難劃的問題,集體企業的資產管理制度仍然處于較低水平,資產處置沒有固定的手續、財務沒有專用賬戶、固定資產管理沒有專門的制度,這也導致了集體企業的資產流失嚴重,企業管理層缺乏責任劃分的依據。最后,集體企業資產管理面臨著資產損失難以處置的難題,目前集體企業的遞延資產賬面數額、待攤費用及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的金額較大,且固定資產折舊計提不足等,資產清理后的“損失”只能以待處理財產損失在賬面上掛著,導致賬面不平衡,待攤費用越來越大。
(二)產權、賬務及人員核實難題
首先,關于集體企業的產權問題,與上述相似,企業資產的來源渠道眾多,甚至有些資產都不清楚是投資關系還是債權關系,這些必須結合企業的賬面、相關登記等進行查驗,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集體資產與國有資產的邊界,難以防范資產流失。其次,集體企業在賬面處理上也應注意一些問題,由于會計制度的不完善,時常會出現會計估計變更與會計政策變革的隨意性、資產的費用化與資本化界限不明晰等現象,因而也出現了資產高估或者低估的問題,進而影響企業的損益鑒定與資產清理。最后,集體企業在人員核實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人員核實通常會聚焦于企業人員的檔案管理,但是企業人員有些是無檔案人員,例如剛招聘的新員工,檔案還沒有及時的轉交人力部門,或者是企業的無檔案人士。因此要采用更加合理全面的核查方法對企業人員數量核查。
(三)資產清理與審計關系不清晰
首先,集體企業資產清理與一般的年度審計存在很大的不同,一般情況下,年度審計是進行抽樣篩選的,但是資產清理主要是對資產的掛賬、損益等情況進行核查,因此二者在核查方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其次年度審計主要依據是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但是資產清理主要依據除了以上兩項準則外,更多的是依據國家最新的政策規定以及專業判斷。因此二者的核查依據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目前集體企業并沒有根據以上二者的差異進行區分,往往本年度要進行資產清查,便不再進行年度審計,或者一些集體企業年度審計直接代替資產清理核查。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資產核查方式不正確、目的不明確。
(一)強化領導管理
強化領導管理是應對集體企業資產清理過程中存在問題的主要措施之一。要強化領導管理,一是要成立專門資產清查小組,分別分為人力資源小組、資產清查小組、審計小組及綜合協調小組,其中人力資源小組的主要職責是對集體企業人員進行培訓與指導,并結合前期的材料匯總等;資產清查小組的主要職責是產權關系梳理、人員核實、賬務清理、資產清查、權屬界定、損益認定及準則轉換等;審計小組的主要職責是對集體企業人員的專項培訓,并對資產審查結果進行監督指導,出具《審計報告》;綜合協調小組的主要職責是編制資產核查方案,匯總核查材料,不斷調整與修正方案,最終交由領導小組核實。二是對各小組實行經濟審計,在規定時間內不能完成任務的小組要進行經濟處罰,情節嚴重者要進行降職甚至解職。
(二)明確資產核查各階段責任
要明確資產核查各階段責任,一是培訓動員階段,主要責任有成立清查小組和草擬清查方案、部署清查表格和公式、組織業務培訓、學習相關文件和開展宣傳等;二是組織實施階段,其主要責任有依據相關方案開展清查工作、編制清查工作報告、收集企業賬務材料、出具審計報告等;三是上報審核備案階段,其主要責任有將資產核查工作結果上報主辦單位審核和經過委員會審批、將審批結果上報上級企業等,并且要向清查辦公室遞交審計報告、清查報告等材料;四是總結完善階段,集體企業根據清查結果、按照委員會要求完善企業內部制度等方面的不足,并進行賬務處理。根據資產核查的要求,如果核查出現掛賬等現象,要查出相應的原因,對其應攤未攤費用、存貨高留低轉的會計差錯進行追溯調整。如果有資產損失,集體企業要提供合法證據。
(三)完善審計監督,建立平臺機制
在網絡化環境下審計監督與平臺搭建是任何行業的企業需要采取的措施。首先,在互聯網環境下,審計機制要適應當下財務管理、資產評估的網絡化時代,采用“審計+數據”方式,利用大數據動態反映集體企業的資產清查情況,通過審計數據監測達到完善資產核查的目的。此外,可以采用審計聯動機制,即集體企業、資產核查部門及其委員會間的聯動審查、全員監督。其次,要建立平臺機制,利用平臺進行信息分享,一方面可以通過財務信息分享獲得部門的監督合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動態化的信息進行不定期資產評估與資產核查,以增加資產核查的準確性與有效性。此外,相關的法律問題應該進一步跟上企業的發展進度,但是目前國家層面的保障制度并沒有與外部企業環境達到協調與平衡。
[1]陳楊.國有企業清產核資中存在的財會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5(16):134-135.
[2]史利.淺談國企改制清產核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會學習,2009(3):31-33.
[3]李瑞芳.淺談怎樣做好企業清產核資工作[J].經營管理者,2012(19):223-223.
(作者單位:福建省建甌市技術進步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