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潤 黃 穎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督局
淺析建設區域性再保險中心的路徑探索
張潤黃穎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督局
作為保險市場的“安全閥”和“調控器”,再保險對我國建設新興保險強國和維護保險體系的安全穩定發揮著重要功能。再保險憑借其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優勢,能不斷拓展直保行業的承保邊界和風險管理能力。因此,推動建立區域性再保險中心對推進我國再保險行業的創新發展,提升我國在全球再保險市場的定價能力和話語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建設區域性再保險中心面臨的主要障礙和具體路徑,結合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創新契機,做了專門研究。
(一)區域性再保險中心的定義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再保險中心”沒有明確的定義,借鑒“國際金融中心”的概念,我們可以認為再保險中心是保險、再保險和中介機構大量聚集,市場健全、開放充分、競爭有序、創新活躍、交易頻繁、風險可控,并依托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形成的輻射和服務超越國界區域的再保險交易中心。目前國際公認的再保險中心有倫敦、新加坡、百慕大等。
(二)區域性再保險中心的特征
基于區域性再保險中心的上述定義,它至少應包含以下四個特征:
一是市場規模大。從市場主體到從業人員,從保費規模到產品服務種類,均具有明顯的數量優勢。以倫敦為例,除勞合社市場外,倫敦市場云集了190多家經紀公司、200多家保險公司和50多家再保險公司,占整個歐洲的80%,此外還有大量的專業服務提供商,如精算師、律師、會計師、理算人和各種咨詢師。
二是交易集中高效。保險與再保險機構有效運營;市場交易便捷,風險能快速有效安排和分散;準確高效的數據統計和信息披露體系。比如,新加坡于1968年宣布開放離岸金融業務,取消對非居民持有外匯存款利息所得預扣稅,長期以來實行優惠的稅收措施降低交易成本,并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大力推進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引進。
三是金融市場穩定。監管規則穩定可預期,法治體系健全,金融風險被控制在較低限度內。比如新加坡采用內外分離的形式,離岸再保險市場和在岸市場各自發展,禁止非居民經營在岸業務和國內業務,非居民的居民交易與國內賬戶嚴格分開,形成了穩健保守的離岸再保險市場發展模式。
四是國際化程度高。經營理念和技術與國際規則對接,資金、人員進出便利,文化氛圍開放包容。比如英國政府運用自由化和市場化的原則對金融保險體系進行管理,允許資本自由地在國際流動,不對外匯兌換或英鎊供給進行管制,對外國投資者支付的股息和利息不征收額外的稅賦,這些包容、開放的金融政策極大增強了對境外保險機構的吸引力。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再保險公司9家,其中中資再保險公司3家,外資再保險公司6家,另有主要從事再保險業務的財產險公司1家——勞合社保險(中國)有限公司,主要集聚在北京和上海。2015年境內再保險公司分保費收入共計1084.79億元,同比下降28.5%(受財務再保險業務迅速縮減影響)。由于技術和人才基礎相對薄弱,我國再保險市場與國際主要再保險中心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一)市場經營主體偏少,結構簡單
與倫敦、新加坡等國際再保險中心相比,我國再保險市場經營主體偏少,結構簡單,尚未形成層次豐富的再保險產業鏈。以新加坡為例,共有專業再保險公司37家、專業自保公司68家、再保險經紀公司29家,獨立開展再保險業務的勞合社承保代理人28個。相比之下,我國再保險公司數量有限,自保公司剛剛起步,再保險經紀以及其他類型再保險中介服務組織發展緩慢。
(二)業務結構不平衡,不利于風險分散
一是我國再保險主體承保風險高度集中于境內。2015年再保險機構再保險分入中,境內分入占92%,境外分入僅占8%,而倫敦、新加坡再保險市場90%以上業務來自各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是全球或區域性的風險集散中心;二是業務結構較為單一,受直保市場業務結構影響,特殊風險保險等技術型險種比例較低,占比70%的財產險分入以車險業務為主,境外業務以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為主。在償二代實施前,我國再保險市場規模增長主要依靠財務再保險和跨境人民幣再保險,2014年兩項業務合計約為700億元,占全部再保險分入業務43.86%。
(三)技術實力薄弱,再保險服務“逆差”較突出
2015年我國保險市場向境外分出保費593.49億元,是境外分入保費的6.5倍。由于境內再保險機構專業人才供應緊缺,風險模型、精算定價等核心技術多掌握在國際再保險人手中,無法形成國際競爭優勢,大量再保險業務外流到新加坡、倫敦等地。
(四)風險管理手段單一,資本工具創新滯后。雖然中再財險2015年在百慕大嘗試發行巨災債券,但是目前我國境內尚未發行再保險證券化產品,僅依靠傳統的再保險業務分出進行風險分散,在利用資本市場管理風險方面尚屬空白。相比之下,隨著現代風險管理技術、金融工程和非傳統風險轉移(ART)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再保險業務形式不斷創新,以保險連結債券為代表的保險風險證券化產品等新型資本工具不斷涌現,風險分散渠道和方式日益豐富。

(一)資金自由流動受限較多
資金流動便利狀況是衡量再保險市場國際化的重要指標。再保險涉及較多跨境資金流動,一國或地區的再保險市場在對外高度開放、資本自由流動、貨幣自由兌換的環境下才能更好實現國際化。我國已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自由兌換,再保險雖然被納入經常項目,但是在實務操作中仍然受到較多外匯使用限制。集中體現在:一是根據《保險業務外匯管理指引》,境內保險機構的跨境再保險外幣保費收入無法結匯,由于境內外匯投資渠道狹窄且收益率較低,削弱了再保險企業的資金運用能力;二是跨境再保險外幣保費收入如果用于境外投資,需要受QDII額度限制,目前該額度資源稀缺。上述兩個限制直接影響了保險機構從事離岸再保險分入業務的積極性。
