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明

最近,我們與四川省政協在烏蒙山區扶貧調研時,恰逢“懸崖村”備受關注。社會各方都在思考:貧困的涼山彝區如何奔小康?
涼山彝區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是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千年”的“直過區”。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近年中央和省市加大精準扶貧力度,涼山彝區發展很快,但貧困問題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貧困面廣、程度深。涼山彝區2015年末貧困人口37.2萬,貧困發生率13.4%,比四川省和全國分別高7.9和7.7個百分點。僅涼山州就有23萬貧困人口居住在高寒地區、嚴重干旱缺水地區、地質災害多發地區。深山區的一些貧困戶家徒四壁,板凳是政府“板凳工程”的捐贈,儲藏不多的土豆還發了芽,僅有的衣柜空空如也,貧困狀況觸目驚心。
二是基礎設施差。涼山彝區地處青藏高原西南邊緣,地形落差大、地質狀況復雜,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難。至今區內13個縣均無高速公路,僅3個縣城通二級公路;涼山州尚有9個鄉、453個建制村不通公路、9000多個自然村不通路。一位村支書走訪全村所有農戶竟花了兩個月。汪洋副總理5月到布拖縣拐樂村二、三組調研,翻山越嶺,步行數小時。
三是人口素質亟待提高。1956年民主改革后,現代教育才進入涼山彝區。當地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貧困戶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達34%,小學文化程度占53.8%,許多彝胞沒學過漢語,與外界溝通困難。一些地方扶貧要從洗澡、上廁所教起。當地脫貧攻堅在“五個一批”基礎上,還增加了“治毒治艾”“移風易俗”兩個一批。
四是市場經濟發育不足。盡管涼山彝區能源、礦產資源富集,旅游、文化資源豐富,發展高山特色農業優勢突出,但市場化、組織化、專業化程度低,基本處于自然經濟狀態。據了解,一個公司幫扶60多個貧困戶組成的經營體,年養雞規模僅1.5萬只,“銷路”就是周邊的飯店;一位農民趕一頭豬上集市,兩天下來,豬瘦了60斤。
五是支撐發展的財力不足。昭覺縣反映,若能建成3萬畝脫毒種薯基地,可帶動種植30萬畝馬鈴薯,給農民帶來3億元收入;購買育成核桃苗嫁接,掛果期可由5至7年縮短到2至3年,使農民提前獲益,但政府和群眾無力承擔相應的投入。
我國的扶貧攻堅起步于烏蒙山區,彝區群眾衷心感恩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傾情幫扶。但由于彝區貧困的特殊性,需要特別的措施,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科學治貧、有效脫貧。為此建議:
一是著力加強自身“造血”功能。加快實施四川省《大小涼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總體方案(2016—2020)》。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特色農業,科學開發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組織高層次人才參與旅游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與策劃,并支持企業參與;弘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精神,激發群眾投身扶貧脫貧的熱情,切忌貧困戶躺著“等”小康。
二是加大中央、省的“輸血”力度。鑒于彝區基礎設施落后嚴重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困境,應提高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和鄉村道路建設的補助標準;落實貧困地區公益性項目取消市縣配套資金的規定;從水電收益和水資源費中安排部分資金用于當地生態建設;購買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解決部分貧困人口就業。
三是以教育扶貧斬斷“窮根”。扎實實施15年免費教育,做好學前漢語、幼兒教育,擴大高中辦學規模和發展高職教育;探索開辦內地彝族班或高職學院;保障師資隊伍,鼓勵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和高校畢業生到彝區任教;解決“村村響”工程資金缺口,發揮雙語廣播的宣傳教育效果。
80多年前的彝海結盟在中共黨史、軍史、革命史和民族團結史上譜寫了光輝一頁,彝族兄弟為共和國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今天的脫貧攻堅戰中,我們應帶著深厚的感情幫助彝族同胞,絕不讓涼山彝區在小康路上掉隊!
(作者為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