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學田
營改增實施后企業稅收籌劃分析思路
文/雷學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不斷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年,而我國的稅收體制也隨著經濟發展得到不斷完善和優化,已逐步拉近部分發達國家稅負水平。我國企業的稅務工作隨著2016年5月1日營改增工作在全行業全面實施稅負發生不同程度變化,目前稅收關注重心如何通過利用營改增政策進行稅收籌劃為企業更好整合業務,更多的是解析營改增后對流轉稅的影響。所以本文基于營改增的背景下對稅收進行解析和研究,希望能促進企業稅負的降低和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營改增;稅收籌劃;影響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猛,特別是近10年正處于產業轉型攻堅戰,逐步由原來的重資產向輕資產轉型,國務院提出去產能淘汰低產能企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國家從政策上鼓勵引導經濟結構轉型,從而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政府從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對部分勞務稅收制度改革拉開了營改增稅改序幕。截止2016年5月已被深入開展于多行業之中,實現了增值稅全行業覆蓋。營改增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解決了重復征稅的問題,打通了增值稅抵扣鏈條,促進了社會專業化分工協作及產業融合,升級產業結構,大力扶持原營業稅征收主體的第三產業,有力支持了服務業發展和制造業轉型升級,最終減輕企業稅負,增強企業發展能力;有利于優化投資、消費和出口結構,提高企業與國外企業的競爭力。
在我國原稅制體制下,增值稅和營業稅兩大流轉稅是當時國家財政收入最為重要的稅收來源,二者長期在不同的征收機關分立并行。然而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這種按行業劃分適用不同稅制的做法,日漸顯現出其內在的不合理性和缺陷,并對經濟整體運行形成阻礙,不利于當前經濟結構優化,形成行業稅負不公,對一些收入稅款歸屬不清晰容易導致納稅人錯交稅款風險。此外,早期我國的增值稅實行生產型增值稅模式,增值稅可抵扣也僅限于生產成本主要材料,稅負偏高,而對一些處于高速發展企業由于擴張要求對固定資產投入巨大,原增值稅由于其稅收特點卻對資本投資形成了較大的阻礙,導致經營成本虛高。所以國家為了更好適應當時經濟環境,自2009年1月1日起,對新增動產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納入抵扣范圍,進一步解決企業在高速發展固定資產投入及更新改造困境,2011年進一步深化稅制改革,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及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方案,截止2016年5月國家完成了全部營改增改革推進工作,這也標志著運行了20多年營業稅退出中國稅制歷史舞臺。營改增的推行實現了增值稅對貨物和勞務服務的全覆蓋,對各行業的發展都有積極地作用,主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營改增可以有效簡化我國的流轉稅的計算和征收局面,減少國稅和地稅對稅源的爭奪現象。2.營改增能夠提高我國企業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合理有效的優化我國的稅制體制。3.實現經濟運行中增值稅征收鏈條的完整性,充分發揮增值稅具有“中性”的優勢,避免重復征稅。4.由于增值稅發票領用及開具監管嚴格,杜絕了營業稅發票普遍造假社會亂象,有力強化以票管稅的稅收征管方式,從源頭保證國家財稅收入。5.營改增的實施能夠調整我國企業產業結構,企業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及資本投入享受稅收政策的待遇,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企業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后,給企業帶來了許多影響,當中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營改增政策對企業的積極影響,首先是對于企業的營業成本來說,企業可將可抵扣的增值稅進行價稅分離,抵扣銷項稅額,這樣就可以降低企業的營業成本,減少了企業的運營成本費用。