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該在理性中尋找我們的道德良心,在理性中尋找被忘卻的責任,在理性中去尋求共識,也希望讓理性伴隨著我們自己成長,也讓理性使我們通向中國夢。
最近幾年國內非理性的聲音在變大。這些聲音充斥于經濟生活、政治生活中間,乃至于最近在網絡上看到的與南海有關的一些言論。這些非理性的聲音當然不代表政府、不代表官方的觀點,但是這種非理性的聲音變大,肯定不是一件好事情。尤其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更需要理性。
東西方理性主義之差異
人們一般認為,西方文化中似乎更強調理性。實際上在古希臘時代亞里士多德就講,“人是有理性的動物。”換句話說,人和其他動物最重要的區別是什么?理性。啟蒙運動時期就更強調理性??档掠幸痪湓捴v得非常好,“這一啟蒙運動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別的東西,而且還確乎是一切可以稱之為自由的東西之中最無害的東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边@里關鍵是理性,以及可以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華中科技大學鄧曉芒說,西方理性的內涵主要有兩大原則: 一是邏各斯原則,強調邏輯的規范性;二是強調自由意志的超越。仔細想想,中國傳統文化中這兩大原則其實都是相對欠缺的。當然不是說一點理性沒有,但理性表現不足應是事實。
德國社會學家、歷史學家馬克斯·韋伯在比較儒教和基督教尤其是新教之后講到,他不否認儒家倫理也包含一些理性的因素,但主要是強調世人的生活之道。儒教盡管包含了理性主義的因素,但還是很難擺脫傳統的束縛,缺乏進步和發展。
有人比較東方理性主義和西方理性主義,尤其是新教的理性主義后,談到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東方的理性主義主要強調“理性的適應”,即怎么去適應這個社會。我覺得說得還是有道理的。西方理性對社會強調的是“理性的征服”,始終和社會保持一種緊張狀態—對社會采取批判的態度。想一想理性的這兩種形式,“征服”和“適應”,顯然“理性的征服”總體來講對推動社會進步更有意義。
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
說一說發展的理性。大概是前年還是大前年,我在人大會上有一個發言,說的是“別把發展的道理說得太硬”。因為長期以來我們就講“發展是硬道理”。當然我認為鄧小平當年講“發展是硬道理”這句話是有積極作用的,因為那個時候中國太落后了。但是隨著中國持續發展30多年,而且,后來這個“發展是硬道理”在實踐中變成了“GDP是硬道理”。近年來霧霾給中國人民一個很大的警醒。然而,保護環境這些話,包括“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等沒少說。那么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因為這些道理在“GDP是硬道理”的實質下,都變成了軟道理。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因此發展呼喚理性。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彼v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當然不是講住房,而是關乎人的存在、生存。霧霾使中國人的生活還有多少詩意?其實現在發展的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理性思考。有一次,我帶學生到農村去看,主要看兩個內容,一是部分貧窮農民的生活狀況,另外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展現的是高樓大廈,但實際上也有問題,農民也有抱怨。為什么?以前鄉間的池塘、菜園、豬圈等等那些東西,突然消失在水泥的森林中。鄉村的美麗、棲居的詩意又在哪里?所以,實際上未來的城鎮化,需要我們理性地思考。
不愁吃、不愁穿,并不等于我們的生活就有詩意。其實人在社會中的“存在感”是很重要的。中國的核心價值觀—自由、民主、平等、法制等,不僅僅是紙上的宣示,還應該讓那些價值觀中的美麗和理性浸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發展的理性最關鍵的是“人的意義”。發展的真正硬道理應該是基于“人的意義”的,這才是發展的理性所在。
工業需要體現“善”的情懷
說到發展,自然首先想到工業,涉及到工業的理性。馬克斯·韋伯認為對財富的貪欲根本不等于資本主義,更不是資本主義的精神。馬克思以前僅看到了早期資本主義野蠻的一面。我們不是資本主義,我們是社會主義,但是這些年我們的經濟活動中對財富的貪欲是不是更甚?在整個社會中非理性的逐利表現得是不是更充分?另外,工業為滿足某些人過度的欲望掠奪了多少資源?!這是值得全社會去理性思考的。當然這個問題不是中國獨有的,值得全世界思考,只是中國的問題表現得更嚴重。
我們的工業為窮人、弱勢群體做了多少?按道理講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應該更多地去考慮窮人、弱勢人群,但是實際情況不是這樣。
