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龍 詹染 王亞茹 徐玉梅



[摘要]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成立于1979年,近二十多年來其旅游研究發展非常迅速,從名不見經傳的教學組織一躍成為排名世界第一的著名旅游學術共同體,其形成和發展的深層原因值得思考。文章以香港理工大學為例,深入剖析了該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機理。研究表明:旅游市場的推動力、學術領袖的凝聚力、學術交流的互動力、旅游學者的內生力、旅游研究的國際化、旅游研究的協同化、理論實踐的一體化和生活工作的均衡化等8個方面是香港理工大學旅游學術共同體形成的主要原因。根據研究的啟示,文章還對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以期為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旅游;學術共同體;形成機理;香港理工大學
一、引言
Annals of Tou rism Research(ATR)、Journal of Travel Rese&rch(JTR,)和Tourism Management(TM)是旅游研究領域公認的國際權威期刊,其刊文水平代表了該領域的最高水平,是衡量旅游研究實力的重要指標。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成立于1979年,由于旅游研究剛剛起步、科研未得到足夠重視等原因,一直到1991年都沒有學者在ATR、JTR和TM上刊文,這一時期香港理工大學旅游研究的發展極其緩慢。1992-2001年其旅游研究實力迅速崛起,超越美國夏威夷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英國薩里大學等老牌實力派院校,其刊文數量僅次于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排名第二。2004-2013年其刊文數量超越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成為旅游研究領域全球排名第一的院校。目前,我國的旅游學術共同體總體組織形式還比較松散,研究的實力與國際成熟的旅游學術共同體還有很大的差距和差異。因而,很有必要分析國際成熟的旅游學術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機理,從而指導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健康成長。因此,本文以香港理工大學為例,以其發表在三大期刊上的論文為依據,探究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機理,以期為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以學術共同體為研究對象開展相關研究并不鮮見,而且有些領域的學術共同體研究也已經走向成熟。但是,國內外直接以旅游學術共同體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較少。國外對旅游學術共同體的研究是以旅游文獻分析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譬如,Sheldon(1991)以1980-1989年在ATR、JTB和TM E刊文的數量為標準,對作者所屬國家、院校和地區等旅游學術共同體實力進行了排名。Jogaratnam(2005)采用同樣的方法對1992-2001年間的旅游學術共同體進行了研究。gyan(2005)以35種旅游、酒店管理、休閑和旅游文化等旅游相關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被在線點擊的數量為研究對象,對旅游類期刊和旅游研究者進行了排序。Park等(2011)對新千年前十年酒店和旅游研究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刊文進行研究,對刊文作者、所屬國家和院校等學術共同體進行了研究。
國內對于旅游學術共同體的研究起步較晚,近年來才出現針對旅游學術共同體的相關研究。肖洪根和Stephen L.J.Smith(2010)探討了學術交流在應用型旅游學術共同體建設中的功能與作用。肖洪根(2011)以美國旅行與旅游研究協會為例研究發現,學術交流和知識網絡有助于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建設。保繼剛、王寧等(2013)圍繞旅游知識共同體、旅游學術共同體等一系列問題展開了對話和研討。張凌云、蘭超英等(2013)基于近十年旅游學術期刊論文的視角對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的發展格局進行了評價。張凌云、齊飛等(2014)對近十年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成果進行了h指數測度與評價。張凌云等人(2014)還出版了文集((旅游學術共同體研究》?;抡鸬ぁ⑼跗G平等(2014)以溫泉旅游為例研究了基于知識共同體的線索追蹤法。謝彥君(2014)研究了旅游學術共同體的自覺性問題。李經龍、徐玉梅(2015)對2004-2013年間在ATR、JTB和TM上刊文的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區域差異和綜合排名進行了研究。李經龍、徐玉梅(2015)以ATP、JTR和TM為例,通過大數據視角以及賦值的方法分別對中國旅游學術共同體的格局和國際旅游學術共同體的格局及其動態變遷情況進行了研究。
國內外眾多學者從多個角度對旅游學術共同體展開了研究,但是鮮有學者探究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機理。作為發展動力的探索,形成機理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只有熟悉了形成機理、了解了發展軌跡,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
