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瓊
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研究現狀及思考
萬瓊
我國的英語學習者母語文化知識匱乏,母語文化意識淡薄,導致了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嚴重失衡,“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開始凸顯,極大阻礙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里2000-2013年國內所發表的有關外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育的學術論文為數據樣本進行分析、總結和歸納,并提出了個人的想法。
英語教育中國文化失語現狀及思考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語言與文化研究在外語界出現了一個又一個高潮,學者們認識到語言、文化、教學三者之間的密切聯系。80年代末,“文化導入”這一術語便在我國出現并對外語教學產生影響。語言教育專家們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測試環節等方面都對目的語文化給予了充分的關注。但是,我國的英語學習者母語文化知識匱乏,母語文化意識淡薄,導致了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嚴重失衡,“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開始凸顯,極大阻礙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從2000年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首次提出了“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后,研究者們對中國文化教育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探討,并取得了諸多成果。本文主要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里2000-2013年國內所發表的有關外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育的學術論文為數據樣本進行分析、總結和歸納,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1.1研究數量分析
筆者利用中國學術期刊網全文數據庫以“中國文化失語”為主題對2000年至2013年間發表的學術論文進行高級精確檢索,發現國內與英語教育和中國文化失語相關的研究成果共有231篇,其中期刊為189篇,碩士論文40篇,博士論文1篇,重要報紙文章1篇(見表1)。

表1: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研究成果統計
從上表可以看出,到目前為止,外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育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萌芽階段(2000-2006年),緩慢發展階段(2007-2010年)及快速成長階段(2011-2013年)。南京大學從叢于2000年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第一篇題為“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育的缺陷”引起了外語界廣大同仁的關注。2001年和2002年處于思考驗證的階段。此后,有關中國文化失語的文章不斷涌現。在萌芽階段,7年間只有9篇論文,而且都是闡述外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育現象,沒有系統的理論研究指導教學實踐,即在外語教學中由于缺乏中國文化教育的融入,逐漸發現在教學結果上產生的了一些問題。大多數論文只對這些問題進行描述,卻沒有研究出成套的理論方案來指導教學。2006年以前此項研究基本停滯不前。在緩慢發展階段,論文數量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4年共63篇論文。在這一時期,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們對國內外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發展極為不平衡的現狀更為關注,對中國文化教育應融入外語教學這一問題引起重視,對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出詮釋,并探索出在教學實踐中具體做法的雛形,研究主題更為鮮明深入。從2011年開始,論文數量明顯增加,到2013年為止僅3年間已經達到153篇,占所有論文的66.2%,將近論文總數的2/3,涉及面更深更廣,教學策略研究得更為透徹,更具有指導性。
1.2研究方法分析
概括起來,這些論文根據涉及的主題內容不同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對中國文化失語現狀、原因及后果的描述;對外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必要性及可行性的研究;在外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從研究方法來看,主要有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
1.2.1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主要涉及到兩個方面,即大學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教學和從跨文化角度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探討。崔剛從討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中國文化滲透的重要意義入手,提出了從政策引導、教學研究、教材編寫、教學和課外活動、社會環境的創造等幾個方面來改變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教學失衡的現狀。李倩、孫曉從社會發展和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樹立學生文化意識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中滲透的必要性,探討了通過對比中、西方兩種文化來組織英語教學、提高英語教師素質、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方面來加強中國文化滲透。宋曉紅則從分析原因入手,剖析了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的必要性,并且從培養平等文化意識、加強文化教學、改革人才培養選拔制度、教材建設、課程設置、更新教學理念等方面探討了其對策。劉瑩、范偉主要從開設中國文化英語課程的重要性和具體的實施方法等方面進行了針對中國文化失語癥開設中國文化英語課程的可行性研究。
1.2.2實證研究