(二)稅負水平處于明顯劣勢
各種稅收激勵和優惠措施是各再保險中心吸引機構、發展業務的重要措施之一。受我國總體稅制中缺乏離岸稅收安排的制約,上海與其他主要再保險中心相比,劣勢比較明顯。目前境內再保險公司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而新加坡所得稅稅率為17%,其中離岸業務保費收入所得稅稅率為10%;香港的所得稅率在18%左右。以中國人壽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為例,2015年該機構繳納所得稅7.2億元,若不考慮其他因素,僅按照稅率差異來計算,如在新加坡開展同樣業務,中再壽險繳納所得稅為2.9億元,機構凈利潤提高4.3億元。受此影響,無論是全國還是上海,再保險市場中境外分保收入占比持續低下,即使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過程中產生的中國海外利益保費收入,也因分回境內成本過高而滯留海外,其實質是保費變相外流,直接影響了我國區域性再保險中心的形成。
(三)再保險產業鏈尚不完善
一是再保險公司數量較少,由于市場準入條件等限制,大量境外國際再保險人以離岸方式介入中國業務,市場主體集聚效應受限;二是再保險中介市場發育不成熟,外資再保險經紀巨頭憑借長期累積的渠道、信息和人才優勢,幾乎壟斷境內再保險經紀業務;三是再保險交易平臺缺失。有效的再保險交易平臺能進一步推動信息交換及時、交易便利透明、資源利用更優、風險可測可控,從而促進再保險業務集聚發展。新設立的上海保險交易所有望填補這一空白。四是再保險信息化建設滯后,巨災風險、特殊風險等數據積累不足,直保公司開發創新產品所需的再保險技術支持不足。
2015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委和上海市政府聯合發布了《進一步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試點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案》(上海自貿區“金改40條”),其中明確提出要在上海建設再保險交易、定價中心。根據上述文件,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創新開放包括了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建設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等各個方面,這為上海建設具有區域輻射能力的再保險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在具體路徑選擇方面,則需要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
(一)支持再保險交易主體聚集,夯實市場發展基礎
一方面,建議通過分類許可等制度創新,支持在上海自貿區設立中外資再保險機構、自保公司,以及為再保險業發展提供配套服務的保險中介、風險評估、精算和法律咨詢等專業性服務機構。另一方面,建議通過上海保險交易所等載體或平臺,創新特殊風險分散機制,為國內外資本參與風險分散、提供再保支持等提供便利,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管理,確保行為可測、風險可控。
(二)建設再保險交易平臺,重點發展離岸業務
一是建議由上海保險交易所承接再保險交易平臺升級建設。從支持上海保險交易所建設再保險行業數據基礎設施的角度出發,建議指導授權交易所進一步升級完善再保險登記平臺功能,從目前離岸再保險人信息登記,發展到對分出境外業務的逐單登記,從而為監管部門準確掌握境外再保人的中國風險累積提供支持。二是可以率先開展巨災再保險交易平臺建設,借鑒美國巨災風險交易所的經驗,支持我國巨災風險分散。此外可創新承保代理人制度,吸引人才集聚,提高交易效率。三是可以發揮再保險交易平臺的“孵化器”功能。在該平臺上登記交易的境外再保險人,在符合一定期限和條件下,對其申請設立再保險機構給予相應支持。
(三)創新自由貿易賬戶功能,為外匯使用創造便利
自由貿易賬戶是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重要基礎設施,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建議進一步拓寬自由貿易賬戶功能,支持再保險行業提高自身經營能力。具體來說,一是針對跨境再保險外匯保費不能直接結匯,建議在自貿區內允許該業務在一定時間跨度(合同期)和一定金額(合同約定金額)內,實現外幣保費的自由結售匯,這也符合當前外匯管理“流入側”創新的政策導向;二是針對跨境再保險外匯保費境外投資受限,建議在上海自貿區內對從事境外分入的外幣離岸再保險業務,根據再保險合同金額賦予QDII額度限額,在此限額內可直接用于境外投資。
(四)建立離岸保險業務分賬機制,降低交易成本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中國的海外利益保障需求增長迅速,但受制于我國目前較重的稅收負擔,新加坡等地憑借其優惠的稅收政策,成為了我國海外利益回流的重要地區,這本質上是保費的變相外流。為此建議盡快出臺離岸業務的稅制安排,或者在稅制暫難調整的情況下,地方政府通過財政扶持,縮小與新加坡、香港等地在稅負方面的差距。由于所得稅的收支相抵特征,在操作層面建議借助上海保險交易所平臺優勢,嘗試在自貿區實行離岸與在岸再保險業務的分賬核算機制,從而可以對離岸業務采取有針對性的稅優或財政扶持,以吸引離岸業務聚集,在營商環境方面逐步形成與其他區域性再保險中心大致相當的競爭優勢。
(五)積極發展巨災保險,適時探索風險證券化
巨災保險是保險業支持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社會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而巨災保險的健康發展需要有效整合境內外兩個市場資源,形成一套風險集散的成熟機制和操作平臺,這與上海建設區域性再保險中心的功能定位一致。依托市場開放和交易集中的優勢,上海可以優先發展全國巨災風險的交易和操作平臺。在條件成熟時,建議試點設立特殊目的保險機構(SPV)為境內保險機構發行巨災債券等保險證券化產品,并利用上海保險交易所作為發行和交易渠道,依托上海自貿區建設面向國際金融市場的環境優勢,打通巨災風險與境內外資本市場的連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