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林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盧家巷實驗學校)
問題引領 用活教材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教學反思
沈秀林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盧家巷實驗學校)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對教材的處理正不斷從“教教材”向“用教材”的理念轉變。九年級思想品德主要學習了解中國國情,其中介紹了現階段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這部分內容在理論上有一定的深度,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本地位于城鄉結合處,學生接觸到的幾乎都是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對國有、集體等公有制經濟沒有感性上的認識,更別提從理論上理解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怎樣使教材中利于學生理解的材料真正為學生所用呢?(材料如下)

我國各種所有制經濟固定資產占全國固定資產總投資的比重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國的私營經濟、個體經濟、外資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到2013年,我國非公有制經濟企業已占全國企業總數的82%,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已達60%,給國家提供的稅收已達到69%,城鎮就業人員的80%是在非公有制經濟企業。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
這一段材料從內容上、方式上都比較直觀地反映了我國的經濟成分。但是要讓學生從中理解我國的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內容則有一定的困難。如何才能讓學生自己分析這段材料,從中領會我國的經濟制度呢?我對教材做了如下處理:
在上課前,我為這段材料重新設計了幾個問題:
(1)表格反映我國存在哪些經濟成分?試舉一例。
(2)2002年前數據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3)2006年、2010年的數據是否說明非公有制經濟占主體?
(4)非公有制經濟有什么作用?試從家中的收入來源分析。
(5)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
上課即出示此材料,學生閱讀材料后結合以下問題對材料進行再次解讀。
通過第一問的設計使學生明確現階段主要存在兩大類經濟成分,且這兩類又各包括多小類經濟成分,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學生很容易舉例街邊的小吃店、路邊的小攤等,國有經濟對他們則不好舉例,我給他們舉例蘇源電力、南車集團、華潤集團、中國建材集團、常柴股份、常林股份、黑牡丹股份、常州公交、火車站、民航、中國電信、郵政、移動、以前的燈泡廠、信用社等。這樣的事例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消除了學生對公有制與非公有制的陌生感。
第二問則讓學生對數據進行簡單統計,從而了解公有制經濟在數量上占優勢。通過這兩問的分析,學生對公有制在數量上占主體能夠理解。
第三問要求學生結合下面的文字材料理解這種占優勢在現階段的表現不是在數量上,尤其是對外開放的今天,數量上的優勢已經不存在了。我們隨處可見的非公有制經濟,那這是否就意味著非公有制經濟將取代公有制經濟成為我國的主體經濟呢?引發學生更深層次地思考決定公有制主體地位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還要考慮公有制經濟的組成成分能不能承擔起主體性的作用。學生借此對教材不斷深入理解,尤其是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體現在: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第四問則要求學生結合材料及具體事實理解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
第五問在前四問的基礎上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五問貫穿了整個教學,那層層設問,一步一步從學生身邊的事例說起,從學生的感性認識說起,使學生逐步接受遠離他們生活的理性的知識。原本充滿說教的課堂也因為這些問題的提出變成了探究性的課堂。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思維得到擴展,小小的改變讓課堂更生動。
特級教師于漪說:課如果不教在學生的心里,就很容易被忘掉。課應該教在學生身上,教在學生心里。沒有教在學生心里的教學,所教的內容和學生永遠只是“油水關系”。
本課要成為走進學生心理的課,若用常規教學,學生可能打瞌睡。而在本課中,將教材適當變化使之成為問題式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形成了一個探究型課堂。所以我認為,我們在面對教材時要充分認識到教材作為教學資源無非是一個例子,我們既要重視教材,更要超越教材;即不是呆板的、墨守成規地去“教教材”,而是應當“用教材教”,這“用”的過程就是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去創造性地活用教材。可以如本課一樣采用問題式教學,問題的多元化設計符合學生由表及里、層層遞進的接受過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動腦,大大拓展了他們的思維,提高了他們的能力。亦可采用情景教學、課內游戲、角色扮演、音樂欣賞、旅游觀光等方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精神,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自我需要”,學生的學習動機得以穩定、持續、強化,從課堂到課余,乃至延續到日后漫長的學習生活中。總之,在教材活用過程中既要立足學生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要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教師在使用教材過程中需要更多的創新,這樣才能讓課堂更符合學生的需要。
·編輯 李琴芳