二、香港理工大學旅游學術共同體發展歷程
香港理工大學學者在三大國際權威旅游期刊上刊文始于1992年,因此本文選取了1992-2014年間發表在三大期刊上的所有的文獻(研究報告、研究筆記、會議記錄、各種來往信件等不在統計之列)。統計細則如下:一篇文章如果是單一作者,計入該作者刊文一篇;一篇文章如果是N位作者合作,則第一作者計入刊文一篇,其余N-1位作者計入參與1篇;對研究機構進行統計時,一篇文獻如果是單一作者,即計入該作者所在研究機構刊文1篇;一篇文獻如果是N位作者合作,計入第一作者所在研究機構刊文1篇,其余N-1位合作者,如果都來自不同研究機構,每個研究機構都計入參與1篇,如果有同一研究機構的2位以上學者參與,則該研究機構統計時只能算參與1篇;文章以第一作者的刊文數量為衡量國家或地區、研究機構以及學者個人旅游研究實力排名的第一標準,如果第一作者的刊文數量相同,再比較參與者刊文數量。
根據以上統計規則,1992-2014年全球各旅游研究機構的研究貢獻如表1所示。1979-1991年是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旅游研究的探索階段,該階段沒有學者在三大國際權威期刊刊文。1992-1999年是香港理工大學旅游研究的參與階段。該階段香港理工大學學者在三大國際權威旅游期刊第一作者刊文15篇,位列第9名。1992年,R.J.Plne博士在Tourism Managemen讓發表了題為Towards a useful measure Of tourism activity at individual country level的論文。自此香港理工大學的旅游研究逐步走進全球學術界的視野,其旅游研究開始嶄露頭角。在這一階段,英國的薩里大學第一作者刊文23篇,排名第一位,是香港理工大學第一作者刊文數量的1.53倍。2000-2009年是香港理工大學旅游研究的發展階段。該階段香港理工大學第一作者刊文61篇,在全球旅游學術共同體中脫穎而出,一躍成為第一名。其第一作者刊文數量是排名第二位的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的1.69倍,遙遙領先于其他機構。在這_階段香港理工大學的旅游研究實力迅速增強。2010-2014年是香港理工大學旅游研究的鞏固階段。在這一階段第一作者刊文48篇,仍然排名第一,其刊文數量是排名第二位的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的1.33倍。在這_階段其旅游研究實力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成立之初,由于缺乏對該領域的深入認識和研究經驗,旅游研究發展極其緩慢,旅游相關專業甚至被外界稱為香港理工大學瀕臨死亡的專業。但是經過不懈地努力,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有了質的轉變。
2000年,韓裔美國學者田桂成(Kaye Chon)教授被委任為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院長。在田桂成教授的帶領下,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逐漸成長為世界頂級的旅游學術共同體。該學院的旅游研究實力在不斷超越其他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同時也在不斷的自我超越。數據表明,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1992-1999年第一作者刊文15篇;而2000-2009年第一作者刊文達到61篇,是前一階段的4.07倍;2010-2014年第一作者刊文48篇,僅僅五年的刊文數量就超過1992-1999年刊文數量的3倍。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香港理工大學的旅游研究實力逐漸得到了全球的認可。
三、香港理工大學旅游學術共同體形成機理
香港理工大學是全球旅游學術共同體中的佼佼者,影響著國際旅游研究的整體格局,其龐大的旅游研究實力得益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方面:
(一)旅游市場的推動力
旅游市場的推動是旅游學術共同體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市場是瞬息萬變的,市場的發展為旅游學術共同體提供了新的挑戰和機遇,也為其提供了最前沿、最具有實踐意義的研究方向。旅游學術共同體就是在不斷剖析市場問題、解決市場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壯大的。香港理工大學坐落于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香港不僅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由貿易港口之一,而且還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之地,風景優美,文化獨特,素有“購物天堂”、“美食天堂”之美譽,每年吸引全球眾多游客赴港旅游。1979年香港的游客人數只有311.9萬,2014年赴港人數達到2.9億人次。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帶動了酒店和餐飲業的飛速發展,同時也為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的旅游研究提供了契機。旅游業發展過程中誘發的食、住、行、游、購、娛等問題為香港理工大學的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向,推動了旅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香港理工大學作為成功的旅游學術共同體,明顯受益于旅游市場的推動。
(二)學術領袖的凝聚力
