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摘 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方法推進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對于從事新聞生產、傳播的傳統媒體來說,面對互聯網及新興媒體的沖擊,從提高新聞傳播的有效供給入手進行“供給側改革”非常必要,本文從分析傳統媒體新聞生產面臨現狀、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傳統媒體
2016年被稱作中國“供給側”改革之年,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經濟改革,拉開了我國新一輪經濟改革,推動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大幕。作為新聞傳播和各項信息活動傳播的主體,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海量信息傳播的沖擊和人人都是“自媒體”的傳播渠道多元化的壓力,也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即提高新聞質量,實現新聞傳播的有效供給,突出本地化和個性化,切實提升媒體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
一、當前傳統媒體新聞生產面臨的形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措施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指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穩定經濟增長,就是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針對傳統媒體而言,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普及,手機已成為人們須臾不可離的工具,微博、微信,是許多人接收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有效手段,人人都有“麥克風”和“攝像機”的全媒體時代已成為新常態,受眾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優越感日漸式微……現實中,傳統媒體的記者,特別是市、縣(區)級的媒體記者,如果還執拗于傳統的觀念和角度去從事新聞采編,所生產的節目也會逐漸被受眾摒棄。反之,如能站在時代的潮頭審時度勢、理清思路,在紛繁復雜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獨特發展之路,才能真正把握工作的主動權。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和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對于從事新聞生產、新聞傳播的傳統媒體來說,面對互聯網及新興媒體的強勢沖擊,應借助供給側改革的思維,盡快轉變思路,主動融合新媒體,在傳播的方式、內容、實效等方面下功夫,從新聞生產的供給、生產端入手,增強節目的新聞性、實用性、服務性和權威性,為受眾提供真正有新聞價值和喜聞樂見的“產品”,這才是值得傳統媒體深入探索和思考的地方。
二、當前傳統媒體新聞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1.內容刻板瑣碎,缺少新意。當前一些電視新聞類的節目,特別是地方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受新聞資源、地域空間限制,在新聞采訪上落入了有聞必錄的窠臼。每天的新聞除了地方領導活動的動態宣傳報道,其他事件不論有無新聞價值,“挖到籃子里就是菜”,如社區開展活動、學校開學、企業技術創新等等。從這些新聞里觀眾除了得到表面化、淺層化的日常新聞事件外,別無創新深意,乏善可陳,受眾看到此類新聞味同嚼蠟,只好換臺。
2.缺乏深度報道,分析膚淺。新聞,不缺消費者,不缺消費需求,缺的是高質量、高時效性的公共產品。與碎片化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相比,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優勢在于權威的信息渠道,完整、專業的采編播體系,本該給受眾提供一個更獨特、更具深度的報道,但有些新聞節目僅停留在能見的表層,沒有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對新聞事件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只是通過加入一些相關人物的采訪,增加節目時長,看似一篇“有內容”的報道,但仍然停留在一事一報、就事論事的層面上,沒有完整、清晰的敘事鏈條和具有內涵的深度報道。
3.視野不夠開闊,格局不高。作為市級媒體,由于受地域限制,新聞選材多來自市級及縣區,對省、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涉獵不多,內容上視野不夠寬泛,形式上缺乏評論、特寫、新聞調查等手段的創新,整個新聞顯得格局不高,缺乏主流媒體應有的大氣和自信,沒有起到應有的啟示和引領作用,最終會使受眾對新聞節目感到厭倦和視覺疲勞。
