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少群 檀革宇王亞茹西南財經大學
供給側改革給我國財產保險業發展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丁少群檀革宇王亞茹西南財經大學
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方、生產方出發,解放企業生產力,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品品質,轉化落后的供給、升級現有的供給、創新新型的供給,最終形成有效供給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從而促進經濟發展的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的主要路徑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目的是加快淘汰僵尸企業、化解產業過剩產能。同時,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供給側改革通過改變經濟結構,產生新的發展動力,從而改變民眾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供給側改革或將引領服務業步入發展的黃金時代。由于產業結構及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供給側改革也必然給財產保險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經濟增長速度連續下滑將導致財產保險總需求和保費收入增速放緩
2010年至2015年,我國GDP增長率分別為10.6%、9.5%、7.7%、7.7%、7.3%和6.9%,六年間經濟增長率由10%以上連續下滑了四檔,2015年GDP增長率首次跌破7%,是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八年里的最低水平。由于保險需求的收入彈性一般都大于1,我國財產保險的收入需求彈性系數估計為1.2-1.3,GDP增速放緩會導致財產保險需求增速出現更大程度的下降。比如,隨著國民收入增速放緩,家庭對一些高檔財產、文化娛樂、旅游等精神層次的消費支出比例的增速也會適當放緩,與之相關的汽車保險、旅游意外傷害保險、家庭財產保險等的需求增速也會相應放緩。
(二)作為傳統制造業支柱的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的去產能,必將導致相關行業領域的保險需求明顯減少、保險經營風險加大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煤礦產能總規模為57億噸,2015年煤炭消費量約為35億噸,產能過剩22億噸,按2015年煤炭的平均價格420元/噸計算,產能過剩煤炭的總價值為9240億元,去產能必將減少煤炭業保險(包括煤炭礦井設備險、礦井安全責任險、煤炭運輸險等)的需求,從而大大降低煤炭業保險的保費收入。比如,戰略定位是煤炭專業保險公司的中煤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實現煤炭客戶保費收入1.42億元,占非車險業務的62.3%;其中煤礦安責險保費收入高達9378.49萬元,去產能必然會減少其煤炭保險業務的保費收入。此外,保險公司對煤炭行業提供的專業化風險保障服務,如創新研發的礦井建設工程保險、煤礦安全責任保險等專業險種,都將因去產能而使其市場需求大大減少。在鋼鐵、水泥及平板玻璃等生產方面,2015年產能分別過剩了4億噸、7.75億噸和3.48億噸,我國主要基礎工業在2015年的過剩量均超過了三成(除了電解鋁),這意味著這些基礎工業在未來3-5年的生產供給不僅不會增加,還面臨著艱巨的去產能和減產量的任務,而這必將導致傳統基礎工業領域有效保險需求絕對量的急劇減少。
(三)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第三產業及新經濟、新興產業占比上升,保險企業為新興產業服務的人才、險種創新及服務能力不足,面臨著服務對象轉變、服務質量和效率要求提高、產品更新的壓力
2015年我國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據“半壁江山”,而未來以新經濟為代表的服務產業還將進一步快速發展。新型業態和新的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等往往意味著新的風險。在產生新的風險保障需求的同時,新興產業是如何運作的、有何發展規律、有哪些潛在的風險因素等,保險企業并不是很清楚,保險公司面臨著適應新風險創新新產品、提供新服務的挑戰。在新興產業加速發展的情況下,保險公司還面臨著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降低交易成本,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直接面對消費者開展一站式、點對點的服務,為保險消費者提供一攬子綜合保險保障,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等挑戰。
(一)供給側改革倡導的“雙創”活動及新經濟、新興產業的發展,會帶來新的風險保障需求(特別是各類科技型保險、互聯互通及電子商務領域的保險),從而為產險業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

新型城鎮化發展及房地產去庫存,為工程類、房產類保險市場發展帶來更大需求
在經濟發展瓶頸期實施供給側改革,在造成舊有產業衰落的同時,也為中國經濟轉型迎來蛻變的可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全年新登記注冊企業數量增長21.6%,平均每天新增1.2萬戶。新動能在推動產業結構改革的同時,也增加了對新型保險產品的新需求。在新成立的企業、新興產業尚不成熟、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的時間點,通過風險轉移的方式來應對企業發展期中可能面對的問題,便是新型產業的較優選擇。因此,如若保險公司在此時抓住機遇、主動出擊,那么保險能夠起到的保障作用就尤為明顯,同時也更利于財產保險發揮社會治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功能,為績優的新型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具體而言,新經濟的發展主要以科技型產業、互聯網產業、高端服務業為主體。因此,風險市場的新型保障產品開發也將以它們作為服務主體。可以依托大數據平臺,借助互聯網的便利,科學合理地設計新型的風險管理產品,為相關產業的穩定發展添翼。例如,在科技領域,第三代核電技術取得重大進展,但其產業化、市場化的過程中將面臨多種財產及責任風險,因而在其研發、生產及管理等方面就需要科技型保險產品來分散轉移風險,促進企業完善風險管理、提高核心競爭力。再如,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個人創業變得更為容易,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個人創業或小微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較為欠缺,因此就加大了創業者對風險保障的需求。一方面,創業者有限的經營能力需要保險來提供保障,比如信用保證保險等;另一方面,電子商務的業務開展離不開保險產品的保駕護航,比如網上支付安全的風險保障、運費險等。
