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凱 圖|李建束(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賀嘉舞臺只是指尖的一個魔方
文|孫凱 圖|李建束(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賀嘉騰訊云布道師,福布斯中文網專欄作家,TEDxZhuhai策展人,前香港衛視策劃顧問。全國最大公益組織孵化器恩派的傳播顧問,廣東電臺財經頻道客座嘉賓。
與大多數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的創業者相比,賀嘉的創業顯得另類而特別:不是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純粹是從個人興趣出發;沒有傳統創業的實體支撐,更多的是一種理念的傳達;分享取代獲得成為了賀嘉創業的主旋律。
從2012年9月“TEDxTangjiabay”首次分享活動的200人規模,到今年11月“TEDx珠?!?00多人會場座無虛席,賀嘉用了近5年時間讓這個全球性的公益演講活動在珠海生根發芽,逐步發展壯大。賀嘉的團隊也從當初的單打獨斗到現在有了更多志同道合朋友的陸續加入進來。不同于其他“背水一戰”的全職創業者,賀嘉和他的團隊成員都有著自己的正式職業,創業對他們來說更像是一種興趣,一種精神。雖然沒有任何經濟回報,但他們卻獲得了比金錢更重要的精神預約和價值提升。這,也許就是他們一路堅持的原因所在。
在2012年之前,賀嘉只是工作在南方軟件園里的一個普通工程師,過著“錢多事兒少離家近”的悠閑生活。雖然沒有他當初想象中“每天在海浪聲中醒來,在椰林海風下寫著代碼的愜意生活”,但對于一個剛剛畢業3年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工作已經是夢寐以求的理想狀態??墒?,想要做點什么的賀嘉并不滿足于這樣的平淡生活,每天下班之后回到自己租住的房子里,反而成了他一天中最無聊的時候,為了給自己找點事情做,他在業余的時間里參加各種各樣的讀書會、學習角活動。
混跡了幾年之后,他開始漸漸厭倦了這類活動。賀嘉覺得:這類活動大多是一幫剛畢業的學生和在職場3-5年的新人組織的社交活動,更多是一群社會新人的狂歡,對于號稱提升組織能力和英語水平的幫助不大,也無法幫助自己融入本地社會的主流。
于是,賀嘉開始尋找對于提升自身能力修養更有意義的活動和平臺,機緣巧合之下,賀嘉在一次偶然的網絡瀏覽中看到了TED的演講視頻:“How to start a movment”,嘉賓的精彩分享和活動新穎獨特的組織形式,尤其是其開放式的平臺和公益分享的理念讓賀嘉十分認同,賀嘉覺得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通過對TED組織形式的深入了解,賀嘉發現TED官方在2009年開始就開放了他們的子品牌項目“TEDx”,該項目面向全球開放申請,每個人都可以向TED官方申請自己所在城市的TEDx活動。在閱讀了十幾頁的TEDx活動規則,觀看了無數TEDx世界各地的活動案例之后,賀嘉覺得,自己也可以組織這樣跨界創新的分享活動。充分了解和準備之后,賀嘉自費參加了嚴格TEDx的地區策展人面試,終于拿到了“TEDx Tangjiabay”的活動組織許可。


拿到授權僅僅是開始的第一步,接下來賀嘉要面臨更多更實際的困難:人員、場地、資金、宣傳、嘉賓邀請等等方面對于第一次組織此類活動的賀嘉來說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資金,賀嘉就在公司和社會上尋找贊助支持,最終公司團委在賀嘉的三寸不爛之舌之下,答應贊助其一筆青年活動經費;沒有團隊,賀嘉就親力親為,自己寫活動方案、自己設計和制作宣傳物料、通過微信、微博招納志愿者、與素未蒙面的嘉賓溝通,邀請對方前來自己的活動演講;沒有觀眾,賀嘉就自己注冊微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宣傳,在公司的平臺宣傳… …
2012年5月,經過賀嘉的不懈努力,第一次“TEDx Tangjiabay”活動在南方軟件園內的工行軟件開發中心舉辦,吸引了200多位感興趣的觀眾到場觀看,其中大部分是賀嘉公司的同事,還有一部分賀嘉從自己的朋友渠道邀請,特意趕來參加的外界觀眾;演講的嘉賓也邀請到了“36kr聯合創始人李艷波”“資深登山者包一飛”“聯合國顧問羅蘭”等眾多在自身所在領域頗有建樹的知名人物,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從前期籌備到現場統籌,整個活動幾乎是賀嘉一個人在前后奔走,中間更是經歷了許多曲折,忙碌之中,也讓賀嘉收獲了許多,他的視線不再局限于身邊一個小小的圈子,視野開始往更廣闊的方向延伸,一次活動,為賀嘉打開了另一個嶄新的世界。
2012年年底,許多附近的朋友開始以志愿者的形式加入到賀嘉的團隊中來,改變了賀嘉開始之初單打獨斗的尷尬場面,更多朋友的加入讓賀嘉可以有更大的空間發揮,將“TED”的理念在更多的人之間傳播。從2013年開始,賀嘉帶著他的團隊又在唐家各地舉辦了多場不同主題的演講、沙龍等活動,聚攏了大量人氣。
賀嘉團隊的努力不但讓“TEDx Tangjiabay”團隊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也為許多剛剛起步的創業者提供了新的思維,幫助他們鏈接了更多自身正急缺的社會資源:有一位觀眾就是受到演講嘉賓的啟發,在珠海開辦了第一家“微博咖啡館”,雖然因為其他各類原因最后項目未能落地,但也為創業者打破了思維的局限,給了他更多的啟發。