學術領袖的凝聚力是旅游學術共同體發展的內在因素,主要體現在權威學者自身的研究實力和學術影響力。譬如,宋海巖教授在1992-2014年間在三大國際權威旅游期刊刊文31篇,是全球比較高產、實力比較雄厚的旅游研究學者。除此之外宋海巖教授還擔任《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的主編、《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Studies》(2012-2013)的合作編輯、《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2008-2013)的副編輯、《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9至今)的資源編輯。2010年,宋海巖教授榮獲國際酒店餐飲及學術教育委員會頒發的“John Wiley&Sons終身研究成就獎”,該獎是表彰畢生致力于酒店及旅游業學術發展與研究并取得非凡成就的會員。豐富的學術成果和廣泛的學術影響使宋海巖教授在過去的20年間成為國際旅游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另外,田桂成院長以參與者身份刊文8篇,也是實力較強的研究學者。而且,他還擔任國際期刊《Journal of Travel&Tourism Marketing》、《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及《The Haworth Hospitality Press》的主編。2011年,田桂成教授還榮獲了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頒發的尤利西斯獎,該大獎被譽為“旅游業的諾貝爾獎”。這些學者以其自身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吸引了大量年輕有為的旅游學者集聚在其周圍。因此,優秀的旅游學術共同體需要擁有旅游研究的領軍人物,以保證旅游學術共同體的長遠發展,保障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學術交流的互動力
旅游學術共同體之間廣泛的學術交流和信息共享是促進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香港理工大學作為全球旅游學術共同體中的佼佼者,是旅游研究學者關注的焦點。因此,眾多的國際旅游學術會議傾向于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辦。譬如,2014年主辦了第二屆國際旅游教育與培訓國際論壇;2013年主辦了世界旅游組織知識網絡座談會和世界旅游組織教育質量認證座談會,還與世界旅游組織聯合舉辦了中國旅游及中國酒店品牌論壇;2012年主辦了第11屆亞太旅游研究生論壇及國際會展博覽高峰會;2011年主辦了第9屆亞太酒店餐飲及學術教育委員會會議等,大量國際高端峰會的舉辦極大地方便了香港理工大學在校師生進行學術交流,了解旅游研究領域的前沿問題,為其旅游研究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新穎的視角。同時,Kaye Chon、Haiyan Song、Bob McKercher、Rob Law等著名的旅游學者也會經常被邀請出席在外地舉辦的國際旅游學術會議。國際旅游學術會議的舉辦或參與為旅游學術交流提供了更高端、更寬廣的平臺。除此之外,香港理工大學旅游學者眾多,每位學者的研究領域和專長各有千秋,外加廣泛的國際交流為香港理工大學的旅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知識網絡,出現了旅游研究各個領域全面開花的現象。因此,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完善的知識網絡。
(四)旅游學者的內生力
2014年,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共有來自全球世界各地的在職員工72位。對72位學者的學位進行統計時,獲得了61位學者的學位信息,其中博士有45位,占總數的73.77%;碩士16位,僅占26.23%。較高的學位為其學術研究的開展提供了雄厚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學術視野。72位學者中人數最多的是助理教授,共24人;人數最少的是助教,僅有6人。助理教授及以上職位的有491人,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12名。由此可見,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的學者職稱較高,其學者自身的素質是其他旅游學術共同體難以匹敵的。
1992-2014年,香港理工大學學者在三大國際權威旅游期刊刊文的作者共102位,刊文1篇的有82位,占總數的80.4%;刊文2-5篇的有16位,占總數的15.7%;刊文大于5篇的有4位,占總數的3.9%。研究實力較強的學者如表2所示。其中排名第一的是Bob McKercher教授,第一作者共刊文18篇;宋海巖教授以第一作者刊文8篇排名第二位;Rob Law教授則以第一作者刊文7篇、參與者刊文20篇的數量排名第三位。這三位學者的旅游研究實力遙遙領先于其他學者。以上研究表明,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具有較強的旅游研究實力。該學院不僅具有數目龐大的學者數量,而且每位學者的研究實力和個人能力都很強,并且學者們除了擁有學術領域的個人榮譽感之外,還具有較強的團隊榮譽感以及對組織的奉獻精神,這就為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眾多的旅游研究學者和雄厚的旅游研究實力為其旅游研究的發展和壯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五)旅游研究的國際化