我這里舉一個例子,D. Light,美國幾個年輕人發起的做LED的公司。他們做的LED 光源之特別在于為窮人的照明考慮,讓窮人能夠用得起,要知道世界好多地方甚至連電燈都沒有。我們國家的企業家們考慮這類的事情還是少了一些。不能不承認這是一種文明、一種理性。
講到工業理性,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善”。這體現為價值觀。谷歌有一個“不作惡”的宣言。當然不會有哪個公司宣稱作惡,但是能夠真正把不作惡、做善事這根弦始終繃緊是不容易的。谷歌在北京的研發中心總經理曾經說過,谷歌擅長用科技手段解決人類社會的問題,而且是一些大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夠通過所謂的小快或者是微創的方式,而是敢做大事、敢做大項目。像他們的無人駕駛汽車技術,Loon氣球這種事情,我們很少有企業家有這么大的氣魄。如果只基于贏利考慮,是斷然不敢做這樣的事情。還有如美國的馬斯克所從事的火箭回收,這類事不僅涉及前沿高新技術,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種情懷。
技術要關注人的存在
由工業理性很自然地會想到技術,技術這方面也需要理性。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提出一個“生活世界”的概念,說的是本來科學也好、技術也好,都要基于“事實”。這本來沒錯,但問題是搞科技的人容易一頭扎進“事實”里拔不出來,忘記了人的意義。胡塞爾提醒我們的正是這點。當技術真正致力于人的生存、作用于人的存在的時候,它是特別美麗的。所以我認為技術的理性其實就要歸結到人的意義。人的意義的具體體現則是人的存在。仔細想一想,搞技術的人如果總是關注人的存在,所研發的技術或產品總能夠讓客戶有很好的存在感,這樣的技術或產品一定是特別受歡迎的。
我去年訪問德國Bosch,這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他們介紹自己的產品,令我們頗有些奇怪,因為他們感到很驕傲的東西是一些小東西。Bosch 有這樣一句話:Technology to enhance quality of life,就是用技術改善人的生活品質,他們非常強調這個。這就是和人的生存、人的存在聯系得很緊密。實際上我們仔細想一想,包括前些時候媒體關注的大量中國人到日本去買馬桶蓋、電飯煲那些東西,這恰恰說明,他們那些搞工業、搞技術的人就是比我們更關注人的生存質量。這是技術理性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或多或少有一點兒欠缺的。
技術理性其實涉及技術倫理。舉個例子,現在很多科學家希望破解生命的奧秘,甚至有的人想扮演上帝,像基因編輯、嬰兒定制什么的。還有一位中科院研究人員預言,在第六次科技革命中,會發生一些標志性的事情,比如說以后女人不要生孩子了,似乎以后人可以找機器人作為性伴侶等。但我感覺,當機器人甚至扮演人的異性伙伴的時候,我們這個生活還有詩意嗎?
現在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越是在這種時候,胡塞爾的提醒就越不應該被忘記,也就是說,不能完全陷入科技所基于的事實中拔不出來,而忘記了人的意義。
創新要充分考慮人的意義
由技術很容易聯想到創新,我就說說創新的理性。目前,我們國家的科技支持過于強調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現實需求。像國家重大專項,上一個五年計劃中間就支持了很多,這都應該。但問題是把一個東西推到極端,可能就是“問題”了。我們恰恰就忽略了那種超前的、想象的需求。
不妨看看中國現在的創新狀況,我們也有不少創新,但更多的是什么?我把它們叫作“增量創新”,也就是說在別人基礎上有所改進。雖然這種“增量創新”也有意義,但是最偉大的創新顯然不是這種。我們國家真正地引領性的東西,也就是原始創新太少。而一些超前的、想象的需求就可能引發出一些真正原始的、顛覆性的創新,也就是前人完全沒做過的偉大的事情。比如說以前沒有個人電腦的時候,微軟打算推出個人電腦,他們面向的不是現實需求,因為那個時候絕大多數人都不敢想象電腦會進入家庭。還有,谷歌正在做的Loon氣球等,很可能也是偉大的創新。因此,國家應該有相應的政策,資源激勵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去面向超前的、想象的需求而進行創新活動。這里所揭示的理性是:在科技創新活動中,政府和科技工作者都不能太實用主義。
說說創新理性的另外一方面。我先舉一個例子,智利有一位建筑學家叫阿拉維拉,今年他獲得了普利茲克獎,這是建筑界最高的獎。有意思的是他的代表性作品!看看這個—“半成品的好房子”。這在中國絕對得不到獎,他卻得了世界最高的獎。大家不要以為這個人的建筑設計水平低,其實他是很高水平的建筑設計家?!鞍氤善返暮梅孔印笔鞘裁匆馑??就是為窮人設計的住房。他設計的這個房子是半成品,沒有完全裝修好,里面需要住戶自己做一些裝修,成為自己個性化的房子。
