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臣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曹娥街道中心幼兒園 浙江紹興 312300)
游戲讓兒童學會愉悅歌唱
朱 臣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曹娥街道中心幼兒園 浙江紹興 312300)
幼兒園歌唱活動能讓孩子學習唱歌技能,掌握音樂要素,發展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如何有效地破解當前教學中所存在的“教師在臺上熱情高漲、手舞足蹈,孩子卻始終無動于衷或慵懶附和”的教師唱“獨角戲”現象,是我們提高音樂領域教學效率的一個關鍵問題。眾多的課堂教學觀察和教學實踐告訴我們,運用游戲這一途徑,能幫助我們解決歌唱教學中所存在的相關問題。
《指南》在藝術領域“感受與欣賞”目標二中就提到“通過各種方式,讓幼兒接觸適宜的、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豐富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因此,我們首先要梳理不同類型的歌曲作品,通過適宜的游戲方式,幫助幼兒掌握歌詞。[1]
一般來說,幼兒最容易掌握的是游戲歌曲,其次是敘事歌曲,再次是抒情歌曲。根據歌曲類型選擇適宜的游戲方式,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掌握歌詞。
(1)角色探究法——做做玩玩更快樂
角色探究法較多運用于游戲歌曲中,比如,“中班歌曲《小貓去釣魚》歌詞內容四句話“小貓去釣魚,小貓去釣魚;釣呀釣呀釣了許多魚;一條魚、兩條魚、三條四條五條魚;釣呀釣呀,釣了許多魚!”活動中,教師揮舞魚竿,幼兒化身為小魚,教師反復哼唱帶領幼兒玩“小貓釣魚”的游戲,在快樂的游戲過程中幼兒不知不覺熟悉歌詞。”一般來說,游戲歌曲內容都比較易于理解,待孩子在游戲中反復傾聽后,再采用“感知澄清——完整感受——鞏固完善”方式掌握歌詞。
(2)音畫轉換法——擺擺唱唱更清楚
“音畫轉化法”顧名思義及用形象的圖譜來幫助幼兒感知旋律、理解歌詞,常用于歌詞比較復雜的敘事歌曲。
比如,中班歌曲《鴨子上橋》,兩段歌詞中有數數特別是倒數的內容,旋律中又有間奏。在教授時,教師設計可以抽拉的環形圖譜,通過有節奏地抽拉,直觀的表現鴨子上橋、下橋的情景,幫助幼兒理解、記憶歌詞。
抒情歌曲內容更復雜,前面所提及的各種游戲手段往往需要綜合運用。比如大班歌曲《秋天多么美》,三段歌詞的開始和結束完全相同,可利用多種游戲方法幫助幼兒理解歌詞:
策略一:圖譜填充,理解歌詞。教師事先出示一個呈現歌詞開始和結束但中間部分留白的圖譜,讓幼兒觀察發現,這是一副不完善的歌曲圖譜,需要幼兒補充完整。如此,幼兒便會全神貫注地傾聽教師范唱,并進行圖譜填充來理解歌詞。
策略二:圖譜匹配,創編歌詞。幼兒在欣賞教師范唱下掌握第一段歌詞,接著出示第二段圖譜,在比較發現第一、二段歌詞圖譜首尾一致、內容一致的前提下,再引導幼兒根據中間段落圖譜的提示和猜想,自主創編第二段歌詞。
《指南》強調藝術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充分創造條件與機會,引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基于這樣的理念,我們通過精心的游戲設計,幫助幼兒感受歌曲本身的情感意境、旋律、節奏等富有表現力的音樂元素。
中班歌曲《理發師》內容貼近幼兒生活,旋律歡快,教師將目標定位于:“①感受歌曲的幽默與詼諧,體驗理發師的成功與快樂;②學習用斷頓的唱法演唱歌曲!”在目標定位下,教師設計三個層層相扣的游戲,從而解決體驗情感、掌握唱法的目標要領,具體如下:
第一步:初步學唱——游戲“我是理發師”
學唱開始,教師化身為理發店老板后,通過一系列的情境提問,引導幼兒用輕快的聲音反復學唱。
第二步:再次演唱——游戲“招聘理發師”
學唱幾遍后,教師利用延續需要“招聘理發師”游戲情境加強刺激。幼兒在“老板”的“激將”下,始終專注、投入地進行演唱。演唱過程中,教師還隨機融入了“斷頓”唱法的要求,引導幼兒“自我糾錯”,對成為“理發師”的渴求,讓所有幼兒都更為“賣力”地演唱。[2]
第三步:反復練唱——游戲“設計新造型”
學唱到了最后,當大屏幕突然顯現班中一個孩子的新發型形象,孩子們在驚嘆之余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充滿了期待。此時,教師的任務就是通過不斷出現的愈來愈有趣的“新發型”反復刺激,鼓勵幼兒不斷完善自己的演唱成果。
有時候游戲也可反復使用,但關鍵是在每個環節中都不能喪失游戲潛在的教學作用,如大班歌曲《哈哈鏡》,教師將關鍵目標定位于:“在聽聽、玩玩、說說中,控制氣息掌握雙聲部的演唱。”演唱中,教師由始至終只創設了一個“照鏡子”的游戲情境,支持幼兒饒有興趣地反復學唱,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次“照鏡子”,教師提問:“剛才照了幾面鏡子?”(目的:明確第一聲部歌詞內容)——第二次“照鏡子”,教師提問:“照的時候有什么不一樣?”(目的:感受四句音樂高低旋律變化)——第三次“照鏡子”,教師提問:“照一照?”幼兒回答:“變高了(變矮了、變胖了、變瘦了)”(目的:明確第二聲部說唱內容)——第四次“照鏡子”,教師引導幼兒問:“照一照?”教師回答:“那個~~~變高了(變矮了、變胖了、變瘦了),教師提問:“現在和我們剛才玩游戲說的什么地方不一樣?(目的:感受雙聲部合作時第二聲部加入襯詞的唱法。)[3]
《指南》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或不切實際地訓練。”因此,教師要根據幼兒特性使用游戲策略,讓游戲真正為練唱服務。
我們總試圖讓幼兒在練唱過程中,表現出“熱情”或“專注”的狀態,其實,強調幼兒為主,并不說明對幼兒不可做任何提示,有時候趣味性的語言情境創設,能讓幼兒更有效地投入到演唱活動中。下面就以對比方式說明:中班歌曲《理發師》見表1
很多時候,在練唱環節教師就急于要求幼兒創編與表演。《指南》在“表達與創造”目標1“喜歡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的建議中就提出要“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于并樂于表達表現”。可見,讓幼兒“享受表達的流暢與愉悅”比提升難度加強創造更重要。如果忽視幼兒能力水平,一味增加挑戰,只會讓幼兒產生挫敗感。下面就以對比方式說明:大班歌曲《我的小花園》見表2。

表1

表2

表3
《指南》藝術領域目標之一就是:“當幼兒哼哼、唱唱、跳跳時,不應過多限制幼兒或給其精神壓力,應盡可能地為幼兒提供可以自由參與的條件和機會。”過于注重形式化、統一化的技能傳授,勢必會削弱幼兒對歌曲的感受。下面就以對比方式說明:大班歌曲《夸家鄉》見表3。
教學實踐證實了,游戲化教學策略激勵著孩子們“想唱”、“愛唱”、“會唱”、“樂唱。”同時,在實踐中,孩子快樂的歌聲激勵著教師努力讓“游戲教學”孕育的價值最大化,相信我們的“歌唱教學游戲化”這一游戲化教學之路一定會幫助孩子們快樂地歌唱!
[1]許卓亞.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
[2]王秀萍.一種經驗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首都大學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