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光
為什么民營投資下降?我覺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理念和體制造成的,存在產權歧視。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就是民營投資增長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全國全部投資上半年增長9%,民營投資只增長2.8%,比上個季度回落2.9個百分點,到6月份民營投資增長已經變成負值,與此同時,國有控股投資增長23.5%,是民營投資增速的8.39倍。這是30多年來中國經濟運行中從來沒有過的現象。民營投資在全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從2006年的49.8%增加到2012年的61.4%。盡管后來民營投資增長慢了,但2015年仍然占全部投資的64.2%。因此,現在民營投資出現大幅度下降的現象,值得我們關注。
民營投資下降也表現在政府力推的PPP項目上。自去年PPP政策出臺以后,到去年末投資就達上萬億元,今年3月31日財政部PPP中心公布,現在納入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的項目7700多個,總投資是87800多億元,以執行階段項目數與準備、采購、執行3階段項目數總和的比值計,入庫項目的落地率只占到21.7%,民間投資望而卻步,參與率更低。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控股的金融公司借道參與PPP項目建設,或由地方政府承諾“保底承諾,到期回購,明股實債”。本來PPP是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合作,現在很多項目變成這個樣子。
現在,中國民營企業創造的GDP和財政收入占總量的一半以上,解決了80%的就業,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市場化的重要推動力量。但是現在民營投資出現了下降。今年政府提出的五大經濟任務,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也說明了這個問題。杠桿率就是債務與資產或資本的比例,中國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已經相當高,且還在上升,2015年非金融企業債務與GDP的比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測算是156%,國際清算銀行的是166%,存量債務余額102-122萬億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有部門的杠桿率高,民營部門的杠桿率低,而中國的貸款主要進了國有部門。2015年第3季度,銀行間債券市場存續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中央國有企業是68.75%,地方國有企業62.01%,民營企業是59.07%,但70-80%的貸款進了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中小企業仍然遇到的是融資難的問題。所以杠桿率為什么高呢?貸款流到杠桿率高的地方去了。要知道,能夠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債的企業都是好的和比較好的企業。譚小芬分析了Wind的2500多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數據發現,從2003-2007年,國企和民企的資本負債接近,而且基本上同步移動,但是從2008年開始發生分化,看90分位數,國企從2007年的304%上升到2013年的350%,而民企則從291%下降到206%。這是中國經濟目前運行的主要情況和基本現實。
為什么民營投資下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存在產權歧視。這是我們的理念和體制造成的,在做大、做優、做強國有企業,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理念的指導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能夠有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嗎?當然不可能。現在國有部門已經占據了很多非常好的、有利的投資領域,它們能自動退出這些有利部門嗎?不可能。這也是兩個“36條”不能落地的原因。國有部門已經形成了一個強勢的利益集團,這個利益集團既可以左右政治,又可以左右市場。與此同時,我們的國有商業銀行也不是真正的市場主體,其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導向的,不僅有所謂業者的政治立場問題,而且有壞賬的責任問題,管理者重視的是個人安全,而不是金融效率和社會責任。所以,要建立一個公平的競爭秩序,實現機會平等、權力平等、規則平等,恐怕面臨著巨大困難。
就此來看,中國經濟的下行是必然的,而且還會進一步下行。投資環境這么差,產權得不到有效護,因此很多人用腳投票,有的把資產轉移到國外,有的從實體經濟中退出,而在樓市和股市上炒作。在這種情況下,民營投資能夠發展嗎?這些年,政府鼓勵民間投資,出臺很多政策,講得都很好,要搞混合所有制,要搞PPP,但國有股權占絕大部分,民營資本投進去,仍然是小股東,沒有決策權,誰愿意進去?經濟在下行,很多領域產能過剩,還有多少能夠投資的地方?能投資的地方都被國有部門高度壟斷,壁壘很高,民營資本現在就是想進去也進不去了。
民營投資下降問題折射出來的是中國經濟發展中最根本的問題。大家可以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民營投資增長的時候是經濟發展比較好的時候;民營投資受到抑制的時候,就是經濟出現問題的時候。如果中國不能解決財產權的保護問題,不能解決市場平等競爭的環境問題,要想使民營投資能夠正常發展、正常增長,使民營企業能夠成為中國經濟結構的真正基礎,恐怕是很難的。
(作者為經濟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