其次是營改增之前企業可抵扣范圍相對較小,營改增后企業可抵扣空間進一步拓寬,給了企業管理者提供更多稅收籌劃空間。小規模納稅人經過本次稅改由于稅基及稅率下降,稅負降低最為明顯,也是本次稅改最大受益者。當然營改增之后給企業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比如對于企業來說,營改增最大的好處就是購進貨物及服務支付的增值稅可以進項抵扣,但是有些企業往往會在抵扣這一環節上出現問題,特別是稅收操作薄弱的企業在發票收取環節出問題,使得進項稅無法抵扣或少抵扣,無法享受這一政策帶來的福利。其次,在銷項稅計算環節,由于本次稅改對經營內容分的更細適用稅率也更復雜,如果經營者在業務籌劃上并沒有很好掌握稅收政策會導致稅率從高的風險。
根據前文的解析和研究表明,要降低企業的稅收壓力的前提是要利用好營改增政策,若是利用不好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業的稅收成本,給企業帶來更多的稅收風險。所以在此提出一些籌劃策略。(1)科學進行納稅人主體籌劃。增值稅將納稅主體劃分為小規模納稅人和一般納稅人,不同的納稅主體在稅收上有著不同的稅負,兩者之間的選擇即考慮經營業務還要考慮成本結構和上游供應商票據取得情況,根據企業不同營業收入結構設置企業。如銷售并提供安裝業務兩者稅負不一樣,可以將低稅負安裝業務獨立出來,可以避免稅收對銷售并提供安裝業務視同混合銷售業務按17%計征。(2)對集團產業價值鏈流轉設計進行籌劃。營改增之后,集團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通過定價策略轉嫁稅負,來應對稅改帶來的影響,由于購買上游產品產生的進項增值稅可以抵扣,可以通過上下游企業銷售定價調整企業間稅負,從而達到雙方都從中獲益。上下游產品隨定價轉移變動給予了企業產品定價籌劃空間,下游企業稅負偏高,上游企業可以通過提高價格,將增加的稅負轉嫁到下游企業,下游企業因為抵扣額度增加可以人為調整企業內稅負平衡,這種集團內價格轉移并不會增加集團整體營成本,通過市場上這樣兩者之間的博弈可以形成新的平衡。“營改增”結構性減稅整體降低企業稅負,但更重要的是其調整稅制結構的作用。所以對于企業來說,適當的調整企業產業鏈的定價體系可以抵消更多的稅款,從而減輕自己的稅負壓力。(3)調整企業經營模式。營改增之前由于企業外購勞務服務所含營業稅無法得到抵扣,企業更愿意自行提供所需的勞務而非外購勞務,從而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內部化勞務供應經營模式,不利于服務業的專業化細分和服務外包的發展,新政策實施后所關注的地方是減縮稅基擴大進項抵扣范圍,經營戰略調整到盈利強優勢產業中,主動將非主業勞務外包,加速非主業勞務從制造業剝離,利用服務外包方式拓寬進項稅抵扣范圍,從而實現降低稅負的目的。(4)科學合理選擇供應商。上游供應商是維持企業正常運營有力保障,在營改增政策下,抵扣作用是該政策最明顯的特征,當然確定抵扣因素也就是上游供應商,在同價同質前提下優選盡可能抵扣額度大一般納稅人性質的供應商,這樣不僅實現降稅同時減少企業經營成本的目的。(5)充分利用稅收優惠政策。在營改增的背景之下,企業稅收籌劃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增強和稅務部門的聯系和溝通。這樣的做法能夠使企業第一時間獲得國家的優惠政策,在有效時間內準備好相應的資料和材料,更便捷的享受國家的稅收的優惠,最后,企業還要加強營改增培訓工作,使經辦人員在經辦業務前對供應商選擇和發票取得更符合企業經營政策要求,能夠把經營成本和稅收風險降至企業可控范圍。
營改增的實施對企業的影響是深遠,企業管理者可以利用本次政策改革契機重新梳理原業務流程及測算新的稅收成本找出可籌劃點,達到提升和規范企業經營管理水平,總體來說,隨著營改增稅收政策深入,為了能更好的適應新的稅收體制,企業不能只停留在財務管理制度上進行改革,還需從經營架構、經營模式、營銷策劃、對內管理和生產組織方式等多方面的進行改革。如企業可以從經營鏈前端開始進行梳理,如對發票管理、業務談判、合同管理及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選擇等等都有明確的標準和業務操作流程,并充分利用好企業的科技創新,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企業低產能資產更新,進一步降低稅負,最終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跨越式增長。
(作者單位:廣西東方航洋實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