學者的海外求學和任職經歷為旅游研究提供了國際化的視野和較高的研究平臺,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旅游學術共同體的發展。表3呈現的是2014年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52位具有完整求學和任職經歷的教職工信息。其中具有他國求學或任職經歷的學者有47位,占總數的90.4%;本土學者、單一求學或任職經歷的學者只有5位,占9.6%。因此,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學者的國際化水平很高。
如表3所示,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大部分學者不僅具有他國的求學經歷,而且還具有豐富的從教經驗或社會閱歷。以宋海巖教授為例,他在求學經歷上具有較強的國際化視野,本科就學于中國東北財經大學,碩士和博士更是遠赴英國格拉斯哥蘇格蘭大學求學,從而對不同國家的旅游研究具有較深入的認識,為其旅游研究的深入開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宋海巖教授還曾在至少4所不同的旅游院校就職,執教經驗極其豐富。這樣的求學或工作經歷為旅游研究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國際視野。而在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有類似求學或執教經歷的學者至少還有50位,這些學者為旅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一個成功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學者。
(六)旅游研究的協同化
協同化,即團隊合作,是旅游學術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必備手段之_。這里所謂的團隊合作不僅指本學校內部教授與學生的合作、教授與教授的合作,而且還指不同院校的教授或學者之間的合作。不同學者擅長的研究領域有所不同,而每位學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都具有獨到的見解和認識。這種教授與教授的合作、不同院校的教授或學者之間的合作為旅游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也開拓了旅游研究的新領域,為旅游研究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同時為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的成功與國內外廣泛的團隊合作是分不開的。在1992-2014年刊載在ATR、JTR和TM上的文獻中,單一學者完成的文獻只有14篇,占總數的7.3%;多位作者合作的文獻有179篇,占總數的92.7%。其中,校內學者的合作有53篇,占27.5%;國內校外合作有25篇,占總數的8.8%;國際校外合作的文獻有101篇,占總數的56.4%。多位學者合作的文獻占據較大比例,可見旅游研究中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旅游學術共同體的發展一定要注意協同創新,加強與校內外、國內外各類學者的合作,通過頭腦風暴,實現新的跨越。
(七)理論實踐的一體化
特殊、實用的辦學方式也促進了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的發展。該學院采取的是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方式。其畢業生不僅掌握了權威的理論知識、而且還具有實際操作能力和較強的研究能力,為旅游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香港理工大學為進一步推動其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的發展及配合本港與亞洲區旅游業的需求,興建了設備多元化的教研酒店——唯港薈。唯港薈于2011年開業,體現了全新的綜合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平臺,培養他們的創業精神、創意思維與創新能力。唯港薈所座落的大樓同時是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的校舍、理大教職員宿舍、研究及資源中心,以及學院及行政辦公室,并已成為尖東的新地標。新大樓亦配備一系列教學及研究設施,包括呂志和酒店及旅游資源中心、8amsung旅游及酒店數碼科技研究室、Bistro培訓餐廳及Vinoteca Lab品酒室。開業以來,先后榮獲“2011年最佳商務酒店”、“2011年豪華酒店”、2012和2013年連獲“中國首25間最佳酒店及最佳服務酒店”,2013年更是獲得了聯合國世界旅游大獎——尤利西斯獎,唯港薈的成功將進一步鞏固學院作為世界級旅游學府的領導地位。這種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雙師型人才的培養,不僅有利于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還有助于教師科研理論的升華。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科研成果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現實意義。這種產學研一體化的辦學模式極大地促進了旅游學術共同體的發展。
(八)生活工作的均衡化
