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蓮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62-01
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是中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使用九年義務教育英語新教材的過程中,許多中學教師遇到一些問題,如語言知識與語言運用能力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關鍵因素是什么,如何克服聽說與讀寫脫節(jié)的問題,等等。本文試圖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討,能從理論上和實踐方面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途徑。
1.語言知識與運用語言的關系
對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的不同側重,實際上是體現了兩種不同的語言本質觀。如果把語言看成是一個知識性系統(tǒng),那么掌握語言的知識(語音、詞匯、語法等)則成了外語教學的最高目標;如果把語言看成是一個交際系統(tǒng),那么在教學中則會注意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yǎng)。前一種知識性系統(tǒng)語言觀左右了我國中學外語教學許多年,它的影響滲透到了語言教育的許多方面,其影響是深遠的。"聾啞脖"和"高分低能"癥均是這種語言教學觀的產物。盡管一些學校經過努力,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訓練,較全面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然而畢竟是曲高和寡,影響不大。再者由于測試的反拔作用,外語教學仍舊停留在語言知識的傳授和操練上。后一種語言教學觀在教學實踐中因許多教師不了解語言知識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雖然也注重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辯證地來看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的關系,它們實際是一種相輔相成的統(tǒng)一體。語言知識是進行聽說讀寫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這個基礎,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的過程就難以實現。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靈活運用知識之上的。然而知識不等于能力。那種認為掌握了語言知識就等于掌握了語言的觀點是錯誤的。
衡量一個人外語水平的高低,其標準是看他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如何。語言知識是為交際能力服務的,語言知識也只有通過言語交際活動才能得到鞏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中只要缺一,語言的信息交際就會中斷。語言知識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另外,語言知識的掌握不是靠講,而是靠練,它只有進行言語操練,在情景中加以運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語課是實踐課,它必須要通過聽說讀寫的反復操練才能形成自動化的習慣。語言形成習慣,也僅僅是掌握運用外語的一個條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語言運用能力。掌握語言知識是外圍,形成語言習慣是中圍,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言語交際能力是核心。
2.語言知識向語言運用能力轉化的關鍵因素——教師
如果從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內部規(guī)律看,從語言知識向語言運用能力轉化有一個中間媒介,即語言形成自動化習慣的聽說讀寫技能訓練。但是,促使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它的外部因素在起作用。在這里,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是決定知識向能力能否成功轉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強調教師素質的重要性并不與當前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相悖。"以學生為中心"論其實質就是要教師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機、興趣,以便能因材施教。目前,教師的整體素質偏低是制約我國基礎教育向前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外語教師尤甚。這主要體現在:(1)職業(yè)道德不夠高;(2)外語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不夠熟練;(3)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論素養(yǎng)。
因教師素質較低的原因,導致了許多教學科研成果無法加以利用,造成嚴重浪費。如英語教學原則是許多教學科研人員經過長期的實踐總結出來的教學經驗的升華。正確理解和全面貫徹這些教學基本原則是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根本保證。
英語教師如果具備了良好的語言基礎知識和扎實的聽說讀寫能力,并且教育理論知識豐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那么促使學生的語言知識向運用能力轉化,亦將不是什么難事了。教師一口流利得體的英語,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種氛圍中學生聽到的都是英語,按克拉申的觀點,只有大量可理解輸入才能導致大量的輸出。學生只有英語聽多了,他才能開口說。教師通過運用"多信息、高密度、快節(jié)奏"原則(由章兼中教授提出),能極大程度地加快學生的語言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進程。傳統(tǒng)的教學存在幾個主要弊端,一個是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語言信息量少。要克服這一點,教師就應增大信息量,多讓學生接觸一些外語材料。二是學生外語實踐的量少和面窄。如果能發(fā)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充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能動性,主動參與課堂中各項實踐活動,就能改變這種消極被動的局面,能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操練的機會。三是學習和操作的節(jié)奏緩慢。快節(jié)奏要求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明快。學生操練外語的頻率要高,速度要快。教師的提問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學生的回答節(jié)奏加快。
3.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英語課堂教學的主導和組織者是教師,學生應當積極參與配合,因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像上面提到的復習食物類單詞這一教學活動,教師在其中扮演的就是導演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學生,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生動有趣。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是決定教學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決定著學生的興趣濃淡、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高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把持課堂,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教師按部就班,學生傾耳細聽;教師問,學生答,課堂氣氛只會越來越沉悶,教師越教越吃力,學生越學越沒勁。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要研究學生,要了解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心理和需要。組織教學要從實際出發(fā),按照英語教學的原則,盡量使用英語,適當使用母語;精講語言基礎知識,著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各種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充分接觸英語,運用英語,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英語過程中的主動性,使教學過程本身成為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發(fā)展和提高的過程。
4.開展課外英語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
教師要提供一個舞臺,讓學生大膽說大膽做。要真正讓學生成為主人。在學完課文后,可抽出一節(jié)課專門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父母及鄰居等。學習他們的興趣愛好、社會交往等等,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談論,不定期進行英語演講比賽,開展"英語角"活動,讓學生在這里講故事、看對話表演、唱英語樂曲、做互動游戲等。鼓勵學生多聽英文歌曲或者觀看原聲英文電影,也是提高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好方法。同時,要求英語教師以身作則,多講英語,讓學生盡可能置身于英語環(huán)境中。教師平時遇到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用英語和他們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