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強
“問題意識”是本能
□胡志強

“問題意識”是人的諸多本能之一。
對于本能,我們要有正確的態度和格外的重視與研究。對 “問題意識”這個本能,正確的態度應該是 “尊重、強化和引導”。
本能,在屬性范疇之內,并非后天所得。比如,嬰幼兒本能地因為饑餓以哭泣和肢體動作要吃奶;幼子盡管可能不愿意到學校去讀書,但會本能地去學習一切他 (她)認為新鮮的事物;基于主觀判斷,成年人本能地認為哪些東西是對自己不利的,并把其上升到問題的層面去尋找解決的方法……
可以做個虛擬的量化說明。
假如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發現問題能力的30%,那么,能夠發現100個問題的人和發現1000個問題的人,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后面的那個人有能力解決的問題的數量,比前面的那個人發現問題的數量還要大三倍,以此類推,一般地,我們會認為后面的那個人比前面的的那個更優秀。當然這只是假設,因為,人并不會因為發現問題多必然地會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否認 “發現問題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種基于 “問題意識”本能的后天養成,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正相關,絕不是相反。
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而出現更多的新問題,現在人們好像惶恐多于自信了。這是好現象,因為,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更多、更深刻,也就更有能力接近問題正確——發現真問題,這是本能質的提升。比如,我們曾經很自信地說 “人定勝天”,現在知道,自然規律必須遵守,我們的問題是如何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社會科學中,“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這個原本很 “政治”的概念,也越來越回歸到本真;從問題意識角度看,中國反腐,已經開始向制度層面深化,而不再滿足于某個老虎和蒼蠅的個案調查……
薩特 “存在就是合理的”觀點,說的就是問題的合理性、客觀性。世界之美就在于矛盾的存在,“問題意識”是人類諸多美德中最美的那一種——能夠自覺地發現問題并改正問題,就是美德。
所以,我們不能編造問題,在問題上作假。假問題無真解,謊言誤事,無須百年!
微評
丹妮爾69:我們遭遇了一個 “問題的時代”。從大都市惱人的霧霾到田野間空心化的村莊,從“蟻族”、“蝸居”難圓夢想到“舌尖上的安全”屢現危機。翻開報紙,相關討論不絕于耳;打開網絡,種種質疑迎面而來。一時間,問題讓人煩惱,問題使人憤怒,問題令人“絕望”。
知行齋:解決問題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應該重視。不過,如果能多點“過程意識”,會更有利于看到主流、形成共識。比如教育公平。北京、上海的常住人口中,非戶籍人口占三分之一強。異地高考理應破冰,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地開閘放水,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即使翻番,也無法滿足如此激增的就讀需求。
魏星:有問題意識,才有清醒頭腦。“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問題意識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能夠從承平中預見危機,從有利中發現不利,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多一些問題意識是一種工作智慧,也是一種責任擔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說到底,只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才會深懷問題意識、憂患意識。
趙超:沒有 “問題意識”,就不可能關注和提出問題,那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也就無從談起。面對各種問題,不切實際的空頭支票,超越階段的夸張口號,或是 “一招就靈”的萬能良藥,不是天真幼稚,就是輕浮狂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