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克純, 王 芬, 周 倫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醫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
·論著·
某院醫務人員銳器傷目標性監測
鄭克純, 王 芬, 周 倫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醫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目的 了解某院醫務人員發生銳器傷的人群分布特征和風險環節,為制定有效防護措施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性調查2014年1—12月該三級甲等醫院醫務人員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的職業暴露情況,分析發生銳器傷者的職業類別、暴露地點及環節、暴露源等情況。結果 2014年1—12月共監測醫務人員2 643名,發生銳器傷61名,其中護士43名(占70.49%),醫生13名(占21.31%)。醫務人員銳器傷職業暴露科室主要為骨科(9名,占14.75%),致傷銳器主要為輸液針(33名,占54.10%),發生的主要操作環節為拔針(21名,占34.43%);暴露源主要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36例(占59.01%);34名(占55.74%)銳器傷職業暴露醫務人員在操作中均未戴手套。銳器傷職業暴露后進行局部處理者54名(占88.52%),進行藥物治療(含預防用藥)者僅18名(占29.51%);追蹤隨訪43名(占70.49%),均未因暴露而發生感染。結論 醫院應建立完善的銳器傷職業暴露監控體系,加強對發生銳器傷高危人群的培訓,強化標準預防,對風險環節進行監控和干預,有效減少醫務人員銳器傷的發生。
醫務人員; 銳器傷; 風險環節; 職業防護; 職業暴露
[Chin J Infect Control,2016,15(11):865-867]
銳器傷是指醫務人員在工作中被針頭、手術器械、玻璃制品、醫療儀器設備、醫療廢棄物及其他銳利物品刺傷或割傷,而導致有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風險的意外事件。醫務人員發生銳器傷后,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等20多種病原體[1],其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為了解醫務人員銳器傷人群分布、暴露環節及處理措施,本研究對2014年1—12月某院醫務人員銳器傷的發生情況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資料 2014年1—12月某三級甲等醫院醫務人員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的職業暴露情況。
1.2 研究方法 通過回顧性調查2014年1—12月該院醫務人員填報的《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登記表》,收集發生銳器傷者的基本情況、發生銳器傷的地點及環節、暴露源、銳器類型與嚴重程度、銳器傷后處理措施等內容,建立醫務人員銳器傷資料數據庫。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2.1 一般情況 2014年1—12月共監測醫務人員2 643名,發生銳器傷61名,其中男性10名,女性51名,平均年齡26.26歲。護士43名(占70.49%),其中實習護士17名(占39.53%);醫生13名(占21.31%),其中實習醫生4名(占30.77%);其他醫務人員5名(占8.20%)。工作年限≤5年者44名(占72.13%),>5年者17名(占27.87%)。
2.2 暴露科室及地點分布 醫務人員銳器傷職業暴露科室分布主要為骨科(9名,占14.75%),其次為神經外科(7名,占11.48%)、眼科(6名,占9.84%)等。銳器傷職業暴露地點為病房(46名,占75.41%)、手術室(15名,占24.59%)。
2.3 銳器種類分布 致傷銳器所占比例居前3位的為輸液針(33名,占54.10%)、手術縫針(9名,占14.75%)、刀片(6名,占9.84%),其次還有真空采血針及穿刺針(各5名,各占8.20%),一次性注射器(3名,占4.92%)。
2.4 銳器傷發生操作環節分布 銳器傷發生的主要操作環節為拔針(21名,占34.43%),其次為清理醫療廢物(12名,占19.67%)、手術縫合(9名,占14.75%)。見表1。
表1 61名醫務人員銳器傷發生的操作環節分布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manipulation links of sharp injuries in 61 HCWs

操作環節暴露人數構成比(%)拔針2134.43清理醫療廢物1219.67手術縫合914.75靜脈輸液813.11靜脈采血46.56備皮34.92穿刺活檢34.92清洗電刀11.64合計61100.00
2.5 銳器傷暴露源分布 銳器傷暴露源主要為HBV,共36例,占59.01%;其次為梅毒螺旋體,14例,占22.95%。見表2。
表2 61名醫務人員銳器傷暴露源分布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exposure sources of sharp injuries in 61 HCWs

暴露源暴露人數構成比(%)HBV3659.01梅毒螺旋體1422.95HCV34.92HIV34.92HBV+梅毒螺旋體23.28暴露源不詳23.28HIV+梅毒螺旋體11.64合計61100.00
2.6 暴露程度及防護情況 61名銳器傷職業暴露者中,47名(77.05%)損傷程度為中度皮膚刺穿并伴有出血,14名(22.95%)為表面少量出血;34名(占55.74%)銳器傷職業暴露醫務人員在操作中未戴手套,戴單副手套者23名(占37.70%),戴雙副手套者4名(占6.56%)。
2.7 暴露后處理措施 61名銳器傷職業暴露者中,進行局部處理的54名(占88.52%),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41名(占67.21%),填寫登記表(34名,占55.74%),進行血液檢測(39名,占63.93%),藥物治療(含預防用藥)18名(占29.51%),追蹤隨訪43名(占70.49%)。在追蹤隨訪者中無因暴露而發生感染者。
醫務人員在日常工作中進行大量的注射、靜脈采血、輸液、手術縫合等侵入性操作,職業暴露的風險很高,規范各項操作可降低診療操作風險預防職業暴露。本次調查結果表明,61名職業暴露者中,護士所占比例高于醫生;在發生職業暴露人員中,低年資者明顯多于高年資者,工作年限低于或等于5年者暴露率構成比為72.13%。原因可能為:(1)護士執行侵入性操作的次數遠遠多于醫生,其發生職業暴露的概率也相對較高;(2)低年資醫務人員在進行侵入性操作時,由于臨床工作經驗相對不足,操作行為不規范[2],職業防護意識不強,標準預防執行不到位等原因容易發生職業暴露。
該院銳器傷發生率居前3位的科室均為外科(骨科、神經外科和眼科),外科醫生常為患者進行換藥、拆線等操作,操作后清理醫療廢物也會增加其職業暴露機會。本次調查職業暴露的地點以病房和手術室為主,與相關報道一致[3-4]。