4.正面宣傳居多,監督較少。目前很多新聞節目,尤其是時政新聞多以正面宣傳為主,輿論監督類、曝光類報道分量較少甚至缺失,這類報道在采訪時通常都有一定難度,播出后又容易“得罪人”,往往費力不討好,記者一般積極性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媒體自身的社會責任,長此以往媒體的社會形象和公信力也將大打折扣。
三、傳統媒體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
對傳統媒體來說,當務之急是提升新聞稿件的質量和信息量,增強新聞傳播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服務功能,不僅要改進傳播內容,也要改進傳播形式,讓包括微信公眾平臺、手機客戶端在內的所有先進傳播方式為我所用,實現文、圖、視頻、聲音全媒體齊上陣,只有這樣才能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真正提高媒體自身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在具體操作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在新聞的采寫和編輯上,多一份真誠,少一些套路。首先,應該更加注重新聞性,以有無新聞價值、新聞價值高低作為選擇稿件的唯一標準,做強時政新聞、做好突發新聞、做優民生新聞。即便是刻板的會議新聞,也應從中挖掘其實質內容而不是拘泥于開會的動態活動。其次,注重語言的簡潔樸實、畫面的干凈利落,去除形式的花哨繁瑣。一篇好的新聞作品不在于形式上的“炫酷”,而是其內在的新聞價值和記者如何將這種內在的新聞價值展現給受眾,作為優秀的媒體人應該學會讓新聞“用實事說話”,給受眾呈現“原汁原味”的新聞大餐。最后,要轉變傳統媒體嚴肅有余、活潑不足的狀態,即:改變一廂情愿式的報道、板起面孔的說教和灌輸式的宣傳,讓“宣傳”巧妙地蘊藏在新聞事件之中;要俯下身子接地氣,不卑不亢、不八卦、不媚俗,以受眾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方式去打動人、感染人、鼓舞人。
2.要加強新聞策劃,不打無準備之仗。新聞策劃集中新聞媒體或部門的群力,也彰顯一個團隊的實力,往往經過策劃的新聞從選題、立意、采訪、文字、編輯和后期包裝都有明顯的“獨家新聞”“原創作品”氣質,從而更具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傳播優勢。這種策劃既可以針對某條新聞,也可以針對連續報道、系列報道、戰役性報道,整個策劃的過程對記者在提高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上也是一種鍛煉和提高。經過策劃的新聞往往不只局限于一種體裁,可結合消息、專題、側記、新聞特寫等多種形式,呈現一種立體化、多角度的宣傳攻勢。endprint
3.要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對一個媒體而言,越有特色越有受眾,如湖南衛視富有青春活力的“快樂中國”、浙江衛視極具人文氣息的“中國藍”已經深入人心。同時所有傳統媒體人都應牢固樹立品牌意識,讓品牌的影響力帶動媒體的影響力,如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遼寧廣播電視臺的《第一時間》《新北方》都是頗有影響的品牌。地方新聞媒體可以通過優秀的主持人帶動一檔欄目,也可突出地方特色或針對目標群體打造一檔名牌欄目,增加受眾對媒體的黏性。同時要適當引入評估機制,對欄目質量進行測評和反饋,及時調整欄目設置,實現優勝劣汰。
4.要開門辦新聞,豐富新聞內容。作為每天都接受大量新鮮資訊的媒體人,應該在思想和理念上與時俱進,想要辦好欄目,就要具備長遠的眼光、開放的思維和包容的胸懷,不拘泥于當下、不受制于環境,既有高瞻遠矚的謀略和膽識,又有俯首躬身的行動和態度。要及時學習領會黨中央對辦好新聞媒體的相關會議精神、指導意見;研究當下媒體生存狀態、未來發展趨勢和業內前沿的信息資訊;認真學習吸納中央、省及地方兄弟臺間先進的辦節目經驗,探尋其內在規律;同時采取聽眾、觀眾見面會、接聽熱線電話、微信平臺互動等多種方式,廣泛傾聽受眾的意見和建議,受眾喜歡看什么,就生產什么,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平衡。
5.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高記者的專業素質。互聯網時代,就要有互聯網思維,記者首先要轉變觀念,勇于破除陳舊的思維,多接觸、了解新鮮事物和前沿觀點,用全新的理念去指導實踐。其次要改變坐等新聞的狀態,腦子要勤轉,腿腳要勤動,多深入戰線、多跑跑基層,與百姓打成一片,掌握更多新聞線索,把握主動才能搶占先機。還要多讀書看報,不要讓有限的時間被瀏覽無聊的信息所占用,要以專業的眼光去獲取有用的信息,大到國計民生,小到天氣菜價,在千頭萬緒中練就一雙慧眼,挖掘更多的新聞素材。
小結
推進傳統媒體的“供給側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媒體單位、部門和人員在理念、手段、體制機制和內容上的全方位創新,這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核心是改革,關鍵還在人,作為傳統媒體人,應該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勇于擔當、敢于嘗試,懷揣對新聞理想的執著追求,以開拓進取精神永立時代潮頭。
(作者單位:營口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程衛.以供給側改革思維做好傳統新聞媒體工作,《合川日報》2016年(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