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堅
(福建省龍海程溪中學)
把握學生情緒 促使學生思維活動
陳志堅
(福建省龍海程溪中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力求控制教學過程,把握學生情緒,激發學生的發現欲和創造欲,從而使他們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有所突破,使學生的思維“空間”振奮起來,促進思維的發展,在教學中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數學教學的作用,不僅在于掌握概念,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尤其應該在教學中加強思維訓練,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在一次課外活動中,我向學生出了78年全國競賽題中的一題:證明:當n,k都是給定的正數,且n>2,k>2時,n·(n-1)k-1可寫成n個連續偶數的和。
學生見到題目后茫然了,不知如何下手,這時提到了司馬光幼年破缸救小孩的故事。司馬光聰明之處何在呢?就在于他的思維方法獨特,即想法使水離開人。至此不少同學思維豁然開朗。用反推法先寫出幾個偶數為2P,2P+2……2P+2(n-1)再求和。




再如,已知平面內一個等邊三角形的兩個頂點坐標,分別是A(1,0)和B(2,1),求第三頂點的坐標,這則易用復數求出其第一個頂點坐標,這些都是數形變換的例子,講授時應當使學生明白,前者是由形解決數的問題,后者則是由數解決形的問題。
形數結合是直觀與抽象,感知與思維的結合,是發展形象與抽象思維,并使之相互轉化的重要手段。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地發掘數與形的本質聯系,善于合理地引導數學與形的互相交換,互相滲透,就能開闊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即使見到難度大一些問題,也能獨辟蹊徑,迎刃而解,不至于思維僵化而束手無策。
數學習題浩如煙海,無邊無際,若能從題海中精選出具有針對性、典型性的例題來,探求題型的互相變通,尋覓變通的橋梁,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和心理指向,必能開闊學生解題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高中代數中有這樣一個例題:求證。若單純地講解這道例題,并不能給學生多少教益。此題簡而不凡,有規律可循,先給學生定出明確的觀察目標,仔細琢磨,然后按步設問,尋求規律。這道題經篩選擇出,2<3<6<7,2+7=3+6,接著再出示代數第二冊P96頁第22題,求證:,略加變形,即是同樣有0<a-3<a-2<a-1<a且a+(a-3)=(a-2)。在教師的遷移下,學生會積極思維,揭示命題的內涵。即:當兩個變量(變量為正數)之和為定值時,這兩個變量接近,則它們的算術根的和就越大。這個命題的正確性是顯然的,不必贅述。這個命題是很有用的工具,利用它我們可引出許多有意義的不等式。譬如,已知正數a、b,則有和和。若a+b=1,則易證,和。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誘發學生繼續拓展,此處從略。像這樣從課本中習題出發,經過適當地改造與深化,挖掘習題的內涵,探求題型的變通,避免題海戰術,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十分有益。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就應注意把握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習興趣,因勢利導,開拓思路,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