(二)新型城鎮化發展及房地產去庫存,為工程類、房產類保險市場發展帶來更大需求
“十三五”時期,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目標是: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完成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新型城鎮化意味著更多的農民(1-2億)將變為市民并在城鎮安居樂業,這對房地產及市政工程保險、房屋保險、住房按揭貸款保險及家庭財產保險等保障需求的增長將迎來集中釋放期。2015年我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基本建成772萬套,棚戶區住房改造開工601萬套,農村危房改造432萬戶。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也是有效化解部分城市商品房庫存的需要。據國家統計局,截至2015年底,中國商品房庫存為86.3億平方米(其中待售7.2億平方米,正在施工73.6億平方米,待開發土地3.7億平方米),按2015年全國房屋平均價格6800元/平方米計算,86.3億平米房地產庫存的總價值是58.6萬億元。房屋保險的費率一般為0.1%-0.2%,取最低值0.1%費率計算,價值58.6萬億元的庫存房產去庫存,僅帶來的房屋保險保費收入就高達586億元。新型城鎮化發展及房地產去庫存不僅會帶來房屋保險需求的增長,還會同時帶來建筑工程保險、住房按揭貸款信用保證保險、家庭財產保險等的需求。同時,因為大量鄉村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市民,其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會大幅度提高,從而購買保險的能力也會大幅提升,有利于市場中原有的大量潛在保險需求轉變成現實的有效保險需求。
(三)供給側改革的降成本戰略及其相關的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為信用保證類保險發展帶來新機遇,同時,有利于提升投資理財型保險產品的競爭力
要降低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信貸成本,必須打破金融市場的壟斷,大力發展民間金融、互聯網金融。這些小微金融機構(如4300多家P2P借貸公司),因增信的需要,對信用保證保險的需求將會猛增。盡管近兩年小微金融如雨后春筍迅速建立起來了,但是又如何保證投資者的參與度和其經營的可持續性呢?雖然這類機構發展速度迅猛,但是多數壽命期不長,2015年出現了大量P2P公司“跑路”或提現困難,其主要原因就是借與貸兩方面的信用體系都得不到保證,讓社會公眾對其信心不足,資金來源經常性斷裂。這些互聯網金融公司因增信的需要,對信用保證保險的需求預期會急劇增加。事實上,今年已經有部分產險公司正在招兵買馬積極開拓信用保證保險市場。當然,目前的大量P2P平臺和互聯網金融公司魚目混珠、優劣參半,產險公司開拓信用保險市場時必須甄別經營風險,對小微金融機構的資質及資金運作的規范性進行嚴格核查、監督。
另一方面,長期低利率政策的實施,有利于提升投資理財型保險產品的競爭力。我國居民長期以來喜歡把錢存在銀行,家庭金融資產中銀行存款占比一直在90%以上。但目前央行公布的一年期基準利率僅為1.50%,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也都只有1.75%,三年期存款利率只有2.75%。相較于銀行存款,理財型保險產品的功能更全面,既有風險保障,又能獲得跟銀行一樣穩定但水平更高的固定收益率。比如安邦產險公司的“共贏3號”投資型綜合保險(三年期),投保人不僅可選擇火災家庭財產保險、地震家庭財產保險和航空旅客意外傷害保險三個險別中任一險別提供的風險保障,同時還可以獲得按預定利率(央行同期定存基準利率加0.85%)計算的到期給付金。這一固定收益率水平比當前的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三年前定存利率高出了0.85個百分點。相比之下,保險理財產品在發揮基本保障功能的同時,還能獲得較高的保證利率以實現資產的快速增值,表現出比低利率的銀行存款更高的性價比和競爭優勢。而這種優勢是與利率市場化及保險資金具有更靈活的投資渠道分不開的。
(四)供給側改革帶來保險資金投資渠道拓寬和購買優質資產的新機遇
現代保險企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承保與投資的雙輪并驅。雖然承保業務是保險企業發展的基礎,但投資業務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就我們所見,無論是之前的險資海外頻繁舉牌,還是2015股災之后保險投資收益率(2015年險資平均收益率7.56%)的相對穩定,都生動地體現了投資業務的良好發展對于保險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投資業務的發展將更好地促進保險產品創新和承保業務的發展,同時,保險資金的有效運用也將提高保險公司的經營能力。
2015年底我國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高達111795.49億元,較年初增長了19.81%,高增長的保險資產急需尋找投資出路和優質投資渠道。而供給側改革則為保險投資創造了新的機遇,具體表現在:一是去產能及經濟低迷、資本市場低迷,為保險企業低價收購、舉牌進駐優質上市公司股票提供了絕佳機會。例如,2015年以安邦保險、前海保險等為代表的保險公司,先后舉牌了30多家上市銀行和房地產等股份公司。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保險公司以較低價格取得被舉牌公司較大股份的同時,也獲得了被舉牌公司的相關資源,有利于保險與銀行、房地產等行業的合作共贏。二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保障房建設及試點消費金融公司刺激需求等領域,保險資金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國務院批復設立中國保險投資基金3000億元,主要投向“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戰略項目,以及國際產能合作和“走出去”等重大項目。同時,在金融自由化大背景下,保險業將創新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和資金運用方式,通過保險私募基金、股債結合、優先股、資產支持計劃等,加大對科技型小微企業、戰略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以獲取新經濟發展帶來的超額投資收益。必須提醒的是,為規避資本市場波動和投機風險,保險企業應以獲取長期穩定收益為目標,優選長期投資標的,爭取實現與被投對象的互動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