阿拉維拉思考的是,怎么讓建筑盡可能地遠離“建筑”。他說的前一個建筑是他自己心目中本質的建筑,是真正的美的建筑,是真正地充分考慮人的意義的建筑。這種建筑應該遠離后面的那個“建筑”—就是那種唯美主義的、為了美而美的、遠離了人的意義的建筑。我覺得這種境界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借用阿拉維拉的思想,是否可以說:讓真正的創新遠離某種“創新”!我覺得這也應該是創新理性的一部分。
教育是為了人的自由發展
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是什么?人被遮蔽了。我也主張學生畢業后能夠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但是這不能夠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最根本的東西—很簡單,其實還是關乎人的意義。
我們現在對教育的理解是工具意義上的,希望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工具。
我對教育的理性思考,一方面來自于我們的傳統文化??追蜃釉浿v過: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他說的是今不如昔,他覺得以前讀書人讀書是為了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更好地成為自己;現在的讀書人是為了實現別人的預期和目的,為了顯示給別人看。所以孔子是主張“為己之學”的,也就是說更好地成為自己。他這個思想真是閃耀著人性的光芒,遺憾的是我們把傳統文化里的精髓扔掉了,拋棄了。
另外一方面來自于我們奉為經典的、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說,“…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所以馬克思不僅僅強調人的自由發展,而且強調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同樣地,我們很多共產黨員恐怕都忘記了馬克思主義的真諦。應該說,馬克思主義里的確有非常豐富的人本思想,可以作為我們人的自由發展的教育思想的指導。
還有一個話題也和教育有關:意識形態也需要理性。我當然能夠理解需要重視意識形態,這有它的合理性。因為中國如果不穩定,甚至受到顛覆的話,后果是很可怕的。但是在大學里意識形態不能夠泛化,更不能夠偏執。對知識分子的態度是一個時代政治是否寬松的主要標志。一個健康的社會是絕對需要公共知識分子的存在,把公共知識分子整體污名化是有問題的。
那些對現實不滿意、甚至常常批評政府的人中,絕大多數都是可以團結的力量,絕不是敵人??傊硇蕴幚磙D型時期的矛盾。
人的理性之要在于“獨立之精神”
最后我要說的就是人的理性之要。談發展的、工業性、技術的、創新的、教育的理性等等,都離不開人的理性。人的理性之要是什么?我認為是獨立精神。
我想談一談日本的福澤諭吉。福澤諭吉和張之洞是同時代的,比張之洞大三歲。很有意思的是,福澤和張之洞兩個人都有一本同名的書,叫《勸學篇》。福澤的書中強調“人人獨立國家才能獨立”,意思是說,不是先有國家獨立,然后才是我們個人的獨立。張之洞強調什么?“人人與國為體”,呼吁“同心”“教忠”“明綱”。同心就是與朝廷同心。的確,張之洞和福澤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福澤實際上受到西方啟蒙思想家的影響,張之洞強調的還是儒家那一套。
陳寅恪是非常強調獨立精神的:“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獨立精神表現在社會生活中就是獨立人格,這一點非常重要。中國現在一個很大的、比較普遍的問題,就是很多人缺乏獨立的人格,包括某些大知識分子。如果在讀書人身上普遍存在依附人格,這是不利于社會進步的。
現在大學中很強調意識形態教育。我有一個觀點,至少意識形態不應該突破基本的人格底線。違法的言論當然應該監督,但如果不違法、只是不符合主流的觀點,就通過監控封殺,我不太贊成。還有的人去告密,這實在是不應該的。鼓勵、放縱此類行為真的是對學生的毒害。告密成風的社會是人人自危的社會,沖擊人們的價值判斷。這條底線在大學里首先應該明確、清晰起來。
我們社會中還有一個非理性的重要表現就是犬儒主義:對公民行動缺少熱情,對社會很多事情都不關心,袖手旁觀。其實一些人能看到很多問題,不是沒看到,但就是采取犬儒主義的方式。
“在一個充斥著犬儒主義和懷疑主義的年代,大學必須高揚啟蒙主義的大旗。在一個家庭分裂、信仰萎縮和道德衰敗的社會里,我們的國家極力希望一個新的社會模型的建立,它擁有知識和善良、批判和關愛、懷疑而堅定。這將極大滿足我們這個已經支離破碎的社會的需要,也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羅德斯:《創造未來:美國大學的作用》)這可是一個美國人針對美國社會說的話,我覺得可以拿來問問我們自己。
應該在理性中尋找我們的道德良心,在理性中尋找我們被忘卻的責任,在理性中去尋求共識,也希望讓理性伴隨著我們自己成長,也讓理性使我們通向中國夢。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本文經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