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這些經驗可以借鑒

如今,群眾越來越深地把自己的生活構建在通訊網絡上,但隨著通訊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網絡購物詐騙、中獎詐騙、電話詐騙等詐騙案件日益增多。就如何保護好自己的個人信息、如何防范通訊(網絡)詐騙典型案件等問題,為廣大市民提個醒,做好自我防范。
案例1: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盜走賬戶資金
2016年上半年,連續發生多起個人支付寶賬戶資金被盜案件。
經過初步偵查,受理此案的民警發現,犯罪嫌疑人非法登錄受害人的支付寶賬戶后,通過在網上購買充值卡等虛擬商品獲取卡號、密碼的方式,將賬戶內資金盜走。
案例2:大宗商品“漲跌“竟然全靠鼠標控制
前段時間,居民玲麗(化名)報警,稱其在一投資網站上結識了一名叫“凱恩斯”的炒股高手。通過對方介紹,她在電腦上下載了一個名為某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的軟件進行炒股,結果虧了20多萬元。
上述兩起案件 ,看起來挺可怕,其實不然,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提高警惕,加強信息安全防范意識,不隨意透露個人信息,在網絡中不登錄不可靠的網站,不下載可疑的內容。
為防止黑客通過網絡途徑獲得個人重要信息,賬號安全保護信息及時更新是很好的選擇,以免許久不用的賬號被不法分子重新注冊進行數據套用。
騙子絞盡腦汁設圈套,把你說暈,等你送錢。
可無論騙子手段多高明,編的謊言再完美,到最后還是要通過匯錢或轉賬達到目的。以下是警方權威發布防范個人信息泄露及預防通訊(網絡)詐騙小提示:
(一)“機票延誤”騙人錢財
詐騙分子冒充航空客服給事主發信息,事主回撥短信中的400電話后,會被要求繳納一定保證金并需告知對方銀行卡號等個人信息,騙取事主錢財。
預防:市民要做到不輕信400電話,不貪圖小便宜,及時撥打航空公司正規客服電話查清事情真偽。
(二)“意外中獎”喜從天降
犯罪分子群發虛假中獎信息,例如已被系統確認為“爸爸去哪兒”等活動幸運用戶,事主會被要求預先支付個人所得稅等費用后才能領獎,繼而騙取個人信息和錢財。
預防:市民要堅信天上不會掉餡餅,不隨便在網上泄露個人銀行賬號等真實信息,必要時可聯系節目組進行詢問。
(三)虛假網站“網絡釣魚”
“網絡釣魚”為事主發送虛假的網絡鏈接或網頁,事主如果在虛假網頁上進行交易,騙子會通過網頁的后臺,捕獲您輸入的賬號及密碼等信息,將您的錢款秘密劃走。
預防:市民要做到不隨意點開短信或郵件發來的鏈接或網頁上弾出的窗口鏈接,在網上購物時要選擇正規的購物網站。
(四)“游戲交易”引君入甕
不法分子在網絡游戲里叫賣低價游戲裝備或提供游戲代練服務,玩家通過網上銀行轉賬等方式,進入虛假的游戲交易平臺網址,結果被不法分子卷走了錢款。
預防:玩家在進行游戲裝備交易時要選擇正規的游戲交易網站,不要相信所謂的“低價裝備”“快速升級”等誘餌。
(五)“網上購物”退款欺詐
事主在淘寶等網站購物后,會接到自稱支付寶客服中心的電話,對方聲稱事主購買的物品因物流等因素需要退款,讓其在他們發送的網頁鏈接填寫個人銀行卡資料,進而造成損失。
預防:市民可以利用百度搜索等渠道去驗證電話號碼。
(六)“社保退款”騙取信任
受害人接到一段錄音電話,稱其有社保退款未領取,即將過期。受害人回撥電話,對方會要求到ATM機操作領取退款。受害人按照對方指引操作后,存款會被轉走。
預防:市民必須注意是不是需要你先付錢,才能把退款給你,如果是,這樣肯定是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