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戀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管理學院,長沙 410205)
地方政府征收環境稅對雙寡頭市場進入決策的影響
潘戀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管理學院,長沙 410205)
環境稅即生態稅,它是把生態破壞的社會成本,內化到社會微觀主體生產成本中,再借助市場機制對環境資源予以再分配的一種社會經濟調控手段。文章在引入環境稅的基礎上,分析了雙寡頭企業的市場進入決策及其企業的經營績效。分析結果表明:當環境稅率較低時,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的生產成本都在增加;當環境稅率較高時,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生產成本在增加,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的成本不變。
地方政府經濟行為;環境稅;雙寡頭市場
環境稅在促進減排提高環境質量的同時,還能夠向社會提供可循環的財政收入,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更傾向于既向排污主體征稅,又在其他方面向其提供補貼或分配排放配額的原因。另外,政府還可以運用環境稅收入來減少甚至消除其他扭曲性稅收,促成綠色稅收系統的形成。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在環境稅存在的情況下,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在規制市場中更加難以生存,因為包括生態補償價值和環境稅在內的巨大的與環境外部性排放相關的成本。因此,對于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而言,探究環境稅對其績效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在環境稅政策存在之前,在一個資本稟賦豐富的地區,假設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已經生存并建立了自己的倉庫、設施、市場渠道等。假定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相比資本稟賦區域,以較低的環境排放量生產一種部分可替代產品。當考慮長期內的競爭,忽略任何固定成本的影響,包括技術升級的固定投資成本,主要關注這兩家公司的價格和排放水平競爭。為方便分析,本文做以下幾個假設:當一個企業在損益表中零利潤時,它不能在市場中生存。在本文的模型中,排除兩家企業零利潤的情形,因為零利潤意味著它們不能在市場中生存;對每個企業的環境減排技術升級決策建模,這種決策選擇是一個連續序列的選擇,而不是離散選擇中的組合選擇;不失一般性,取值范圍是0到1,代表最清潔的技術,代表最不清潔的技術。
在以上假設前提下分析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目標是通過選擇基于確定產量的最優價格來使利潤最大化。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目標函數如下:

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相對應的企業的目標函數如下:

在地方政府環境稅存在的情況下,每一種情形只有一個均衡解:當并且當2α≤t<并且當
不存在環境稅政策時,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受益于環境外部性將采取不清潔的技術。存在環境稅政策時,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為了最大化其利潤并保持其產量,不得不采取減排措施。另一方面,相比較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在相同減排量下,只需承擔較低成本的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比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對碳稅率的敏感型更強,因此,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的減排成本比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減排成本增加得更慢。
根據存在政府環境稅雙寡頭企業市場進入決策模型,在其中有競爭存在,對應于兩種不同的環境稅率進行分析。
(1)當環境稅率t∈[0,2α),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績效
首先研究t∈[0,2α)的情形,在這一稅率區間內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的技術選擇為雙寡頭壟斷市場的博弈均衡模型為:
第一,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均衡解:

第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的均衡解:

可以看出,存在環境稅情形下,環境稅率t∈[0,2α),檢查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尤其是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是否能夠在市場中存活,其分析結論如下:當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滿足生存條件,它可以生存,否則,它將被市場淘汰;同時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符合:并且并且可以生存,否則它將從市場消失。
相對于處于無環境稅的情況下采取減排的技術,在環境稅存在的場景下,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將改進其環境排放水平以最大化其利潤。但是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生產成本:將比不存在環境稅的情況大。因此,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在存在環境稅的情形下生存更為困難。通過假設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可以生存的要求,可以描述存在環境稅的情況下,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的績效。
(2)當t∈[2α,2δα),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績效
接著研究第二種環境稅率的企業績效表現,當t∈[2α, 2δα),在該環境稅率條件下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的技術選擇是和雙寡頭壟斷市場的均衡結果如下:
第一,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均衡解:

第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的均衡解:

可以看出,存在環境稅情形,并且環境稅率t∈[2α, 2δα),還是分析這兩家公司是否能夠在市場上生存。結果顯示,在存在環境稅的情況下,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的存活要求如下:當其滿足以下其中任何一種條件時,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可存活的條件為:并且并且t∈否則,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將被趕出市場,其中,并且而且環境稅率t∈[2α,2δα)范圍內,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都可存活。這是因為當環境稅率t∈[2α,2δα),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采取環境減排技術,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的環境稅要高于當t∈[0,2α)時的環境稅。另外,當環境稅率t∈[2α, 2δα)時,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的收益在市場中存活沒有限制。由于環境減排費用(比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有更高的成本,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仍將采用較為不清潔的技術。因此,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將面臨更高的碳關稅(比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這導致了其生產成本和價格的增加。因此,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存活密切依賴于市場規模。
根據地方政府征收不同環境稅率,可以獲得如下結論:
(1)當環境稅率t∈[0,2α)時,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的生產成本都在增加。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產量和利潤在t的范圍內減少,而對于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在范圍內減少,在范圍內增加;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利潤之間的差異是由其生產成本差異決定的。這是在環境稅政策存在的情形下,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這不同于環境稅政策不存在的情形,由于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使用比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較為不減排的技術,它將被收取較高的環境稅,這將導致較低的利潤和產量。如果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決定改善其環境排放水平,以減少環境稅的費用,它仍然必須提高價格,以抵消額外的生產成本,然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得益于較高的環境率,即時,當環境稅政策存在時,具有較低的生產成本的企業將獲得更多的產量和更多的利潤。
(2)當環境稅率t∈[2α,2δα)時,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生產成本在增加,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的成本不改變;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產量和利潤在減少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的產量和利潤在增加;這兩家企業的產量和利潤之間的差異是由其生產成本差異決定的。相比在環境稅率t∈[0,2α),當環境稅率t∈[2α,2δα),較高的環境稅將促使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進一步提高其環境排放量和承受更高的生產成本。相反的,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會采取清潔的技術以減輕增加的環境稅的影響。
根據以上分析結論,應該加快我國環境稅構建,加強對環境有影響企業的硬約束。具體而言:
(1)加快資源環境稅費改革。從生態服務系統保護的角度出發,對污染物排放、破壞生態系統服務的行為或產品征收專門環境稅。并且理順自然資源及其環境破壞補償的關系,明確各種環境破壞中征收稅費的各自功能,合理確定稅收在環境中的調控范圍。加快推進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加快推進環境保護稅立法。
(2)完善生態補償機制。要明確資源稟賦所在地企業的保護成本和資源貧困所在地企業使用資源而產生環境破壞的成本,并根據相應的核算標準確定生態補償標準和生態補償分擔比例,以中央縱向財政轉移支付和地方橫向財政轉移支付相結合共同補償。同時探索建立多元化補償機制,逐步增加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制定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辦法,以地方補償為主,中央財政給予支持。
(3)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開展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事務,都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加大對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支持力度。加快推進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運營管理單位向獨立核算、自主經營的企業轉變。組建或改組設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加大國有資本對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投入。支持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國有企業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1]Hotelling H.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31,39(2).
[2]Serafy E.Absorptive Capacity,the Demand for Revenue,and the Sup?ply of Petroleum[J].The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1,7(1).
[3]張海瑩.負外部成本內部化約束下的煤炭開采稅費水平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2).
[4]曾先峰,李國平,汪海洲.基于完全成本的碳酸稀土理論價格研究——兼論中國稀土資源定價機制改革[J].財經研究,2012,38(9).
[5]金艷鳴,黃濤,雷明.“西電東送”中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基于三區域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7,(10).
[6]葛世龍,周德群.可耗竭資源開采中的資源稅征收預期影響研究[J].系統工程學報,2009,24(2).
[7]阮利民,曹國華,謝忠.礦產資源限制性開發補償測算的實物期權分析[J].管理世界,2011,(10).
[8]徐大偉,涂少云,常亮等.基于演化博弈的流域生態補償利益沖突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2).
(責任編輯/易永生)
F812
A
1002-6487(2016)22-0063-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2&ZD003);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14YBB050)
潘戀(1982—),女,湖南湘陰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經濟學與政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