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蕾 本刊特約記者
朱 莉 本刊記者
保險資管聚首上海共謀險資“出海”之道上海市保險學會主辦保險資管研討會
黃蕾本刊特約記者
朱莉本刊記者

低利率趨勢下,資管市場“資產荒”的憂慮逐漸抬頭,這也困擾著坐擁萬億可投資資產的保險行業。面對快速擴張的資產規模,持續增加的到期再投資資產,如何為這些龐大的資金找到一個理想的投資出口?保險機構的投資掌門人們正急尋良方。
11月9日,在由上海市保險學會主辦、保險投資網協辦的“2016年學術年會系列活動之保險資產管理專題研討會”上,多位來自大中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的投資負責人,都不約而同地將演講主題聚焦在“境外投資”上。
與會的一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負責人表示,保險資金參與滬港通開閘已有兩月,從估值比較、AH折價率、股息率、全球配置等角度來看,港股對保險資金仍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他所在公司目前主要青睞這幾類港股:一是人民幣貶值受益股,優選主營業務收入以美元、港幣等升值貨幣結算的公司,如香港本地的地產股、公共事業股等;二是特色成長股,如科技股、教育股、博彩股等;三是高股息率資產,特別是金融板塊的股息率仍有5%左右,是目前港股通途徑下的加倉方向之一;四是精選符合內地資金偏好的中小盤績優股,重點挖掘50億至200億港元市值的優質中小盤股。
除滬港通這個至關重要的催化劑之外,港股對保險資金吸引力的持續提升,還源于環境、語言、資產風險與內地市場的接近。香港市場通常是境內金融機構境外投資的第一站,尤其是在不少保險機構內部,境外投資余額中港幣資產往往占到一半以上。
與此同時,多筆大型不動產交易的浮出水面,也清晰地勾勒出保險機構另一個境外投資偏好——英美等發達國家一線城市的不動產。“在保險機構海外投資能力普遍不強的情況下,由于不動產的收益風險特征較為明顯,更易于把握,因此被保險機構視為優先考慮的投資標的。”一位保險資產管理業資深人士一語中的。
在中小保險機構計劃向港股市場傾斜的同時,“出海”經驗相對更老到的大型保險機構則開始研究起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這主要是它們基于境外投資分散風險、提升回報的角度做出的判斷。
與會的一家大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相關人士解釋說,一方面中國香港市場自身的宏觀風險在加大,配置香港資產所能獲得的風險分散的好處或逐漸消退;另一方面保險資金對發達國家一線城市的不動產投資,也面臨著收益率逐步下行的局面,今年海外一線城市不動產的租金收益率普遍處于4%至5%的水平。而為提高收益率,保險機構普遍利用海外低利率、通過融資加杠桿的形式買樓,當借款到期需要再融資時,保險機構將面臨一定的利率風險。
因此,客觀上就要求保險機構在全球范圍內,以更大的市場、更大的縱深去配置資產、分散風險。“我們認為,新興市場的‘風險’中蘊含著‘機遇’。”一些大型保險機構根據歷史數據分析發現,新興市場正在趨近長周期的拐點。“當前MSCI新興市場指數與發達國家指數的比率已經回到了2005年的水平。新興市場指數的估值水平也已經低于長期均值,部分新興市場已經開始顯現長期買入的機會。”
“除了股票之外,新興市場的債券、地產、PE與基建項目等都存在較好的長期投資機會。”與會專家認為,新興市場將受益于兩大動力:一是發達國家的寬松貨幣政策將繼續推動過剩的流動性尋求高收益資產;二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實施,有助于改善制約新興市場發展的瓶頸——基礎設施。“不少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市場尚未成形,但經濟增長潛力可觀,直接投資與私募股權投資的機會更大。”
與會專家認為,其實不能一味地評判哪個海外要素市場孰優孰劣,尤其是保險業新監管體系償二代今年落地實施后,不同投資市場、不同投資品種對保險機構所產生的不同資本消耗,當是保險機構在“出海”時的一大考量與取舍。
研討會上,多位資深保險投資圈人士分析認為,償二代下的保險資金海外投資大類資產分類,僅區分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而相較于部分發達市場,新興市場對保險機構的資本消耗相對大一些。“新興市場資產的風險因子明顯高于發達市場的同類資產,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保險機構投資新興市場資產的興趣。”
同時,他們也普遍認為,無論是境內還是境外投資,要避免投資過于集中在單一品種上所凸顯出來的“賭性”,即風險不能過于集中。
而另一方面,投資專業人才匱乏的問題也亟待解決。一直以來,我國保險業處于“負債驅動資產”的發展模式,因此優秀投研人才的儲備相對不足,面對境外市場,尤其是眾多新興市場,保險機構的投研力量勢必要加強。
此外,眼下保險機構在“出海”方面還面臨的一個情況是,目前QDII額度相對緊張,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換匯出資受到一定限制。當務之急是,保險機構應積極研究開拓各類創新出資方案,以解決外匯短缺問題。
長期關注險資運作的保險投資網創始人方少華認為,受國家政策的鼓勵支持及經濟大環境的影響,我國險資“出海”的大趨勢將勢不可擋,但風險不容忽視。
一方面,就近兩年險資境外投資的數據來看,投資金額一直處于上漲的趨勢。雖然相比2015年,2016年前三季度的險資境外投資的案例不多,甚至其中不乏最終終止和放棄收購的情況,但境外巨大的可投資空間、國內經濟下行的壓力、監管政策的進一步放開等主客觀因素都為險資境外投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保險公司總資產為12.36萬億元,按照規定,保險公司境外投資總額不得超過上年末總資產的15%。據此測算,2016年的投資總額上限為1.854萬億元,但當前的險資境外投資規模只有2000多億元,僅占可投資總額的10.79%。不難看出,險資境外投資的實際投資額距投資上限相差甚遠,境外投資市場潛力巨大。
目前,具備投資境外資質的保險機構共有16家,但目前只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平安、安邦和復星幾家在境外投資市場中比較活躍,這進一步說明境外市場還蘊藏著巨大的潛能有待開發。
另一方面,目前歐美的經濟政治局勢都不穩定,險企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有必要考慮到這個層面。歐洲方面,英國脫歐對全球金融市場的負面沖擊不可避免,歐盟前景的不確定性使風險溢價大幅上升,這令疲軟的全球經濟增長雪上加霜。美國方面,新總統上任之后的對華政策是否會有所改變,該改變是否會影響到中美關系,進而影響到保險資金的投資行為,這些都是有待進一步觀望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境外投資中所暗藏的風險不容忽視的,投資行為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