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重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重慶 400074)
?
攻擊性駕駛的影響因素及研究現狀分析
劉婷婷
(重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重慶 400074)
文章首先簡要介紹了攻擊性駕駛行為的概念、表現形式、特點以及危害。然后,從人員因素、交通行為、環境因素以及交通管理四個方面分析了攻擊性駕駛行為的影響因素。最后,通過分析攻擊性駕駛行為的研究現狀,指出了當前研究手段比較單一以及研究對象比較局限的不足。
駕駛員;攻擊性駕駛行為;影響因素;交通安全
10.16638/j.cnki.1671-7988.2016.08.003
CLC NO.: U471.1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671-7988 (2016)08-07-03
攻擊性駕駛行為指有意識地對駕駛環境中他人進行身體、心理或情感傷害的行為,是一種不良的道路交通行為,具體表現形式有駕駛過程中不文明用語、手勢,闖紅燈,持續鳴笛,跟馳過近,違章超車,堵截,頻繁變道等。研究表明:駕駛人的攻擊性駕駛行為與交通事故的發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即多數交通的發生與機動車輛駕駛人的攻擊性駕駛行為有關。
攻擊性駕駛行為的特性較復雜,且受人、車、路、環境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本文從人員因素、交通行為、環境因素以及交通管理四大方面詳細分析了攻擊性駕駛行為的影響因素,并通過對研究現狀的分析,指出了當前研究手段單一、研究對象局限的不足[1]。
攻擊性駕駛是一種帶著“路怒癥”心理疾病狀態下的駕駛行為。攻擊性駕駛行為是駕駛人由于對交通現狀的不滿,或是自身性格沖動而產生的任何危及他人安全的駕駛行為,具體表現在駕駛過程中不文明用語、手勢,闖紅燈,持續鳴笛,跟馳過近,違章超車,堵截,頻繁變道等駕駛行為[2]。2008年,搜狐網在國內展開了一項關于“路怒癥”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60.73%的車主認為自己患有“路怒癥”[3]。從媒體報道出的數據可以看出,攻擊性駕駛行為是確實存在于實際的道路交通環境中,而且其危害性不容忽視。
3.1引發交通事故
攻擊性駕駛行為會導致其他交通參與者出現操作失誤、沖動開車、故意堵截其他車輛等行為,上述因素會有可能引發嚴重交通事故,帶來較大的生命財產損失[4]。據搜狐網調查,有超過半數的被調查者認為“路怒”現象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3.2影響道路交通秩序與管理
持續鳴笛、跟馳過近、違章超車、堵截等攻擊性駕駛行為不僅容易引發交通事故,而且勢必會造成道路擁堵的可能。倘若其他交通參與者對攻擊性駕駛行為采取報復或回擊,則可能會引發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的發生必然會影響道路交通秩序,甚至造成數小時的擁堵,加劇攻擊性駕駛行為的產生,造成一種惡性循環[6]。
4.1人的因素
4.1.1性別
男女性別差異對攻擊性駕駛行為的影響也有較大差異。由于男性、女性體內激素分泌差異,男性在中、青年時期情緒易變得沖動,在駕駛過程受到刺激后出現攻擊性駕駛行為的可能性也較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攻擊性駕駛行為呈遞減趨勢[5]。而女性則相反,在中、青年時期攻擊性駕駛行為出現較少,中年以后會有所發生,特別是更年期女性由于內分泌變化,情緒波動較大,駕駛過程中受到外界刺激后發生攻擊性駕駛行為的可能性也會增加[7]。
4.1.2年齡與駕齡
Jovanovich等研究表明年齡與駕駛憤怒呈現顯著的負相關,則年輕人發生攻擊性駕駛行為的可能性較大[13]。由于汽車的普及,以及駕駛員年齡結構年輕化,這類駕駛員駕齡較短,駕駛經驗缺乏再加上遇事易沖動,所以在駕駛過程中易發生攻擊性駕駛行為。
駕齡同樣是影響攻擊性駕駛行為的重要因素。隨著駕齡的增長,駕駛經驗變得豐富,在駕駛過程中能謹慎、冷靜地應對突發情況,發生攻擊性駕駛行為的可能性會降低[7]。
4.2交通行為
4.2.1不當交通行為
不當交通行為是誘發攻擊性駕駛行為的主要因子。違章、車輛加塞、不當超車、橫穿馬路等不當駕駛行為不僅會影響道路暢通,引發交通事故,而且會成為攻擊性駕駛行為發生的導火索。
4.2.2疲勞、藥物或酒后駕駛
疲勞會導致駕駛員心理的焦躁和生理的倦怠,引起駕駛員生理機能下降、注意力分散、反應遲緩、情緒低落,在外界刺激下容易除法自己的憤怒情緒。因此,在疲勞駕駛下駕駛員容易出現攻擊性駕駛行為。
Jennifer E.Butters等人在一個關于藥物和酒精等因素對于“路怒”現象影響情況的調研中發現,藥物(可卡因和搖頭丸)和酒精對個人的精神和心理狀態產生較大的影響,會導致駕駛員出現攻擊性駕駛行為,且這類情況下的駕駛行為會導致的后果[8]。
4.3環境因素
4.3.1駕駛環境
天氣、溫度、廢氣、噪聲污染等外界環境等均會間接影響攻擊性駕駛行為。雨天道路暢通情況變差,車輛容易頻繁、突然地變換車道,會誘發攻擊性駕駛行為;在溫度較高的夏季,駕駛員容易煩躁,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在行車途中遭遇不順時極有可能采取攻擊性駕駛行為還擊。阿瑪·金納維通過實驗得出“駕駛者經常暴露在廢氣污染中會增強其攻擊性心理”。
4.3.2道路條件
道路條件差、交通設施設置不合理會降低道路的通行效率,影響出行速度,上述因素有可能成為攻擊性駕駛行為發生的刺激因子[9]。此外,路側綠化環境也與交通安全有關。優美的綠化環境能夠愉悅駕駛員心情、緩解駕駛疲勞,降低駕駛者因情緒煩躁而產生攻擊性駕駛行為的可能。
攻擊性駕駛行為與交通事故的發生具有較大的相關性,已然成為影響交通安全的典型因素。因此,攻擊性駕駛行為已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且做了大量關于這方面的研究。
攻擊性駕駛行為不僅與駕駛員行車時的心理、生理及行為特性等個體因素有關,且還受天氣、交通環境、生活壓力以及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因此很難準確、全面地去界定攻擊性駕駛行為。目前被廣為接受的是NHTSA對攻擊性駕駛行為的定義,其將攻擊性駕駛行為定義為一種危害或傾向危害人身財產安全的駕車方式,具體表現為:超速駕駛、追尾、從右側超車、闖紅燈、大聲鳴笛等駕駛行為。