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也受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的綜合影響。首先,城市區位良好。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是全球最安全、富裕、繁華的地區之_,也是國際和亞太地區重要的航運樞紐,經濟自由度指數居世界首位。其次,教師待遇優越。香港8大院校師資方面一直競爭激烈,為留住優秀的學者各院校近年來不惜步步加薪挽留人才,年薪達180萬港元或以上的教職員人數,2012年多達807人。在各大院校的最高薪酬級別中,薪酬最高的為香港理工大學,達到570萬港元至585萬港元。香港特區政府審計署2011年發表的報告指出,香港的大學講座教授薪酬比英國高四成一,比美國同行年薪高一成六至三成。再次,香港的低稅率及簡單稅制也是很多人申請赴港工作的一個重要的原因。香港以地域為征收稅項的基礎,只對來自香港的利潤及收入征稅。與內地情形不同,香港不設增值稅和營業稅,主要直接稅是利得稅(企業所得稅)、薪俸稅(個人所得稅)和物業稅。第四,發展平臺較高。早在1999年,香港理工大學酒店與旅游管理學院就被世界旅游組織指定為全球十六家認可的教育及培訓中心之_,成為亞洲首家獲此殊榮的學院;2000年又通過了世界旅游組織的教學質量認證;2002年成為國際旅游業研究學院全球總部兼秘書處;2003年獲得國際旅游業教育者協會頒發的最佳教育學府大獎。學院高端的研究平臺吸引了大批年輕學者集聚于此。第五,科研項目較多。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重視酒店和旅游業的發展,對于發展的瓶頸、發展的方向、發展的戰略等旅游命題必須委托科研機構完成,而香港的旅游院校較少,其他院校研究實力又十分薄弱,從而使得香港理工大學的旅游學術共同體能夠獲得大量的科研項目。優越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工作環境為香港理工大學的旅游研究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是旅游學術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外部因素。
四、結論與啟示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取決于眾多因素。旅游市場的推動力是旅游學術共同體形成的根本因素,也是推動其發展的巨大動力;學術領袖的凝聚力決定著旅游學術共同體自身的規模和影響力;學術交流的互動力則為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和交流平臺;旅游學者的內生力是旅游學術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決定著旅游學術共同體整體實力的強弱;而旅游研究的國際化、協同化、理論實踐的一體化則是旅游學術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手段;最后,生活工作的均衡化則是旅游學術共同體形成和發展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研究表明,這些因素都為旅游學術共同體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近幾年,我國的旅游學術共同體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與國際成熟的旅游學術共同體之間還有較大的差距。由于我國旅游發展較晚,旅游學術共同體發展也處在初級狀態。目前,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還具有國際化水平不高、成員之間協作范圍窄小、實踐性不高、政策制度局限較多等問題。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為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建設提供四點建議:首先,加強旅游研究的國際化水平。旅游研究的國際化水平主要體現在學者的國際化水平上。學者的國際化水平決定了學者的視野和研究深度。國際化水平越高,越有機會提升自己的旅游研究能力。我國的旅游學術共同體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想方設法引進國外學者來華執教,而且還要鼓勵國內的學者積極到國外訪學,開闊自己的視野。這方面的支持不僅僅是政策上的支持,更應該在財政上給予支持,以消除學者的后顧之憂。其次,要注重旅游研究的協同化。旅游研究的協同化主要體現在團隊合作上。團隊合作不僅指校內學者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還指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者與學者之間的合作、本校學者與外校學者之間的合作。我國目前師門觀念濃厚,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實力的提升。具有相同興趣的學生如果屬于不同師門,則兩者之間很難進行合作。如果學生對導師以外的其他老師的研究方向感興趣,要想和這位老師共同開展學術研究也困難重重。教授與教授之間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是合作完成的學術成果并不多。而本校學者與外校學者的合作則少之又少,因此,我們應該重視這種新型的合作方式,為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的協同創新提供條件。再次,加強理論實踐的一體化。知識只有應用到實踐當中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目前,我國的旅游研究還比較空泛,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和對實踐操作的指導略顯乏力,阻礙了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的跨越發展。開發適合我國旅游學者教研的工作模式、建設特色旅游研究實踐基地、增加學術共同體成員實踐機會迫在眉睫。最后,反思我國的檔案機制,院校流動困難。在ATg、JTR和TM上刊文的香港理工大學學者有102位,而2014年仍在該學院執教的學者只有30位,那么其他72位學者已經離職。靈活的檔案機制為香港理工大學吸引更多的優秀學者提供了便利。我國也應該效仿香港理工大學建立這種靈活的檔案機制,為引進國外學者、促進國內學者的流動創造條件,從而進一步推動我國旅游學術共同體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