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渝明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57-02
學習積極性具有潛在性,一旦被調動起來,就會對學習活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學習是一種艱苦復雜的勞動,如果沒有積極性的推動,學習就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當前,一些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夠理想,主要是由于學生本身缺乏學習積極性所造成的。當然,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方面的問題,也有學校教育和教學方面的問題。因此,教師不應當責怪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而應當多從自己教的方面去尋找原因。
1.重視學習目的教育,誘發學生學習動機
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端正,是對提高學習積極性長時間起作用的因素。教師要利用各種機會結合實際,不斷向學生進行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數學的社會意義,看到數學的實際價值,誘發其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提出并說明課題內容的意義和重要性,還可以通過生活實例,知道學習到的知識能解決什么實際問題,讓其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學習的重要,激發和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例如:學習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后,可以讓學生量出家中電視機的長和寬,然后求出它的面積;再讓學生想辦法求出學校沙池的面積。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實踐,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提高學習的熱情。學生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逐步明確學習的意義,對探求數學知識產生了樂趣,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就能一直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獲得優良的成績。
2.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所謂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處于同等的人格地位,享有相同的權利。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學過程不但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交流的過程。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于參與的條件。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會產生對話的欲望,課堂才能實現智慧的碰撞、經驗的共享、心靈的契合和理性的升華。師生之間這種平等的雙向交流,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能從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下《找規律-覆蓋》一課時,導入這樣一個情境:(出示俄羅斯方塊游戲)這個游戲同學們玩過嗎?把這個方塊橫著放下去,如果是你,你準備把它放在什么地方?一共有多少種方法?學生一看到這樣的問題情境,立刻激發了學習興趣。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問題中了。
4.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問題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小學數學教學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活動置身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探索、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認為"數學是一種傳授社會經驗的手段"。因此我們今天的數學教學要與信息社會發展的趨勢相適應。要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的素材,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學生就會產生親切感和求知欲,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對于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學《確定位置》時,我聯系學生的課堂實際,讓他們說說自己坐在第幾排第幾個,并說說是怎樣確定自己的位置的。這樣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經驗,使學生學習探索更感興趣。用上課班級小朋友做操的隊列圖片替代教材上安排的小動物圖片,使學生身臨其境,將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解決自己班級小朋友的位置問題,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在練習的設計中,除了完成書上有關的習題,還增加了一些趣味的題目,如畫一畫、猜一猜等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地給學生以"有趣"和"成功"的體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地探索,自由地思考,自信地表達,在充滿情感和智慧交織的流光溢彩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的動力和能力。
5.開展適當競賽,提高學習熱情
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競賽中,由于小學生有著很強的好勝心,總希望爭第一,得到老師的表揚,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比賽,如"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例如:在"筆算加法"練習課中,我進行了"看誰最細心"的比賽,大張旗鼓地表揚細心做題的同學,評他們為細心標兵,獎給他們小禮物。比賽效果很好,做錯的只是個別。又如"筆算除法:商多位數"的練習,我設計了這樣的比賽:比賽內容是四道除法筆算題,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進行比賽,完成最快的小組加 10 分,第二名加 8 分,如此類推,分別是加 6 分,加 4分,然后同位互相批改,每一位全對的同學能為小組爭得 5 分,最后評出得分最高的小組為優勝,這樣比賽不僅要比速度,而且要比正確率,全班同學都很積極參與。
總之,教師要把學生看做學習的主體,他們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傳授知識、技能時,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把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另外,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還很多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及時總結,并恰到好處地運用,從而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