目前通過對各類信息來分析研究攻擊性駕駛行為的成因已經有了初步的總結。Tsopanaki等人通過問卷方式研究得出:發現家庭背景和生活、社會環境對攻擊性駕駛行為的影響較大[10]。國內學者對攻擊性駕駛行為的發生機理、識別等方面做了較深入的研究,如駱勇等提出了道路交通中攻擊性駕駛行為發生的3個層次和反應過程,并分析了挫折、個人、環境因素對攻擊性駕駛行為的影響作用[11];李鳳芝等在國外攻擊性駕駛行為的系列量表基礎上結合國內特點對問卷量表進行了改進,通過對駕駛人進行問卷調查,提出可以從駕駛憤怒、駕駛緊張、駕駛報復出發篩選具有攻擊性傾向的駕駛人[12]。
當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駕駛員攻擊性駕駛行為的表現方式方面的調查研究,對駕駛員個體的心理、生活環境以及道路交通環境等方面的挖掘還不夠,應重點研究駕駛員攻擊性駕駛行為形成機理。
6.1研究對象單一
此外,現有研究的對象主要集中在公交車駕駛員、出租車駕駛員等專職駕駛者。一方面,這類駕駛者不能全面代表普通駕駛員。另一方面,這類駕駛員的駕駛技能以及心理條件優于普通駕駛員。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增加普通駕駛員這類被試者的基數,力求使研究結果更俱普遍性。
6.2研究手段單一
現有的研究手段比較單一,問卷調查方法占主導。問卷調查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不能保證調查結果的客觀性。借助實驗方式來通過提取、識別被試者的情緒變化,進而更深一步的剖析攻擊性駕駛行為的產生機理的研究并不多。
[1]Boyle J,Dienstfrey S,Sothoron A.NATIONAL SURVEY OF SPEEDING AND OTHER UNSAFE DRIVING ACTIONS.VOLUME II: DRIV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 [J].Oncogene,1998,22(54):8758-73.
[2]嚴新平,張暉,吳超仲,等.道路交通駕駛行為研究進展及其展望[J].交通信息與安全,2013,31(1).
[3]Shinar D.Aggressive driv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drivers and the situation [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Behaviors,1998,1(2):137-160.
[4]駱勇,羅霞.道路交通中攻擊性駕駛行為產生機理分析[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2009,7(2):1-4.
[5]謝文豪“路怒”現象的公共治理[D]華東政法大學,2015.
[6]Sullman M J M,Gras M E,Cunill M,et al.Driving anger in Spain[J].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2(4):701-713.
[7]ButtersJ E,Smart R G,Mann R E,et al.Illicit drug use,alcohol use and problem drinking among infrequent and frequent road raggers [J].Drug & Alcohol Dependence,2005,80(2):169-75.
[8]G.Scrims.The anatomy of road rage—aggressive driver behaviour may well be caused by the car itsel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Traffic Psychology & Behaviour,2008,10(1):35-40.
[9]萬平,吳超仲,林英姿,等.基于置信規則庫的駕駛人憤怒情緒識別模型[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15,15(5):96-102.
[10]雷虎.憤怒情緒下的汽車駕駛行為特征及其對交通安全的影響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
[11]萬平,吳超仲,林英姿等.基于置信規則庫的駕駛人憤怒情緒識別模型[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15,15(5):96-102.
[12]李鳳芝.攻擊性駕駛行為與交通事故的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4.
Analysis on impact factors and research status of aggressive driving
Liu Tingting (School of Traffic & Transportation,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
Firstly,the definition,symptoms,characteristics and potential hazards of aggressive driving are briefly introduced.Then,the research on impact factors of aggressive driving are introduced from four aspects,includingthe personnel,transportation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 well as traffic management.Finally,limitations of research objects and methods are picked out through analyzing research status of aggressive driving.
aggressive driving; impact factors; traffic safety
U471.1
A
1671-7988(2016)08-07-03
劉婷婷,(1992.9-),碩士研究生。就讀于重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專業:載運工具運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