隨著“TEDx Tangjiabay”的成功,賀嘉覺得這種基于一個小社區的分享活動已經局限了團隊的發展,賀嘉希望能夠為團隊和觀眾拓展一個更大的平臺,而不是局限在“唐家灣”這個小的社區內。于是,在2014年,賀嘉自費數萬元前往加拿大參加TED大會,將目前只有百人規模的區域性社區平臺“TEDxtangjiabay”升級成為可以容納上千甚至幾千人的城市級的綜合交流載體“TEDxZhuhai”,讓他們的理念能夠“影響城市里更多有思想的頭腦”。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這個平臺,并對此爆發了極大的興趣,在2015年的“TEDxZhuhai”年會上,1000余張門票在10天內全部售罄,洶涌的熱情讓賀嘉始料未及,最后因其他方面干預,不得不退掉部分已經售出的門票來控制人數,保障活動質量。
“TEDxZhuhai”的日漸壯大,讓賀嘉有機會和一些創業者交流他們的創業故事;和許多知名大咖共同探討行業發展前景;許多媒體也開始關注這個年輕的創業者和他的分享理念;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通過演講嘉賓或者活動志愿者的形式加入到賀嘉的團隊中來,并為賀嘉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從2012年年底開始,賀嘉開始獲得在各類媒體和平臺上展示自己和“TEDx Tangjiabay”的機會:受邀成為香港衛視的特別顧問;擔任福布斯中文網FT中文網、虎嗅等多家網絡媒體撰稿人;多次為長江商學院CEO班舉辦主題演講;2015年5月,賀嘉因在活動上的優秀表現,接到了來自深圳騰訊的橄欖枝,成為一名騰訊云布道師。
從開始的單打獨斗到后來的協同作戰,賀嘉認為他學會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團隊激勵和給予團隊成員反饋。賀嘉的團隊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創業團隊,團隊的每一個成員包括賀嘉自己都有自己的職業,參與到這個項目的初衷僅僅是因為滿腔熱情,能夠參與進來的時間也僅限于業余時間。這種看起來并不太穩定的團隊結構讓賀嘉開始思考:當熱情褪去之后,團隊是否還能保持活力,在團隊獲得成功的同時,團隊的每一個成員又能得到怎樣的回報?公益性的理念決定了他們無法用經濟回報來回饋每一個參與者,那在經濟之外,又能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回報每一個人的付出?
“當大家都有收獲時,一件事情才能繼續下去”。除了對優秀成員和項目團隊的獎勵外,賀嘉還積極輔導成員的個人演講能力和對職業發展的規劃,甚至幫助成員完善自身商業上的資源配置,幫助他們尋找合作伙伴和更好的就業環境;幫助成員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由他們擔任大會主持人、沙龍活動的策展人,給他們充分的鍛煉機會,讓團隊每一個成員都能獲得個人價值和能力的提升。
在幫助團隊成長的同時,賀嘉也試圖讓更多的人接受他的跨界創新理念,建立一個跨越不同領域的、有意思的鏈接。并為此做出了許多嘗試:他們試圖將珠海的城市自媒體大號和高校的自媒體們連接在一起,共同分享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將熱衷公益的觀眾和媒體資源鏈接在一起,交流公益傳播,為公益事業的推廣尋找合適的媒介平臺;促進珠海本地的創業者和科技、投資等領域的知名人物之間的交流了解,幫助創業者尋找投資,幫助投資者發掘項目。




“只有持續地為珠海的本地社區提供有價值的想法,幫助本地的企業鏈接各類創新資源,我們這個品牌才有價值。”
通過促進不同領域之間的跨界聯合,賀嘉和他的團隊也認識了各個領域的意見領袖、成功人物。因為嘉賓的推薦,賀嘉的團隊還登上了湖南衛視《越策越開心》的節目舞臺,向全國觀眾展示“TEDxZhuhai”跨界創新的理念和珠海本土有趣的“idea”及精彩人物。賀嘉還邀請了幾位在“TEDxZhuhai”的活動中有過精彩演講的嘉賓和珠海本地人物共同參與到節目中來。賀嘉認為:推廣傳播是為了更好地交流分享,只有更多的人通過“TEDxZhuhai”的平臺認識自己想要認識的人,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才會促使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并通過他們的傳播讓更多的資源和有趣的創意通過“TEDxZhuhai”的平臺交流碰撞,產生創新的火花,賀嘉和他的團隊也會在這個循環中獲得更多的認可,將更多的精彩分享給更多的人。
從2012年第一次組織“TEDxtangjiabay”活動開始,TED演講讓賀嘉接觸了更大的世界:讓他有機會帶領自己的團隊做一件改變社區創新氛圍的事;接觸了不少我這個年紀難以接觸到的CEO、明星、媒體主編等社會名流;增長見識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對于互聯網創業、智能硬件、新媒體的獨特思考。“不夸張地說,TED演講算得上是改變了我的一生。”
改變自身的同時,賀嘉也通過“TEDxZhuhai”改變和成就了許多身邊的人,從團隊成員到嘉賓、觀眾,越來越多的人在賀嘉的組織下交流、共鳴,越來越多的創新思想在這座城市里傳播、碰撞。
A Stage For You And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