輸液針和手術縫針是銳器傷的主要銳器,占68.85%;拔針、清理醫療廢物和手術縫合是發生職業暴露的最危險環節。一方面原因為醫務人員在工作中接觸的銳器種類越來越多,而且在進行侵入性操作時,職業防護意識薄弱,很容易發生銳器傷;另一方面由于當前醫務人員工作強度高、工作量大,長期反復的應激狀態,導致其A型性格的形成,增加了發生銳器傷的概率[5];此外緊急狀況如搶救、患者躁動時容易發生操作不慎。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銳器傷暴露源以HBV所占比率最高,占59.01%,暴露源為兩種病原體混合感染的占4.92%。發生針刺傷后,帶有HBV的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傷者感染HBV[6]。研究[7]表明,只有在普遍接種乙肝疫苗的基礎上加用雙層手套防護,才能完全防止HBV的傳播。本次調查中,大部分醫務人員在接觸患者血液操作時未戴手套(占55.74%)而發生銳器傷,僅有4名醫務人員使用了雙層手套,標準防護的比例非常低。
醫院感染管理科對43名銳器傷職業暴露醫務人員進行了追蹤隨訪,無因暴露而發生感染者,該院醫務人員在發生職業暴露后及時進行正確局部處理者占88.52%,仍有11.48%的醫務人員在發生職業暴露后未正確進行局部處理甚至未進行處理;上報醫院感染管理科、填寫登記表、進行血液檢測以及追蹤隨訪等的比率均不高,尤其是藥物治療率僅為29.51%。
綜上所述,職業暴露相關管理部門應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及職業暴露報告制度,加強職業安全培訓,進行規范化管理;醫務人員應嚴格執行“標準預防”,提高自身防護意識,有效預防銳器傷的發生。
[1] 毛秀英, 吳欣娟, 于荔梅, 等.部分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情況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 2003, 38(6): 422.
[2] 楊永杰, 李艷, 郝光. 53名血源性職業暴露與風險防范[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7): 1395-1397.
[3] 鄭麗華, 尤漢萍, 許婷.醫務人員銳器傷相關因素調查及防護[J].中國消毒學雜志, 2013, 30(11): 1045-1049.
[4] 龔光明.手術室醫務人員血源性感染職業暴露風險預防法[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4): 719-720.
[5] 王書會, 汪彤, 王海燕, 等.臨床護士銳器傷的發生與A型性格關系研究[J].中國消毒學雜志, 2013, 30(12): 1213-1214.
[6] 陳小燕, 徐春麗, 陳倩, 等.156名醫務人員職業暴露調查分析及管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7): 1390-1392.
[7] 孫順平, 楊雙旺, 趙伯成.雙層手套對乙型肝炎病毒經手術感染的防護效果[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06, 5(1): 14-16.
(本文編輯:陳玉華)
Targeted monitoring of sharp 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hospital
ZHENG Ke-chun, WANG Fen, ZHOU Lun
(TheCentralHospitalofEnshiAutonomousPrefecture,Enshi445000,China)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links of sharp 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HCWs) in a hospital, and provide basis for making effective protection measures.Methods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HCWs in a tertiary first class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and December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surveyed. Occupations of HCWs sustained sharp injuries, exposure locations and links, exposure sources and so on were analyzed.Results A total of 2 643 HCWs were monitored in January-December 2014, 61 cases of sharp injuries occurred, 43(70.49%)sharp injuries occurred in nurses, 13(21.31%)in doctors. Sharp injuries mainly occurred in HCWs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n=9, 14.75%), the major device causing sharp injuries was transfusion needles(n=33, 54.10%), the main manipulation was pulling out the needles (n=21, 34.43%), the main exposure source was hepatitis B virus(n=36, 59.01%); 34(55.74%)HCWs with sharp injuries didn’t wear gloves during manipulation. 54(88.52%)HCWs performed local treatment following sharp injuries, only 18(29.51%)HCWs received medication(including preventive medication), 43(70.49%) HCWs with occupational exposure were followed up and didn’t develop infection.Conclusion Hospital should establish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system for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juries,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sharp injuries among high risk population, improve standard prevention, monitor and intervene risk links, so as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harp injuries among HCWs.
health care worker; sharp injury; risk link; occupational precaution; occupational exposure
2015-12-20
鄭克純(1976-),男(漢族),湖北省恩施市人,公共衛生主管醫師,主要從事醫院感染管理研究。
王芬 E-mail:wangfenyigao126@sina.com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15
R136
A
1671-9638(2016)11-08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