在實證研究方面,研究者從不同層次對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張為民、朱紅梅對清華大學126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通過答卷和訪談的方式進行了使用英語轉述中國特色文化話題的能力的調查,并且對受測者所用英語教材和教學大綱進行了檢看。調查結果表明,大多數受測者不能很好地用英語表述中國特色文化;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受到了明顯的忽視。從教學的角度就大綱制訂、教材編纂、課堂教學等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的路徑和方法提出了建議。肖龍福、肖笛等對山東省兩所高校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171名四年級本科生和26名英語教師通過設計的測試卷、訪談及問卷對受試師生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及其英語表達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同時通過對山東省內10所高校外語院/系的教學秘書或相關人員的電話訪談或面對面交流對中國文化課程設置與課堂教學狀況等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對59名受試教師和學生對中國文化教學的態度進行了問卷調查,并且分析了我國英語教育教學大綱中中國文化教學目標。文中指出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校英語教學大綱對中國文化的教學目標及要求還缺乏更詳細、明確的描述及規定。針對研究中發現的問題作者建議最大限度地明確教學大綱中中國文化教學的相關細則;在此基礎上實施教學、評估一體化,以落實好中國文化的教學,培養具有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能力的英語人才。于蘭、王曉輝則對英語專業三個年級共169名學生中國文化與英美文化掌握情況分別做了調查和測試,通過對比發現,各年級學生對于英美文化表達的正確率均明顯高于中國文化的英文表達;對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表達的掌握均隨著年級的增長呈現上升趨勢,但總體上仍然保持在較低的水平。還對相關教材、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等方面現有狀況進行了分析,探究了解決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相應對策。
總的來說,我國外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學研究總數少,研究成果尚未形成體系和影響力,整體發展仍然處于初始階段。研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亟待加強,研究內容橫向范圍涉及面有待進一步擴大。從以上研究成果的論述可以看出,理論研究僅停留在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剖析上,理論研究的深度還有待加強。實證研究方面目前絕大多數是有關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調查研究,而對中小學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教學方面的研究相當匱乏,這方面的研究還需深入。可適當擴大研究范圍,不能只局限于對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研究,還可以拓寬至中小學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教學,應當把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教育貫穿到各層次英語教學之中。
國內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教學的研究在廣大教育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一些成績,初顯了進一步的研究實力和潛力,研究還有待更深入地去完善。但是,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改善我國外語教育中中國文化教學的效果和質量,解決“中國文化失語”問題還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予以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3.1加大改革執行力度
盡管國內學者對于中國文化教學的研究已經持續了十余年,但目前的教學現狀說明這些呼吁已經引起了關注卻還沒有使大綱制定者的足夠重視。在改革舉措還未正式制定之前必將經歷一個很長的研究驗證的過程,調整須慎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應該明確中國文化教學的相關細則、給予中國文化教學合理的地位。目前對英語教育教學大綱中中國文化的教學目的、教科書編寫、測試等核心問題關注不夠,改革執行力度不夠,進展緩慢,效果欠佳。
3.2克服困難和挑戰
由于長期受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我們的教師和學生都難以從以培養純語言技能為中心的應試教育模式中走出來,更難以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來看待我們的外語教學。把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僅僅理解為語言能力的培養,卻忽視了跨文化交際中文化的雙向交流,忽視了英語教學的另一重要目標是要用英語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另外,文化失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的匱乏,這是一個多學科合力才能解決的問題,這些學科包括那些加強學生本民族文化修養的課程,如大學語文、中國歷史、跨文化交際學等。僅僅大學英語一門課程是無法完全改變現狀的。
[1]從叢.“中國文化失語癥”: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2]崔剛.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J].中國大學教學, 2009,(3).
[3]李倩,孫曉.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2).
[4]宋曉紅.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的原因及對策[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9).
[5]劉瑩,范偉.針對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的策略研究--開設中國文化英語課程的可行性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1).
[6]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增1).
[7]肖龍福,肖笛,李嵐等.我國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狀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
[8]于蘭,王曉輝.大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現狀調查及對策分析[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9]黃秋暢.國內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研究現狀述[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1,13(1).
(作者單位:湖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2012年湖北省教育廳教學研究立項項目“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本土文化失語’現狀與對策研究”(SJ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